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五四启蒙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纷争的时代,五四启蒙的意义时至今日也依然影响深远。本文试从五四启蒙的动机、启蒙的理论的不成熟以及启蒙主体的局限性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五四启蒙中存在的悖论,以反映出现代启蒙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2.
茅盾前期的启蒙文学观不但具有浓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而且富含系统性的建构趋向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中表现出十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实践型的启蒙文学观”。强烈的启蒙意识使茅盾文学观的启蒙负载与启蒙内涵极度膨胀,并潜在地影响了他的文艺观与创作。  相似文献   

3.
歌德的小说《亲和力》讲述了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这与启蒙时代对于理性的高扬表现出一定的差距,为反思启蒙理性提供了别样的视角。与此同时,这种爱情描写所体现出的对启蒙理性的反思与二战后西方社会兴起的对理性的质疑、批判热潮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对更高层面上的理性的坚持和追求,由此完成了理性由工具到信仰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法兰克福学派以工具理性批判问题为切入点,从启蒙理性、工具理性和合理性这三个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深入批判,并揭示出启蒙理性、工具理性和合理性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5.
1920年代的"五四"启蒙文学有着自身的独特的知识谱系和话语类型,对"五四"启蒙文学的知识谱系和话语类型进行探寻,提纯出"五四"启蒙文学从"人"的觉醒与确立到"人性"的审美实践再到"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的三种话语类型和发展逻辑线索,为更加历史、客观的评价"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提供了"体系内部"的批评资源。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徐讦都是肩负启蒙使命的作家,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相同的启蒙目的。鲁迅的痛苦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进而进发的是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因而他要彻底改造这不合理的社会进而达到改造人性,是一种融合了文化、社会、政治、思想等话语的综合启蒙。而徐讦则更多的是站在普通的、共通的人性和个人的立场上,主张从人性的深处着手,剔除人性的痼疾。鲁迅以对抗的方式进行启蒙,而徐讦则以更加宽容的方式进行启蒙。他们采用不同的启蒙策略,达到了共同的启蒙目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新一代的知识精英把思想启蒙作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仿佛只要将西方文化精神植入中国老态龙钟的机体,中国便会重新焕发出青春的颜色.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知识分子精心编织了一个有关中国命运的启蒙神话,"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西方现代价值观便是这一个"神话"的故事内容.然而,启蒙理想是否存在有内在的缺陷?"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神话内容能走多远?思想启蒙是否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两个时代的作家,鲁迅和巴金在对启蒙理想的反思中都发现了启蒙神话的虚妄,洞察到了启蒙神话的乌托邦色彩.在《伤逝》和《寒夜》中,鲁迅和巴金用不同的方式打破了他们亲手编织的个性解放的"启蒙神话".  相似文献   

8.
初二年级是物理课的启蒙教学阶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启蒙教学的成败与否,对初三乃至整个中学物理学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搞好启蒙教学应从抓好五个“一”入手。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是一个含意丰富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两分法,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路径首先将现代性分成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在最初主要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在哲学上文化上的代言,其核心与基础是理性主义。随着从鼓吹启蒙到反思启蒙,文化现代性又裂变出审美现代性,从而形成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的对抗,这就是学界所谓的“两种现代性之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通过从康德到福柯对启蒙的连续性解读,展现启蒙的现代性维度--一种批判的态度,“五四”文化启蒙正是西方文化启蒙与中国启蒙传统相融合的产物,表征着“五四”精神。但现代中国的启蒙由于救亡 图存的现实社会需要又表现出自身的缺憾。而启蒙的现代性不仅为我们理性地认识“五四”,更为我国超越“五四”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滨州学院学报》2018,(1):74-79
