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论述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效率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及农村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政府提供的农村信息服务量偏少,农村信息应用效果欠佳,农村信息服务的成本收益不符;提出了发展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总体规划、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农民培训。  相似文献   

2.
微言大义     
科技特派员是农村城镇化重要推动力量——张来武8月3日至6日,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在贵州调研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情况时强调,要打造百万科技特派员队伍,加速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基础和支撑。科技发展也要"转方式、调结构"——曹健林  相似文献   

3.
农民信息技术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以来,各地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民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湖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有哪些影响因素,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影响湖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有基础设施不足、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经济状况偏低等因素,提出通过帮助农民提高文化和信息素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涉农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以此来提高农村的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谁,这是改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国在"自上而下"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常常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农民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因为如此,农民难以从信息化建设中获得最大受益。要想改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促使农民成为农村信息化的受益主体和建设主体,必须瞄准农民信息需求、改善农民信息条件和提高农民信息能力。  相似文献   

5.
农村信息化是传播文化、拓展视野、推广技术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国家明确提出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的建设是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需求,是云南实现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的需求,它将为全国边疆、多民族和山区地区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6.
湖南农业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践为例,对三农的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需求与资讯获取手段、农村网络、电话、电视、计算机等信息基础设施现状,以及近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特点与方式进行了剖析,同时指出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的合称,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交融,是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的关系,最后提出湖南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路径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发展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安秀敏 《现代情报》2005,25(12):24-25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论述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并从政府、信息机构和农民三大影响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把解决“三农”问题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为全面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和农村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国家科技部启动实施了“农村信息化科技行动”旨在利用信息技术,跨越广大农村地区的“数字鸿沟”,把先进适用技术引向农村,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吉林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于2001年承担了吉林市星火农村科技信息网的建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两年的运行与堆护,取得初步成效。对全省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与示范应用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本文就吉林市星火农村科技信息网建设进程加以阐述,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以期得到各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消费结构的转变,农业市场的日趋商品化,促使农村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现有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仅仅是通过向农村提供信息化产品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尚未将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用户需求联系起来,如何分析农村用户需求,是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手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产业。国家统计局截止到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人口62,96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46.27%,农村信息化需求强烈。近几年来,在科技部的指导和协调下,逐步建立星火12396信息服务平台,解决农村信息化的问题。本文将分析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及未来发展,使该系统更好的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信息保障,推动农业科技信息化发展,切实体现为“三农”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信息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二者的关系,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举措,包括建设“三农”信息商务平台、建立农业信息站、建立“农民信箱工程”、推广“三电合一”模式、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公开有关信息资源、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科技信息化的推进工作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任务迫切需要科技信息化的推动。探讨了新时期农村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及服务支撑体系,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青海科技》2009,16(1):F0002-F0002
为了认真落实为农牧民办实事工作,青海省科技厅结合工作实际,充分认识农村信息化对扎实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把此项工作作为推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重要内容来抓。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牧区科技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意见》,以此来加强对基层科技工作的指导。为及时了解和掌握青海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科技需求,使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青海省科技厅集中时间,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农牧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特点和基层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实施了《青海省农牧区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研究与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沈阳市农村经济信息协会围绕落实“优化结构年”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化技术研发平台,开展信息化公益服务,为全面提高我市农村信息化水平,切实降低农村信息化成本,提供平台、技术和服务保障,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逐步关注,农村信息化工作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手段和建设内容,也成为信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以分析农村信息化推进实践中存在的误区作为出发点,从经济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供给和需求关系分析入手,对农村信息化进程中4个基本问题展开论述,并针对性地提出破解这些误区的相关对策,在此基础上得出农村信息化最终目标就是发育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市场。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四川省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和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支持、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途径和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三方面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蒋红梅  陈雪梅 《科教文汇》2014,(30):166-167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四川省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和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支持、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途径和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三方面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继龙 《科协论坛》2010,(11):21-23
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服务作用。自2005年以来,山西省科协立足自身优势,以实施“科普惠农计划”为主要抓手,切实贴近农民需要,下延服务,致力于破解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有效整合资源,上移平台,  相似文献   

19.
农业信息网络化与农业科技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海波  毛羽 《科技与管理》2002,4(2):135-138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化发展,不仅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而且是实现中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分析信息网络化对农业及农业科技的影响,以及农业信息网络化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深入地阐述了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对推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实现中国农业跨式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新农村经济的迫切要求.视频点播技术的应用,让广大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能获取科技服务、农资信息、影视节日等服务信息.本文分析了目前两种比较流行的视频点播系统的服务模式,提出了基于Web的分布式视频点播系统模型,并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实施方案及其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