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古代哲学尤其古诗歌首先凸显的是轻盈飘逸、情真意切的自然之情,先秦孔孟由自然之情发仁爱之道,达道德自觉之境界。然而,无论是自然之情还是道德自觉,都需要形躯之身作为根基和平台。从自然之情到道德自觉再到形躯之身体现了先秦哲学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2.
老子思想的旨归是"有道之世","有道之世"的具体内涵是"全性".在老子的视域中,身性不二,故"全身"才能"全性".在这一层面上,"全身"是老子思想的基点.由"全己身"而"全他人之身","全己性"而"全他人之性",最终"有道之世"不期而至.  相似文献   

3.
<史记>中"倦游"之"倦"当是"勌"之假借,"倦游"为"勤力游学"之意.<汉书>中"乃抱其具狱"之"抱"当是"抛"之假借,为"抛弃"、"扔掉"之意.<世说新语>中"无限之身"当是"无赀之身"之讹误.  相似文献   

4.
《老子》从本体论的思考中发展出了一套以"自然"、"无为"为中心的政治理论。在五千言、上下八十一章的论说中,老子有九章直接涉及"身"的问题。这些有关"身"的谈论主要属于《老子》政治论的范畴。但由于第十三章既提到"贵身",又提到"患身",这种纠结的态度历来为解老者所争论。因此,宜重新审定《老子》的身体概念,考察《老子》关于身心关系的主要态度,重新思考《老子》中关于"贵身"与"患身"的争辩。理清其对于身心关系的认识,思考其身体论的最终指向,是理解老子如何看待身体问题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老子思想的旨归是“有道之世”,“有道之世”的具体内涵是“全性”。在老子的视域中,身性不二,故“全身”才能“全性”。在这一层面上,“全身”是老子思想的基点。由“全己身”而“全他人之身”,“全己性”而“全他人之性”,最终“有道之世”不期而至。  相似文献   

6.
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中的"能知"之身、"言说"之身、"两间性"之身以及"思维"之身审视学前教育,得出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关涉主要体现为:在教育认识论上"寓知于身";在教育实践论上"寓教于身";在教育关系论上"寓交于身";在教育学习论上"寓学于身".  相似文献   

7.
"身"、"殷"考     
"身"的造字意义为妇女怀孕之"大腹也";"(身)"也是"身",为其"反身",是"象大腹的孕妇形"."殷"由"(身)"和"殳"所组成,而古今释义却见仁见智.通过对其所构成之古形体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考辨,认为"身"(身)与"殷"记载的是孕妇由孕而产的整个过程,印"身"(身)为怀孕之象形,以大腹为其表征;"殷"为生产之时的会意字,其中"(身)"为产妇大腹之身,"殳"为助产之象,"殷"即在他人之帮助下而生产的会意形状.  相似文献   

8.
老子思想的主旨是理身治国,身国共治,可谓之"行政养生".包含以下几方面要义:其一,奉行"以身为天下"的治国理身思想,实现在奉献中养生;其二,践行"知足之足"的治身理国思想,以治身之效果达到理国之妙境;其三,培养"成功遂事不名有"的治国胸怀与养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老子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全面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与心三大和谐。对老子关于人的身与心的和谐问题,论者较少。本文仅从"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三个维度,进行初步探讨,弘场老子有关这方面的智慧,以帮助我们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下,为构建身心和谐获得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处世思想是以"道"为核心,基于对"道"的特性、运行规律及"道"化生万物理论认知的基础之上。《老子》的处世思想主要包括:"见素抱朴""虚静""无为"的生活态度;"不敢为天下先"与"柔弱不争"的处世观念;"身不居功"与"功遂身退"的旷达情怀。《老子》的处世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个体人立场是老子学说的理论起点,它的要求是使人成为人(即"人人")。"人人"的依据是道生万物。自然是老子思想中的最高价值,自然胜人为是老子个体人论证的观念依据。老子自由理念的生成逻辑是以自然为价值依据,通过以自然之"身"规定人为之"心",去知寡欲,向"德"即人的本性回归,超越多余的欲望支配,获得自由。以人的自由为正当性依据,老子对孔子主张的伦理规范展开了激烈批判,并建构起自己的自然主义秩序。老子自然主义秩序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原则是以身为本。但由于在自然主义秩序下自由无从实现,说明在老子理论内部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身"的造字意义为妇女怀孕之"大腹也";"■"也是"身",为其"反身",是"象大腹的孕妇形"。"殷"由"■"和"殳"所组成,而古今释义却见仁见智。通过对其所构成之古形体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考辨,认为"身"(■)与"殷"记载的是孕妇由孕而产的整个过程,即"身"(■)为怀孕之象形,以大腹为其表征;"殷"为生产之时的会意字,其中"■"为产妇大腹之身,"殳"为助产之象,"殷"即在他人之帮助下而生产的会意形状。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过于偏重研讨"讲述"的技巧、方法,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而忽视了矛盾的另一方面--"休止"所形成的虚境的魅力.其实事物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相对于"有声"和"有形","无声"恰是最完美的声音,"无形"方是最完美的形象.综观各艺术门类,无不是有意或无意地追求这种"以无示有、以虚显实"的"休止"效应为最高意境的.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无为而治"包括"治身"与"治国"两方面的含义,其中"治身"是根本,以"养生"为基本出发点。圣人按"道"的无为法则养生蓄德,最终达到与"道"同一、像"道"一样长久。圣人按"无为"法则治理天下,让百姓们回到万物初生时的混沌状态,满足于粗陋的生活,保全精神,颐养天年。圣人与百姓都顺应"无为"法则,都能长生,就是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15.
竹简本<老子>的问世,使老子"绝圣弃智"的思想得以修正,老子与儒家的关系也需要重新认识.探讨"圣"、"智"在<老子>文本中的复杂涵义,可以澄清老子学说的原初面目.  相似文献   

16.
就老子思想主旨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君主、王侯的"君人南面之术",更不是老子能动地为统治者提供的一种政治策略.老子"无为"本是老子"道"的一种存在方式,落实到人生实践中来,则首先表现为一种达到其"无不为"人生修养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论证老子"无为"思想与西周之"德"在内向追求上的一致性,以及老子"无为"思想对西周之"德"的继承,深刻揭示了老子"无为"思想在观念领域的来源.  相似文献   

18.
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为解决"老子其人其书"问题提供了可靠证据.老子姓老氏,名聃,春秋时宋国沛人,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孔子死后二百年左右流传的郭店<老子甲>是老聃思想的表述,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甲>积极应世,主张以"道"佐人主治国,以"亡事"取天下.春秋老子的历史真实性不容怀疑.郭店<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是老子的发明,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物自身),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郭店<老子>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老子在两三千年前关于宇宙"生态平衡"("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的论述,以及对天道无为("道恒亡为")的热情赞扬,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19.
刘基在<刘基集>的37篇"记"中,提出了自己的孝道观:孝为一切德行中的首位.并辩证地提出了孝道的内容:既要在物质照顾,又要在精神上安慰;既要爱父母之身,又要爱自己之身;既要善待父母,又要善待兄弟.  相似文献   

20.
老子,让人想到其思想,厚德载物,雅量客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而海飞的小说里的"老子",是杭州方言我"的代称,与老子无关.在我的印象里,南方城市人讲话总是温言软语,有着江南水乡的雅韵,吴越文化总是给人以至柔、至深的、至醇的享受.而"老子"一词让人觉得有点北方的霸气,与南方的婉约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