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超  周秀兰 《未来与发展》2004,25(4):48-49,31
一、论点的提出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其中,乡村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则是城市化进程中质的提高的过程,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甘肃省2000年城市化水平为24.01%,低于全国同期水平36.09%,尚处在城市化的初级阶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许多国外学者都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  相似文献   

3.
非农产业城市化滞后是我国城市化滞后的主要表现之一,非农产业城市化受阻是我国人口城市化滞后的直接原因。推进非农产业城市化,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城市建设投资的层面,分析江西省近一、二十年间可能达到的城市化水平。江西省2000年城市化水平为27.68%(2005年为37.1%。),1980——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26.73%(全国为35.2%);1995——2002年江西省城建投资占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为14.36%。预测江西省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42%左右、2020年达52%左右。  相似文献   

5.
牟元军 《今日科苑》2009,(15):184-184
在1760年到1881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英国完成了城市化的历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其总体发展是比较成功的,为我国目前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如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应采取的模式,在人口流动问题、户籍制度方面应通过深化改革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城市与区域关系的角度出发,建立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复合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别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区在1982、1990和2000年城市化综合水平差异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是反映和影响区域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但体现城市化水平的因子却发生了较大变化.上世纪80年代以城市中心性因素为主导,上世纪90年代以区域发展为主导,当前以城市与区域的互动为主导.  相似文献   

7.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德国的城市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城市化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和世界城市化进程,而中国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又直接影响着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与质量。研究表明,过去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于世界平均状况而言,速度快但水平低。未来20年我国将有超过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快速城市化进程将带来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和资源环境剥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从国家安全角度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推行适速适度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及中长期规划中应淡化城市化增长指标,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指标;逐步消减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诱发的资源环境剥夺行为,推进和谐城市化;建立中国城市化的资源环境保障转移机制,推进安全城市化;采用多维指标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以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科学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2001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7%,而我国同期只有36%左右。在未来50年里,我国将经历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大约3~4亿人口将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市化的规模空间很大。但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生态建设的误区。本文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景观生态建设的误区,并提出了绿地景观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保护对策,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化中景观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市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本文在讨论目前我国城市化道路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城市发展方针的基础上,从城市化内涵和中国国情出发,以中国城市化现状问题为突破口,借鉴国际经验,结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城市化应实行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内涵化共同发展的战略,构建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2011年末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9079万人,而乡村人口总数65656万人。这意味着,在中国13.5亿人口中,51.27%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中,这是城镇人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一数字表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将进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化进程对中国来说可能会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城市化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同时,城市化进程将对社会、环境及城市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伴随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认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用地中居住用地是随之增加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则是随之减少,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公共设施用地也在不断增加,它同居住生活用地同时随城市规模与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从国际城市化发展规律看,城市化率达到30%以上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而我国到2000年城市化率就已达到36.2%,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城市化处在中期发展水平,在以后进入高级城市化发展水平过程中,必须向着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的方向发展,从扩大城市规模向提高城市综合质量转变.同时根据对未来城市化的预测,再根据前述回归模型预测出我国在未来20年内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由此提出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加快土地市场化步伐、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土地配置,改善城市综合环境、挖掘城市用地潜力,适当提高城市土地容积率,积极利用多维空间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的区区5800多亿元,到2002年,仅国内生产总值就突破100000亿元,这变化确实让人感叹不已。我们无论怎么赞美这样的成就,都没有溢美之嫌。 然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却进程缓慢,步履维艰,并严重地影响了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90-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中国城市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我国城市化产生正向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然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49.6%时,城市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边际递减,反之,边际递增。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外资的交互作用无助于人力资本积累,原因在于,我国产业结构落后,城市化滞后;相比收入水平,人力资本投资门槛较高;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资驱动下的城市化模式等。因此,转变城市化推进方式、加大教育投入、降低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并提高其预期收益是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德国的城市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聂华林  韩燕  钱力 《软科学》2012,26(5):27-31
从面板数据的角度,对我国1989~201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我国31个省市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都表现为显著地正相关。总体来看,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对不同地区来说,人口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差异较大,促进作用最大的为东部地区,依次为中部、东北和西部。误差修正模型显示人口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并不如长期影响明显。因此,贯彻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协调增长,消除区域间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城市化研究中常用的两大模型,可以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的现实结论,而导致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根本原因以及城市化滞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则可从人口、制度政策和产业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结构转换过程。城市化程度一方面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又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农村人口进城的问题,它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也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是20世纪人类所创造的诸多奇迹之一,但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总体落后。本斯的“发展战略研究”栏目,刊出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王健刚同志的文章《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几点战略思考》,文章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过程总体落后的成因,提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方针,探索了乡村制度建设的新模式。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加快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对同步加快干旱区的工业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吸纳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村脆弱得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本文以西北干旱区的甘肃河西走廊为例,分析了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交互耦合效应.研究认为,河西走廊城市水资源短缺属于结构型短缺中的相对性短缺,城市兴起的第一驱动力是资源和交通,并因水的丰缺而盛衰,城市化进程缓慢的第一制动力不是水,而是弱小的产业集聚力.多重胁迫约束下未来30年的城市化水平只能达到35%左右,只能有约87×104农民进城,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所需城市用水量增加0.91×108M3左右,城市化水平每隔5%间隔的单位城市化水平所需城市用水量越大,取水难度和用水成本也越大.按照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在不考虑政策和户籍制度变化等因素的前提下,河西走廊未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可望达到47%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