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村上春树的作品与日本文学关系密切,被誉为日本八十年代的文学旗手。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摆脱了当时日本学界一味沉重的二战话题,风格轻盈新奇,符合时代的潮流,又被称为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在中国、日本,还是在整个东西方世界都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关注,这些都足以说明他是个炙手可热的作家。从长期以来的文献整理中不难发现很多学者还是从全球化的视角去研究其文学价值的,但是作为日本文化氛围中成长的村上春树来说,探索其文化价值还是离不开对于日本文学历史发展脉络的研究。本文将抛开既往的论述视角,通过梳理村上春树对日本文学的认识和理解,简要地谈论村上春树作品的特点,并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其与日本现代文学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2.
无赖派文学兴起于二战后的日本文坛,以反叛传统、追求人性自由为特点,对于战后徘徊在虚无与无望中的青年产生巨大影响。太宰治是其中主要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该派的文学思想特点。《御伽草纸》这部翻案小说则是太宰治创作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亮色,与他作品中代表性的“灰色”相比,《御伽草纸》反映了太宰治在战时和战后两个时代分水岭时期对于人性和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表现出一定的存在主义倾向,本文从其存在主义倾向的产生渊源、具体表现以及独特个性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并在对战后日本存在主义文学与西方存在主义进行简要比较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并阐释"《金阁式》存在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文学经典的价值维度中,文学精神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环,而悲剧精神及其衍生的批判精神构成了五四后中国文学精神的某种核心。悲剧精神的深化,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达到的高度。如将战后海峡两岸文学纳入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视野之中,可清楚看出:正是文学的悲剧精神、批判精神在解决文学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紧张性对峙矛盾中,延续了“五四”后中国文学典律构建的命脉,而它的失落也造成了经典性的萎缩。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的创作一直着力于日本人感受自然、崇尚自然的精神实质,即使面对战后人心涣散、人性扭曲的日本,他也将这一精神实质延续下来,希望战后的日本回归人类生命原初阶段大自然与人类融为一体的和谐。他将战后已经"死去"的日本描绘的自救之路即重获感悟自然的能力,在人生与人情方面达到与自然的谐和统一,恢复人类本来的面目和生命原初的自信,摆脱战争带来的心理的创伤。  相似文献   

6.
坂口安吾是日本战后无赖派的代表作家,其文学思想在其著名的评论《文学的故乡》中有多处表现。在这篇晦涩难懂的简短文章中,坂口通过四个简短故事阐明了自己的文学观、人生观。坂口认为:人们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是一片虚无,这是生活的前提。但是人们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这个前提中,因为虚无本身也是让人无法忍受的。人需要站在救赎的起点上,以文学的方式去构建架在虚无主义之上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1899—1972)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也是第一个摘取这一世界文学桂冠的日本作家。他以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开辟了将日本的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结合的道路,创造出具有日本美和民族个性的作品,从而使川端文学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瑞典文学院称他“不仅属于日本文坛,同时也属于世界文坛”。  相似文献   

8.
井伏鳟二和战后“战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伏鳟二是日本当代名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笔幽默、含蓄、轻松。在故作滑稽的谐趣中,常常透露出无限的悲怆。他在战后所写的一系列具有反战倾向的作品中,揭示了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军国主义思想对人的毒害;描述了战争的巨大破坏性,以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的严重伤害和恶劣影响;反映了人们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了日本战后“战争学”的特点和独树一帜的“井伏学”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1895(明治28)年3月,甲午战争结束,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媾和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中国须向日本赔偿军事费库平银2亿两,及所谓“威海卫守备费”150万两和“归还”辽东半岛“抵偿费”3000万两,合计共2.3150亿两白银(分8次偿还,附有利息,实际四次还请)。日本政府将这笔从中国人民身上掠夺来的巨款,用于甲午战争之后展开的“战后经营”,并使之成为战后经营顺利完成的财政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持欧洲中心论的西方历史学家忽视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亚洲。在他们的笔下,“亚洲”二字是不屑一提的,曾创造了辉煌文明的东方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甚至成了“白种人的负担”。战后日本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亚洲太平洋开始变成了西方的一个热门话题,连那些顽固的欧洲中心论者也不得不惊呼:“亚细亚的太阳又从东方重新升起了”,“日本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人们不禁要问——“日本为什么成功?”,日本成功的秘决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11.
唯美主义文学从欧洲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式唯美主义文学,改变了日本文学发展格局,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学自身等原因,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很快经过翻译家的努力宣传而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由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写作内容、主题、手法和目的上继承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一些东西;同时,中国作家在继承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发展,实现了对日本唯美主义一定程度的超越和扬弃。  相似文献   

12.
大冈升平是日本战后派文学旗手之一。他的《俘虏记》与《野火》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实性小说。作者以自己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和深切体验,运用传统的写实和心理分析手法,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与非人道,战争给日本民族和民众带来的苦难和心灵创伤,表现了人们强烈的反战情绪和渴求和平的愿望,对战争、死亡、人性、道德、人的命运及存在价值等问题作了深远的理性思考,体现了鲜明了时代感、强烈的反战意识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3.
川 端康成虽然不是美学家 ,但他却是一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热情地追求美、执着地展示美的作家。当我们走入川端的文学世界 ,就会感到美的韵味、美的情调、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仿佛春风一般扑面而来。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不灭的美》、《日本文学之美》、《日本美之展示》等一组富有美学意蕴的文章中 ,通过剖析日本古典物语名著和歌俳句 ,深入探索日本民族的艺术观和日本文学之特征 ,行文中透视出了作者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川端康成十分欣赏泰戈尔访问日本时关于“民族的义务”发表的见解 ,他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一文中引用了泰戈…  相似文献   

14.
日本文学的发展历史没有中国文学那么久远,在思想上的认识也不是像西方那样前卫。但是日本文学有着自己兼收并容的特点,在世界文学史的发展中独树一帜。日本文学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并不影响其独特的美感。在日本文学的各个方面广泛地闪耀着"物哀"的影子,"物哀"显然已经成为日本文学美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紫式部和川端康成的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战后,日本着眼经济发展,顺应产业需求,通过体制创新不断调整完善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日本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借鉴日本有益经验,对于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本私立大学在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私立大学之所以能健康、稳步地发展与战后日本政府制定了《私立学校法》和相关法律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私立大学的立法背景,《私立学校法》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日本是一个海洋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基于这一地缘特点,战后日本提出了海洋国家的战略构想,日本学术界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随着国际形势变化,日本的海洋国家战略构想由过去的"通商国家论",转向了对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的争夺,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奈良朝和平安朝,和中国的隋唐王朝关系至为密切,此时的日本文学,也受中国文学影响很大。本文将针对此时的《古事记》等作品来讨论日本文学对当时日本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脸上的红月亮》和《遥拜队长》作为日本战争文学的杰出代表,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日本国家以及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小说批判了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反映了作家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日本战争文学的反思主题具有局限性.日本战争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模糊甚至淡化法西斯军国主义对被侵略国家以及人民的伤害,而着重强调法西斯军国主义对日本国家以及人民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20.
元代普陀山宝陀寺住持一山一宁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高僧,大德三年(1299)奉诏出使日本,创立了“二十四派日本禅”之一的“一山派禅学”,为日本镰仓时期中国禅的东传、日本“五山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文章通过大量的史实,阐述了一山在日本传播汉学、弘扬佛教文化艺术和创立独具特色的“一山派禅学”之经过,首次探索“一山派禅学”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