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文首先从部分进士直接进行农业生产、天文地理的实践活动来论述科举人才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其次重点是从不少举人、进士撰写了许多农业、水利、医学、数学、地理等方面的专业著作来论证了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南宋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文科状元张孝祥、姚颖、傅行简、袁甫;明代唯一的武状元杨斌;清代的鄞县两名文科状元;元、明两代的鄞县五名文科榜眼;明代鄞县文科一名探花的中举与任官基本情况。最后对鄞县科举三鼎甲进士在政绩上爱国卫国的高尚行为、廉洁为官、著书立说、广办学校等积极作用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对于推动四川科举史研究不无贡献,但是文中亦存在一些史实错误和失误:崇祯十三年"赐特用出身"榜中四川士子应为18人,非17人;资料的缺失使其统计数据有待商榷,这表明统计明代进士数量要综合明清科举文献和方志,不能仅凭一二种文献;其学术史回顾之失,揭示出学术史的撰写一定要全面,至少要把握住课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对牌坊的研究,许多文章单一从建筑学的视角去探讨。实际上,浙江省的科举功名牌坊具有纪念科举举人、进士功名的作用。修建科举功名牌坊原因主要有皇帝下召修建和地方官员、家族人为光宗耀祖自建。科举功名牌坊的类型分为举人牌坊和进士牌坊两大类,举人牌坊分为普通举人牌坊与解元牌坊两类,进士牌坊分父子进士牌坊、兄弟进士牌坊,状元牌坊是进士的最高牌坊,有三元坊。科举功名牌坊表达了浙江古代社会民众的人生梦,具有鼓励民众勤奋学习、推动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和建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勘误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收录了明清两代51624名进士,是明清科举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但其亦有不少讹误。试以现存《登科录》和其他科举文献、地方志为依据,指出并纠正书中的8处错误。  相似文献   

6.
唐代古文运动与进士科举及其行卷之风密切相关。经由进士科举及行卷而形成了以进士为主体的古文作者队伍 ;以庶族寒士为核心的进士集团又奠定了古文运动兴起与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韩愈等古文家策略地利用进士科举和行卷之风倡言复古为文 ,为古文运动开局与奠基 ,成效显著。但被动地依赖科举又使古文运动不免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7.
明清江安杨氏家族,连续七代在科举、仕宦、军事、教育、文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科举方面,杨家出现了十一位举人、两位进士;仕宦方面,杨家产生了数位高品级的显官;军事方面,杨家有两位成员曾任高级武职;教育方面,杨家亦有多位闻名蜀中的教育家;文学方面,杨家涌现了众多文学创作者,其中包括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诗人。以此,江安杨氏家族成为明清时期泸州文化家族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唐代女性对科举的影响。唐代女性对于科举的干预是多方面的:出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考量,女性积极鼓励夫、子参加科举考试;女性直接干预放榜;代作进士时文;利用女性的家族势力取得进士及第。除此之外,妓女这一特殊女性群体对于进士也给予了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9.
福建进士数虽由宋代全国第一下降为明代第五,但明代福建仍为科举大省,在诸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其人均进士数、人均一甲进士数和人均庶吉士数,皆为全国第一;莆田、晋江二县进士数稳居全国冠、亚,晋江、闽县、莆田三县的人均进士数更是包揽全国冠、亚、季。此外,福建的人均进士家族数不仅居全国榜首,而且还产生了明代唯一的延续二百多年的七代进士家族。所有这些,既是明代福建拥有强大科举实力与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又与其深厚的科举积淀、浓厚的科举氛围、显著发展的经济、发达的教育文化以及家族制度等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中对获得最高层考试取录者的称呼。明清时期,重生经过县(府)试及格者称秀才,第一名称第首;秀才通过在各省城举行的乡试取得举人资格,第一名称解元;再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由贡士通过皇帝亲发策问的殿试,被取录者称为进士。进土分三等.统称三甲,前一、二、王名(即状元珍眼、探花称一甲,一甲踢进土及第;二甲踢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护;王甲阻同进土出身。自明供武四年(1371)开科举,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科举,共举行文科进士考试201次.共有51624人被取录为进土。这期间,怀…  相似文献   

11.
明末名臣黄道周虽没有完整系统的军事著作,但以一介书生积极参与军国大计,多次上疏,要求改革朝政,整顿军事,在军饷、兵制、练兵、用兵、选将等方面提出许多独到的军事主张,试图实现其强兵济民、巩固明王朝统治的治国理想。在民族危亡之际,黄道周毅然出师抗清,进行了短暂的军事实践,最后以身殉国。虽然其军事思想与行动最终未能挽救明王朝覆亡的命运,但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毕业论文写作是每个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最重要的一项学习任务。然而,酝酿一篇论文之初,"写什么"的问题,往往是一个难题。选题在整个论文写作中具有战略地位。本文主要探讨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性、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道光时期的“湘系经世派”的经世思想是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湖湘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既有湖南地区的特色 ,在全国亦有代表性。他们鄙弃宣谈 ,强调通经致用 ,重视解决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实际问题 ,兴利除弊 ,倡行改革 ,力求把经学理论引向为国计民生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4.
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明清时期,徽州考中的进士数量之多,为他郡所不及,这是徽州区域一个较为突出的人文现象。徽州如此众多的进士,从内部区域分布来看,却是极不均衡的,这是由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从姓氏分布来看,则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姓之中,这是因为这些大姓宗族拥有优越的文化教育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使其子弟具有较强的科举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清代科举制度沿袭明代传统,自顺治三年乙酉科始,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有清一代共开科112科,衡水地区共考中109名文进士.清代衡水地区109名文进士作为一个群体,分属11个州县,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地域分布平均性,其次是中试人数和中额的正相关性,再次是进士出身的家族性,最后是衡水地区进士的仕进特点.这些特点使清代衡水地区进士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有别于其他地域、省份进士.有清一代,衡水地区涌现出了如魏廷珍、郑端、贾臻等著名进士,是衡水地区文进士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明代福建进士的地域分布研究可以发现,福建各府(州)间的进士分布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多于内陆山区,地区差异显著,出现了明显的地域性集聚现象。并且各府(州)内部县一级进士的分布也存在这种地区差异。这种差异是当时福建社会经济、文化传统与教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明代山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明代山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可以发现,无论就府一级还是就州县一级而言,均呈现出绝对数量上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以人口规模为参考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六府的进士比例数与户口之比例数呈现出某种不匹配且差异十分显著,此一现象同样存在于州县一级的层面上。就纵向的时序分布来看,在不同年间,六府的进士数排序基本不变;不同州县的进士增减与否及幅度是不完全一致的,演变趋势表现出此起彼伏的交错状态。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以及人口等单独某一因素通常不足以解释区域间进士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某一地区的进士数量与其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经济之丰裕等均有关联,不同因素在不同地区以及在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解释力,唯有将不同因素综合考量并做具体分析,方可得出较为客观、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军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公文写作课被列为了必修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实用和实践课程,学员通过学习后能否得心应手地撰写公文,是部队衡量军人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从一般层次即政治品质、文化业务、职业道德修养等和心理层次思考了部队文书需要加强什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