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散文教学是持续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超越文本个案的思想与情感,围绕散文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生成清晰的文体意识,把握散文阅读理解的规律。然而,学生进入考核评价环节,面对偏难险怪的试题,很容易陷入无法用所学应对所考的困境。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适度兼顾散文文本在呈现文体特征时的常态与变异;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应保持灵活的视角,提升知识迁移的能力;更为有效的是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得当、评价内容典型。  相似文献   

2.
“翻转课堂”通过“传递信息”和“吸收内化”过程的翻转,在师生角色、教学形式、课堂内容、技术应用、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课堂。提供多元的课前“信息传递”方式.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以学定教、先学再学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倡导过程性评价,坚持多元化评价,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20世纪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和谐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具体解决教学困境的路径所在。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势必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由完全统一转变为实际多元的合情,教学过程由目标预设转变为有效教学的必须,教学内容由科学世界转变为学生未来的生活所需,教学方法由以往的以教师主体自我评价为尺度的“教法”而完善为双边主体积极的教与学矛盾联系的“教学法”,教学评价由单纯的量化考核转变为服务于目的宗旨的质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的最后环节,对于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决定作用。目前高校很多课程都以大作业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主要以教师的主观评价作为得分依据,客观性有所欠缺。提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互评的多元主体评分方法,将多元主体评分可靠性计入评分权重,降低了传统考核方式主要依靠教师评价的单一性和主观性,提高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考试是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学生评价的重要方式和依据。 考试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它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考试并不等于考知识、考课本。 考试具有多种功能:甄别和选拔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了解教学层面的问题;评价功能,评价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激励功能,激励学生发奋学习,逐次减少考题中的“拦路虎”;促进反思功能,学生与教师反思自己的学、教行为;导向、预测功能,通…  相似文献   

6.
“水力学”是水利类、交通类、土木类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文章以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水电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将工程案例和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中,并将考核方式从以“考”为主向以“核”为主转变,强化过程性考核,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此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育人效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学科能力多元评价是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科能力多元评价的育人价值,在于促进每个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科能力多元评价的实施,促进教师学科育人能力的开发。为实现学科能力多元评价育人价值的转化,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分解课程标准,做到学段、年段、单元、课时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评价目标一致。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改进教学方法;要认真读懂学生,实现评价指向学习过程,指向引导学生“活生生”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素质教育的涵义和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办学的指导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培养能够适应国内国际竞争的开拓创新的一代新人,并加大投入,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其次,要实现教育评价的转变。应试教育的评价主要是以书面考试所取得的分数作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是单一的,静态的,不全面的。而素质教育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动态的。我们应变单一的书面、知识型考核为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的全面素质评价,不仅有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对学生人格的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还应有口试;不仅有动脑思考,还应有动手操作。要“寓考于日常检测”、“寓考于各类活动”、“寓者于乐”。第三,要进一步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试教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课上忙于讲课,学生课下忙于作业,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而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应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实践,独立地去获取知识。这种教育方法要求教师视教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基础,构建教育、教学的问题情景,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所提倡的发展动态性学生评价和传统的学生评价相比,评价功能由侧重甄选转向侧重发展,改传统教育“筛”的功能为现代教育“泵”的功能,变“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儿童”为“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员多元;评价内容从单一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素质;评价方式、方法从单纯的“打分”或“划分等级”转向以定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多元互动”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实现课程、教材教法的一体化的设计,其主要教学程序为“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环节。各环节中渗透着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统一;以形式多样、学生和教师“多元互动”为特色。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解到目前西藏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仍然是以知识为本的传统知识观,在这种知识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仍然围绕知识进行,对学生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针对教师的知识观、教学观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的状况,笔者从教学目的观、教学内容观、教学方法观、教学评价、学生的主体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Abstract: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tics analysis,we found that,at present,Tibeta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ill hold knowledge-oriented traditional view in elementary education.Under this influence,both teaching behavior and learning behavior are still knowledge-oriented an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is paid to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ies.According to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 essential change in teachers’ view of knowledge and teaching,the writ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with regard to teaching objectives,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teaching appraisal and dominant role of students.  相似文献   