"启蒙"与"救亡"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因此中国的文学革命以"人的文学"和"国民性改造"为主题进行启蒙,但启蒙因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源的阶级性和理论研究方式的"他者化""殖民化",而使中国陷入西方的"现代化"囹圄。鲁迅作为中国启蒙先觉者,一方面进行"国民性批判",另一方面又因其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而反对庸众,反思启蒙知识分子与民众、革命的关系,表现出具有辩证思维特质的决战精神和主体性建构的复杂过程,是解决当代的"现代化"困境的重要借鉴与参照。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舆论曾就义和团迷信盛行的状况深入反思,遂认识到开展思想启蒙的重要和迫切。关于改造国民性、“开民智”、反迷信、改良小说戏曲等等主张,都是鉴于义和团迷信误国的教训而提出,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给予思想启蒙的重要影响。通过考察报刊舆论,不仅可对辛亥革命时期思想启蒙兴起背景有更深切的认识,而且对近代启蒙与救亡不可分割的时代特征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在步入近代史以前,同属于东亚后进国家,因而两国的近代思想启蒙都具有后进国家思想启蒙的特点,即有明确的对外意识和政治目的.启蒙首先在于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中日思想启蒙都伴随着对西方文明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启蒙内容都以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旧的伦理道德与引进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理念为主,并把个人的独立与国家的独立富强联系起来.但是,由于国情不同,中日两国的近代思想启蒙在经历的时间长短、时机早晚、启蒙的深度与广度、政府与民众的参与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中日两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成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法兰克福学派思想转折的代表著作.书中的思想观点深深打上了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烙印,是对当时的法西斯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统治的尖锐批判.著作中对启蒙与神话、启蒙与理性及文化工业的批判,显示出作者对启蒙辩证法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5.
于逢《乡下姑娘》的反"战争—启蒙"叙事是通过主人公何桂花体现的。被启蒙后的何桂花自觉同启蒙者靠近,屡次向命运发动冲击,试图摆脱自己受奴役的地位,但最终因启蒙者的被弃而失败。作者借助她的失败表达对当时流行的"战争—启蒙"叙事的怀疑,即当启蒙者的身份不具合理性时,启蒙的有效性是大打折扣的。于逢这部小说延续了鲁迅关于五四启蒙的悲剧体验,体现出他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抵抗。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决定了它启蒙与革命相交错的历史规范和审美意蕴.一方面,由于启蒙运动自身的局限与危机,附着于启蒙思潮之上的文学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革命"的因子;另一方面虽然追求阶级性是"革命文学"的鲜明特色,但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依然承继了五四"启蒙"传统,闪耀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决定了它启蒙与革命相交错的历史规范和审美意蕴。一方面,由于启蒙运动自身的局限与危机,附着于启蒙思潮之上的文学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革命”的因子;另一方面虽然追求阶级性是“革命文学”的鲜明特色,但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依然承继了五四“启蒙”传统,闪耀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日出》和《太阳和他的反光〈组诗〉》分别是郭沫若和江河的名作,两首诗都产生于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他们的精神价值取向都显示出启蒙的倾向,但是由于处在不同的历史境域,他们呼唤的启蒙的具体内涵又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9.
《日出》和《太阳和他的反光《组诗》》分别是郭沫若和江河的名作,两首诗都产生于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他们的精神价值取向都显示出启蒙的倾向,但是由于处在不同的历史境域,他们呼唤的启蒙的具体内涵又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20.
庄子美学是与其人生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庄子崇尚主体精神的"逍遥",追求一种"道"境的人生.庄子美学可谓一种人生境界美学,它以主体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为旨归.无疑,在庄子的人生境界美学追求中,体现出丰富的人学形而上学意味,比如对自然人性的渴慕,对自由的追求,对审美人生及个体意识的倾注,等等.这些思考在人学阙如的中国语境中是具有启蒙意义的.因为,就实质而言,中国语境中的启蒙正是建基于"立人"这个终极目标上.可以说,只要人类的不成熟状态、偏见和蒙昧不断地出现,启蒙就不可能终结.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将伴随着不断的启蒙过程.尤其是在当下,关注人、人的诗意生存是历史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唯有如此,真正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家民族的现代性想象才算完成.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厘清启蒙话语的所指和能指后,再来回望庄子的美学精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庄子美学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诉求,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启蒙的意义:批判和怀疑精神;人生的艺术化;回归自然;享受孤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