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文化自信是对我国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反映,应结合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来理解。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创造出丰富、宝贵的文化典籍和哲学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探讨了文化自信内涵的三个层次:其一,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是从文化自觉层面上对主体性角色的肯定和认同;其二,文化自信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能力的明证;其三,文化自信是在应对世界时代难题时所呈现出的显性和隐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苏雪林出生在中国旧式封建家庭,从小生活在徽州家庭文化氛围之中,徽州文化对苏雪林的早期文学创作,对她成为五四文坛有影响的作家,都有很大的作用。实现徽商在思想文化上顶尖辉煌的胡适和苏雪林的交往,是同为五四新文化中人表现出来的一种乡土文化情结,胡适的点拨不能不对苏雪林的文学评论产生深刻的影响。苏雪林家居雄奇秀丽的黄山脚下,得名山之毓秀灵气,苏雪林呤咏黄山之散文文采精妙,心思豪放,抒情强烈,如画如诗,不仅是对美丽大自然的热情讴歌,也是对故土游子情怀的深情流露,当她以百岁高龄重返故土重上黄山之时,这种浓浓的乡情被抒发得淋漓尽致。苏雪林的黄山画同样表露了这种厚重的故乡情。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对于苏雪林先生的“楚辞域外文化论”,我们应扬弃其具体的甚至总体的结论。而取其研究思想的合理内核。通过对出土实物的分析,笔者发现,古希腊罗马人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竟与楚国人十分相近!而且整个“南方丝绸之路”上各地域、各民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都非常相似!事实证明,比之中原文化,楚文化多了一道域外文化背景,这对于楚辞和楚艺术文化的研究,显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矿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科技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矿冶文化,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代矿冶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论述了中国古代矿冶文化给我们留下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并在中外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承中国古代矿冶文化的举措,尤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对黄石市矿冶文化的价值、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保障与基础,同时也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应担负的一种责任与义务,还是保证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柱。本文着重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苏雪林作为第一代"五四"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书写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吃苦耐劳、隐忍坚韧的母亲形象。"五四"女作家们在书写母亲时,尽力挖掘被文化遮蔽的真实性,展示母亲在生活中真实的生存状态,这些多元的母亲群落的存在,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典型的"五四"女儿,苏雪林必然带着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烙印,本文以《棘心》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析苏雪林眼中的母亲形象,解析其母对其一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中,一大批才华卓越的知识女性登上了文坛,她们为中国女性文学和新文学的崛起,作出了开拓性的奉献。在灿若群星的女作家中,苏雪林就是其中光芒闪烁的一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不久,她来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系读书,与黄庐隐、冯沅君同在一个班。颇具民主意识的系主任陈中凡,聘请了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前驱来授课,如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陈衡哲等,两年女高师的学习生活,使苏雪林深受新文化的熏陶,这对她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①她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歌、短篇小说、议论文等,但在文坛上真正产生比…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身为女性的李清照在男性垄断的词坛上一枝独秀。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她的词表现出生命意识的文人化特色,打通了闺阁女子与文人社会的壁垒,寻求到了与宋代文人社会雅文化间的某种契合,因而能得到文人社会的认同,并进而远播流传。本文从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文人化倾向,生命意识的文人化追求等三个方面论述其生命意识的文人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苏雪林留法初期即陷入伦理困境之中,爱情婚姻挫折、家庭受难及自身的无力救援都被她内化为“不孝”的道德罪恶感。苏雪林的困境为天主教徒对她的救渡提供了契机,而她之所以能够最终逾越东西方文化的壁垒,除了新文化对于宗教价值的认同之外,还在于她从东方人伦的角度发现了天主教的信仰价值,她不但将西方的基督之爱解读为人伦之爱,而且还将圣母的形象误认为母亲的形象。苏雪林的基督教皈依因其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而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女作家苏雪林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于20世纪20年代登上中国文坛,她的很多创作中带有着明显的自叙传成分,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加以研究,探寻其作品带有较多自传性的原因并通过家庭书写与婚姻书写两个方面分析苏雪林作品内容与其生平之间的具体联系。  相似文献   

12.
苏雪林留法初期即陷入伦理困境之中,爱情婚姻挫折、家庭受难及自身的无力救援都被她内化为"不孝"的道德罪恶感。苏雪林的困境为天主教徒对她的救渡提供了契机,而她之所以能够最终逾越东西方文化的壁垒,除了新文化对于宗教价值的认同之外,还在于她从东方人伦的角度发现了天主教的信仰价值,她不但将西方的基督之爱解读为人伦之爱,而且还将圣母的形象误认为母亲的形象。苏雪林的基督教皈依因其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而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苏雪林"反鲁"是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剪影,是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一个极端典型。究其激烈"反鲁"的缘由,主要有个人怨恨的引诱、貌似激进其实守旧的深层推动以及政治立场选择上的促使等方面的原因。私怨是苏雪林由"崇鲁"逆转为"反鲁"的直接诱因,文化守成主义的立场是她"反鲁"的深层心理动因,政治立场的选择则是引发她"反鲁"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文科学的人类学用来研究文学,就是文学人类学。作者自述他从文字训诂、文献考据入手,由民俗神话学、文化人类学切入超学科、多证据的楚辞研究的过程,企图证明新兴学科“文学人类学”已在中国大陆悄然崛起。作为标本之一的楚辞研究,仍然是寻求人类后设性的“元语言”及其模式和规则,借助它的推绎功能,破译以民俗神话为主的中国上古文化的疑难,并且将其与“哲学-文明史前史”的研究相汇通,从而超越东西方不同“话语”的争执,寻找跨文化、跨语种、跨民族的心灵契合点和对话途径,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略尽绵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的两大源头之一,《楚辞》对中国文学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内容丰富,包罗万泉,呈现出多方面的文化特色。巫条文化是《楚辞》区别干其他文学作品最独特的文化特色,植物文化涵盖了透过植物这一物质载体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风民俗与文化心态等等,饮食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风采卓异的先秦楚地文化,而大量关于服饰的记载,对于考证楚地服饰风貌,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水平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具有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涵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笔:李恒瑞)在《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涵》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相统一,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根植于中国社会、中国实践、中国文化的土壤,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是苏雪林现代文学批评的集大成之作,在批评体例上呈现出作家论与文体批评交织的方法。全书以作家论为经,文体批评为纬,经纬交织,构建批评体例。苏雪林创建的批评体例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有益借鉴,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苏雪林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的作家,“绿漪”的散文、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细致的笔触吸引了很多人,至今未失其魅力。同时,她同五四时代的其他几位文学大师一样,国学基础好,又接受了现代科学思想,以新的理论来审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较早地在文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苏先生1927年出版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一名《王溪生诗谜》,上海北新书店),1934年出版的《唐诗概论》(商务印书馆)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力作,至今不失其学术价值。《唐诗概论》以后曾多次重印(今所见较早重印本有1947年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价值偏移的困境,其中尤以传统文化价值的缺失为最。当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非制“器”。高等教育要在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同时,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使之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主动去重建自身的文化,自觉地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认识中国、认识世界。笔者认为主要通过营造高校的人文氛围、进行通识教育、精心设计基础人文必修课程以及研读中外经典等方式来实现,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现代高校人文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垚先生在《世界文明史·导言》中说:“文明史只是重构历史的一种方式,是以文明为研究单位的世界通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的要求,可以说是体现了文明史的精髓。因而,“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