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以小红书APP为典型,部分媒介社区由于内容过度“滤镜化”备受争议。本文基于居伊·德波提出的“弥散的景观”,展现小红书媒介社区中的景观弥散,以行动者网络的构建为研究视角,通过探究行动者行为动机,剖析以平台为主导的转译过程,并整合行动者网络中滤镜问题的影响,进而提出媒介社区在滤镜困境中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牛耀红 《新闻大学》2023,(3):61-75+121-122
本文对乡村社区利用数字媒介开展“脐橙营销”的案例进行了过程性分析,讨论了数字媒介赋权社区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将促进社区变革进行的集体媒介实践归属为“媒介行动主义”范畴,本文称之为“媒介整合行动”。本案例中“草根”民众利用数字媒介进行“结网”,从而形成了一种“内部强关系连结”叠加“外部弱关系连结”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得散乱个体在公共空间中形成了强大的展演合力,赋予权力关系处于不利地位的社区以力量。这类行动在扶贫、环保、公益等众多依靠个体力量无法完成的事务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最新探索成果。论文从基层协商民主视角研究了数字媒介如何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发现,数字媒介赋权公众,促使公众以媒介协商方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具有弥补基层治理主体“协商不对等”的潜力,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合作治理格局,即“媒介化协商共治”。这种民主实践中,数字媒介建构了社区公共领域,整合多元主体,强化公共交流,建构社区共识,推动集体行动,从而有利于实现基层“善治”。这种治理模式中“媒介逻辑”介入“政治逻辑”,创造了一种“全时段”、“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参与途径,数字媒介以其“可供性”和“可见性”逻辑促进了主体扩大化、参与直接性、过程透明化、民主真实性。因此,媒介化协商共治是一种典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形式,对于增加社会主义民主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区空间传播的视角对三个社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考察自组织空间生产和空间分配的社区空间融合过程发现,自组织空间生产以重组、模拟的方式实现社区空间媒介化.居民通过空间情感实践联想、赋值媒介化的空间进行空间分配后,作为共同体的"我们"在社区浮出.自组织引发了社区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循环,社区逐渐形成了以公共事务为基础,文化教育娱乐为横向粘合剂,老中青幼纵向年龄圈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人类传播作为社会成员相互沟通、了解的过程,可以说天然地同社区建设联系在一起,二者的关系也就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由著名美国传播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SandraBall-Rokeach)带领的南加州大学一个课题小组展开的大型研究项目《传媒转型:改变社区粘合纽带》,以多种研究手段对网络化时代传媒转型背景下传播系统和社区归属(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了不少资料扎实的发现,并推动了鲍尔-洛基奇将其以往同梅尔文·德福勒(MelvinDeFleur)合作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论”(MediaSystemDependencyTheory)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演变成“传播基础结构论”(CommunicationInfrastructureTneorv)。本文对上述学者的这一研究项目及其成果进行介绍分析,并从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传播与社区归属感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意义出发,探讨该项目对于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汪金刚 《新闻大学》2023,(2):44-54+118-119
数字劳动何以形成价值?这一问题关乎媒介化社会“数据商品”的合理性。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切入视角,分析媒介化社会数字劳动价值商品诞生、价值交换及其剩余价值生产的整个形成机制。研究认为,数字劳动及其商品是媒介化社会条件下出现的新的价值表象与载体,但其价值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依然遵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对“商品二因素”及其“劳动二重性”的定义。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5,(17):29-38
城市新移民形塑了陌生人的社区,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个体的孤独以及群体对公共议题的冷漠是当今社区所面临的议题。媒介与社区整合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化为中介影响着个体对于社区的认知,进而影响社区整合,这种整合究其实质以一个预设为前提:社区就是我们的家园,对家园的认知是受到社会及话语影响的。研究以良渚文化村的纸媒报道为研究对象,以扎根理论作为方法的理论基础,配合质化分析软件NVIVO的使用,从个案的角度分析媒介如何从公共家园的角度对社区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8.
创建学习型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驻区单位的广泛参与、智力支撑。作为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公益性化教育机构和传播精神明的窗口,革命纪念馆更是贵无旁贷。梅园新村纪念馆作为玄武区的一个驻区单位,多年来一直积极配合区里开展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生动活泼的社区教育活动,并与玄武区共同创建了南京首家“社区学习中心”,走出了一条“以革命纪念馆教育辐射社区教育”的路子。此次调研,我们运用献、网络等方法,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该课题相关的理论;运用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探索、总结梅园新村纪念馆充分利用本馆资源优势和特点为国民终身教育创造条件,推进学习型社区发展的模式。这对提升社区整体水平、公民素质,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何颖 《大观周刊》2012,(44):76-77
新的世界需要新的社会整合、要求新的社会团结、期待新的人际和谐,也给我们提出了构筑和谐新社区的课题。当前我们进行的社会建设、社区建设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本文就是从近年来宁国城市社区建设经验研究着手,对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0.
