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烘托与衬托     
烘托与衬托是两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之点。下面先谈各自的特点,后谈二者的异同。一、烘托与衬托各自的特征烘托,原是一种绘画技巧,指用水墨比较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集中突出,加强表现效果。这种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就是指不正面描写主体形象,而从侧面落笔,即借描写环境,或渲染某种气氛,或表现人物某种心情。鲁迅的小说《药》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作者用这阴暗、凄凉、恐怖的环境,烘托出夏瑜就义时沉寂肃杀的气氛,…  相似文献   

2.
“衬托”和“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对象的手法;“烘托”则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一种表现手法。两者犹如孪生兄弟,都是以次要事物来托出主要事物,  相似文献   

3.
衬托是一种表现手法,即为了使事物(主体)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用另一些事物(客体)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它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烘托、反衬、映衬。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事物明显突出。它作为写作手法,则是指不直接写或少写主体,而是用大量笔墨渲染其活动的场面或背景,喧宾“托”主。故而它也被称为烘衬或陪衬。其作用一般有三个: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境,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如《琵琶行》开头借“枫叶狄花秋瑟瑟”的萧瑟之景烘托作者与主人离别时的悲凉心境;《党员登记表》开头对暴风雪肆…  相似文献   

4.
表现手法     
渲染考点分析渲染,原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目的是使画面形象更为突出,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主体形象。渲染与烘托不同的是:渲染是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则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如贺铸的《青玉案》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  相似文献   

5.
夏军 《现代语文》2006,(10):108-108
烘托陪衬,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使我现对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相似文献   

6.
“烘托”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它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加以渲染或衬托,以使物象更加突出。这种技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描写别的人或其它事物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在相互映衬下,更加鲜明、生动。这就有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其运用方法主要有: 一、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 烘托手法常用在写景抒情方面,用景物烘托心情,在古今诗词、散文中尤其常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开头就描写了得阳江头送客的情景,“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相似文献   

7.
摹色,就是通过文学语言摹写人、事、景、物的外部色彩,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叙述事理更准确,生活画面更逼真,描绘物像更生动,文章中心更突出。陈望道先生把这种“摹写视觉的”艺术归入“摹状”修辞格。下面笔者以《风》为例,浅探“摹色”修辞格的一些艺术特色。 1.比拟摹色比拟摹色,指在情感饱满、物我  相似文献   

8.
艺术衬托原系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它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进行涂染,如烘云托月,使其明显、突出。这种技法运用于文学创作上,则是指从侧面着意描绘与烘托,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在相互映衬下,更加生动、鲜明。这正如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一样,有了陪衬的...  相似文献   

9.
李曙嘉 《语文天地》2013,(10):34-35
散文一般讲究表现手法的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对这些技巧进行鉴赏,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表现手法产生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0.
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之句。以“霜禽偷眼”、“粉蝶断魂”来表现梅花景之美、香之幽。让人不禁心驰神往,拍案叫好。这便是侧面烘托的妙处。侧面烘托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状难写之景,写不尽之意。既可以弥补正面描写的不足,又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1.
衬托指的是用对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另一事物的技法。衬托就是利用事物与事物之间或相似、或相对、或相反的关系,两物并出,形成对照、对比或烘托,使要突出的事物更为突出。构成衬托关系的主体和衬体,是主从关系,是主体  相似文献   

12.
景物描写是记叙文常见的手法,它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烘托人物性格等。但作者描写景物,并不是对外物作简单地“复印”,而是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艺术上的选择、调配、切换、组合,使之成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面,具有良好的表现效果。下面举例谈谈几种常见的技法:  相似文献   

13.
烘托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如画月亮,往往用轻柔飘逸的云加以衬托,更突出月亮的朦胧、皎洁、娇美.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烘托也可用在写作上,“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样描写往往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无论写人物,还是景物,都可用烘托手法。  相似文献   

14.
烘托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全称“烘云托月”,要画月亮,往往用云彩加以映衬,使之更鲜明突出。用在写作上,是指通过对主要对象周围的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来突现主要对象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5.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的有名的山水游记。他以高超的手法,精细、准确而又生动的描绘出四幅令人惊叹的奇特画面。这些奇特的画面是: 一、潭水奇。该文开头先写水声,作者用“如鸣佩环”来比喻水声的悦耳动听,无不使游览者“心乐之”而感到奇特。接着正面描写潭水“水尤清冽”,然后用“全石以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清得出奇。  相似文献   

16.
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规律:①像与物等大;②像与物到镜面等距;③像与物连线跟镜面垂直;④物在镜中成虚像;物与像对镜面对称;⑤像与物的位置左右相反.这个成像规律可用“物像对称,左右相反”简记.这五个特点,用途广,命题多,每条都可单独命题,也可几条综合命题.现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物像对称,左右相反”简单介绍钟表时问在平面镜中的“读法”.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一首著名诗歌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零零。”古人说这首诗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其效果是“一倍增其哀乐”。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衬方法。“一倍增其哀乐”是说这种写法的效果。反衬,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方法。正因为这种表达方法有极强的感染力,所以它在写作中运用十分广泛。如《诗经》中所描绘的征入在临远行时,诗人没有用令人哀伤的景物来烘托,而是用依依的杨柳从反面来烘托;而在描绘归来时,没有用令人愉快的景物来烘托,却用靠军的雪雨来反面烘托。景物和…  相似文献   

18.
王晶同学问:“《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作者用比喻、拟人,用了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用了象征。手法多了,我就觉得搞不清楚,特别是象征,与比喻、拟人容易混淆。老师,你能给我讲讲吗?”好的,抒与情散文中常常用到象征手法,象征就是托物言志,和比喻、拟人有以下区别:一、角度不同。象征是创作手法,是一种借所托之物寄寓所托之义的手法。比喻、拟人则是一种修辞手法,修饰语句使之更完美,更通俗易懂的手法。它们的本质属性是不同的。二、范围不同。象征一般是通篇运用,如杨朔的《荔枝蜜》。文章开头写对  相似文献   

19.
“衬托法”是指在一篇文章中,为了使某一事物或某一思想表现得鲜明突出,而用其他事物或思想来作陪衬的一种写作技法。衬托法运用得好,可以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深化。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总评中说“文有正衬与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其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托孔明为加倍乖巧,其正村也。”除了毛氏所说的正衬、反衬两种形式外,通常见到的还有旁衬和上下左右衬。正衬法。所谓“正衬”,就是“以美衬美”,是一种用性质相同的比较美好的客体(人、事、物)从正面衬托更加美好的主体(人、事、物)使主体显示出超越一般,异  相似文献   

20.
自古及今的写景文字中,恐怕写“月”的频率最高。有人统计,古诗文中“月”的不同称呼就有63种之多。这儿,我们仅以高六册第四单元有关诗词为例,分析一下“月”的妙用。 一、烘托之月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画法,主要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这儿借指以“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