12.
目前日语教学仍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学生的语法能力,相对忽视学生的语用能力。面对生活中学生出现的"语用失败",结合我国日语语用教学的现状,课堂上开展潜移默化的语用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语用知识是应该教授,也是可以教授的。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的改革、显性教学和隐形教学方法的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还应注意进一步完善日语教材,更加注重文化教学和语言联系,教师不断自我学习,才能实现师生语用能力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方向标,传统的评价理念已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改推进的绊脚石,笔者认为必须重建听课评课新理念,实现六个转变:从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向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转变;从关注课程传递和执行向关注课程创生与开发转变;从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转变;从关注学生的"答"向关注学生的"问"转变;从忽视学习方式向关注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从单一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14.
要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改变学生对课程的态度至关重要,教师可以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一方面将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寓教学于研究之中,师生共同提出研究问题、建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研究性教学方法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师生之间不是一方塑造另一方,而是相互平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相长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天体物理学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其成为当今自然科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国内很多高校已将天体物理纳入物理系的专业选修课程,这有助于天体物理知识的普及和天文事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因此,天体物理教学质量的改进对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天文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天体物理教学质量的三个重要方面.首先,教师要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以及物理学史等相关知识,并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其次,要恰当地选取教材,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及实验教学内容.最后,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采用合理的测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天体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朱敬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0):75-76,90
各大高校为丰富教学内容而开设的选修课,很多学生却提不起兴趣,存在混学分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这一方。在高校摄影选修课中,教师主动地更新知识储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多组织开展课外摄影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摄影创作的活动空间和展览交流的平台,能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使教学效果发生根本变化,学生爱上摄影选修课,教师升华专业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是CDIO国际组织正式成员,学校在全面推进CDIO教育教学改革中,借鉴了CDIO标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能力评价及教师CDIO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构建了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知识综合化、课程模块化、实践体系化"课程体系,率先在全省高校中创建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标准模块,建立了具有集成化教学过程特征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及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程化学习考核方法,并从提高教师CDIO能力角度探索了教师角色转变的有效性,对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教学行为并没有发生很大的转变,存在着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脱节的现象。教师要不断反思自我和学生的缄默知识,选择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具体体现在:讲授时要清晰明了,生动形象,贴近生活;提问时发问要精心设计,叫答要善于引导;互动时要做到课堂气氛宽松和谐,把握时机,激发互动;讨论时要做到创设情景、转化生成,合作交流、化隐为显,资源共享、化零为整,拓展延伸、化显为隐;评价时要开展真实性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在原有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学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比例不变的情况下 ,将这两门学科按疾病系统进行有机的重新整合 ,形成新的中西结合儿科学 ,通过对带教指导老师及受试学生的问卷调查 ,表明该方法能使学生在接受中西医两套儿科知识方面起到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and its development of four experienced biology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school genetics. PCK was defined in terms of teacher content knowledge, pedagogical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of students’ preconceptions and learning difficulties. Data sources of teacher knowledge base included teacher-constructed concept maps, pre- and post-lesson teacher interviews, video-recorded genetics lessons, post-lesson teacher questionnaire and document analysis of teacher's reflective journals and students’ work samp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achers’ individual PCK profiles consisted predominantly of declarative and procedural content knowledge in teaching basic genetics concepts. Conditional knowledge, which is a type of meta-knowledge for blending together declarative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was also demonstrated by some teachers. Furthermore, the teachers used topic-specific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 context-based teaching, illustrations, peer teaching, and analogies in diverse forms but failed to use physical models and individual or group student experimental activities to assist students’ internalization of the concepts. The finding that all four teachers lacked knowledge of students’ genetics-related preconceptions was equally significant. F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school context, journal reflec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s were considered as contributing to the teachers’ continuing PCK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biology teacher education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