媒介化理论是21世纪的新兴课题,以北欧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媒介研究学者开始从“媒介研究”转向“媒介化研究”,形成了“媒介化学派”.媒介化研究最早出现在政治领域,媒介化一词第一次出现在瑞典媒介学家Asp (1996)对瑞典选举中媒介权力与影响的研究中.当前学界更多将mediatization翻译为“媒介化”,而mediation则翻译为“中介”或“中介化”.  相似文献   

11.
王斌 《青年记者》2021,(18):8-12
社区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新领域,其学理特质在于关注线下世界中情境化、物质化、关系性强的沟通活动,对于考察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嵌入关系与互动机制具有特殊价值。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社区传播的实践应当深入开掘信息传播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从顶层设计、联动机制、社区媒介建设等多方面构建居民日常生活的"传播基础设施",社区传播的研究应当以治理之维的发掘和解释为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位置服务进一步促成了移动社区的形成,在这一背景下,位置媒介、移动社区和城市空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本文从社区与媒介的历史关系入手,简述位置媒介、位置服务以及移动社区形成的关系。位置媒介既有可能被集中控制,又有可能促成多样性,因此,本文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了基于位置服务建立的移动社区和城市空间存在的关系,提出移动社区应服务于建设具有高度互动能力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3.
马周坤 《大观周刊》2013,(7):277-277
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提出了“新四化”战略部署,这又会促进人口的流动,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在其中之列。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以兰州市典型社区为例,重点研究了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参与的因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吕晓峰 《青年记者》2016,(35):125-126
媒介城市的内涵:作为媒介的城市 媒介城市的形成基于两个前提.一方面,媒介化社会为媒介城市的形成打通了技术和信息通道.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媒介化时代.媒介化社会是高度依赖技术和技术逻辑的社会形态,技术逻辑的丰富让社会的重要呈现形式——城市,更多地呈现为数据化的实体.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空间”贯通了城市、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新的时代背景,从技术上看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从政治上看是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社会场景,从学理上看是在城镇化大潮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冲突.城市、媒介、人都是特定的时空场域,从时间上看,联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空间上看,既是自然地理空间,也是个体精神空间和社会意义空间.从“空间”角度出发,探索城市与媒介的辩证统一关系,将城市作为媒介纳入媒介学研究视野进行分析研究,是媒介城市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以供需双方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充分考虑了当地的环境与文化的建构。其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须有当地的社区受众的具身参与,并从生态旅游中获利,在动态运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结构型关系网络的实体社区与虚拟社区,以及社会资本的不断建构与成型。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金银滩社区为例,以地方开发特色旅游基地与保护草原文化并行,研究居民自主经营开发的旅游社区模式与外来旅游群体形成动态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传统游牧的实体社区与网络媒介范式下的虚拟社区网络共同构成社区的共同资本。探究民族社区结构型社会资本与网络媒介的关系,需要对旅游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旅游发展认知与态度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区的社会资本运营与网络热媒介的使用呈正相关,同时影响社区成员与外来人群对于当地金银滩游牧文化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区的舆论传播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钟 《新闻世界》2011,(3):78-79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舆论形成中重要的一个平台,尤其是网络社区在舆论传播中发挥的优势和作用,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就网络社区的含义进行分析、着重讨论了网络社区舆论的形成、传播规律和传播效果,以期更好地利用网络社区这一平台,为正确引导舆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更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面对媒介与经济交叉研究的“盲点”,此次研究首先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话语的根本立场,然后结合媒介化理论,指出媒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中的关系建构过程属于经济媒介化,媒介、媒介化与媒介逻辑是经济媒介化分析的操作化概念,最后通过历史性回顾展现了人类社会经济媒介化的元过程,即在基础设施媒介、经济媒介与信息媒介的配合与发展下,经济媒介化先后经历了渗透、延伸、改变与内化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媒介逻辑对经济发展具有建构与遮蔽的双刃效应。经济媒介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物质生产背后“看不见的关系”的补充研究,为深化媒介与经济交叉研究以及媒介化社会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重新反思媒介和认同的关系时,跳出了以往研究中那种以媒介为中心的视角,转向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视角,从他们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反观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选择网络社区的典型代表豆瓣网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对社区活跃用户进行了观察和深度访谈,梳理了社区成员建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与机制,并从中发现了作为传播环境的媒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9,(11):40-51
在西方学术语境中,"媒介仪式"和"媒介事件"是两个不同的理论概念。媒介事件着重阐释大众媒介在特殊时刻整合社会的功能,取向于功能主义的、新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媒介仪式着重揭示大众媒介建构社会中心的神话,取向于反功能主义的、后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同时,二者又存在一些共性,它们都以电视传播为范例探究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都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媒介(传播)的仪式性特征。媒介事件理论的动态发展,尤其是仪式性的消退,使它与媒介仪式的共性相应减弱。  相似文献   

20.
有关“信息娱乐化”的课题是近年来传播学的热门研究领域。对于“信息娱乐化”趋势,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定义: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传播主体的社会信息.以满足受众心理愉悦为第一前提,在信息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传统的“传者本位“意识,在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领域探讨对受众健康信息需求的满足,从而体现信息的精神价值要素,最终使传媒定位逐渐向“受众本位”意识靠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