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茂菊 《河北广播》2006,(5):108-109
近年来各地的专业频率越来越多,其中生活广播作为贴近百姓生活的专业频率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地电台的关注和听众的喜欢。那么作为生活广播,如何才能围绕生活做好这个主题呢?邢台电台生活频道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围绕生活做好生活广播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五年前,我看过一篇章,世界上最大的广播公司——英国BBC广播公司的总裁讲:“21世纪是广播的世纪”。当时,我的理解是:之所以说“广播的世纪”,是不是因为战争的原因,电视或报纸用不上了,广播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另外,人民的生活富裕以后,汽车进入家庭,可以在汽车里听广播。当时想得比较单一和狭窄。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份,我有幸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代表团访问了瑞典、芬兰、奥地利等国家,作为一名广播工作者,这次访问中最令我兴奋的是:在那里,广播已完完全全地走出低谷。访问期间,特别是在芬兰,许多广播界的同行介绍说:在我们这里,广播听众的人数远远多于电视观众,没人认为电视可以取代广播了。开始我以为,我们拜访的多是广播工作者,没有跳出“夜郎国”,情景未必象他们描绘得那么好。后来,我们拜访了芬兰广播公司总经理巴西林那先生,  相似文献   

4.
我原是一名民师,1976年5月被调到当时的公社广播站工作。在工作中,我坚持堂堂正正的工作,清清白白的写作。虽然我是一个残疾人,但我对工作认真负责,爱读书、看报、听广播、写作。1986年我开始订阅《新闻界》,至今已有10多个年头了工作之余,生活之中,一拿起她,烦躁的心情就会平静,生活就会充实。《新闻界》如同一把金钥匙,在她的指导哺育下,我的工作能力、认识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每年向中央、省、市、县各级报刊、广播、电视发各类体裁的稿件上千篇,被采用几百篇,年年被各级宣传部门、…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广播广告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报纸的专版化对抗广播频率的专业化,受众参与的电视节目增多以及电视新闻的直播,网络媒体的开发等,使广播的“快、受众参与性强”等优势已经被弱化。在广播似乎已经走入困境的同时,广播广告业同样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那么广播广告业真的没有出路了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广播广告业如何走出困境呢?回答是唯有创新才能发展。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许多IT从业人员已养成一种习惯:每天到单位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脑,上网看新闻、看电子邮件、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IT行业聚集了一群知识精英,这群人对于信息的要求是最多的。过去当然是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靠传统媒介来获取信息。如今他们对于第四媒体即互联网的依赖已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新闻工作者连一天也离不开互联网。你可能会说,这种生活离我还有距离,但这些走在前面的知识精英们今天的生活就是你明天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刘茂菊 《中国广播》2006,(11):73-73
近年来各地广播电台的专业频率越来越多,其中,生活广播作为贴近百姓生活的专业频率也越来越引起各地电台的关注和得到听众的喜欢,那么,作为生活广播如何围绕百姓的生活做好文章呢?邢台电台生活频率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具体说有以下几点:一、服务生活的频率定位要想做好生活广播首先要明确频率定位。生活频  相似文献   

8.
感谢生活     
感谢生活陈映平31岁时,我很幸运地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100多名记者中被选去参加全省第二届“金枪奖”评选,也很幸运地获得了代表广东省广播记者最高奖的“金枪奖”提名电台记者难出名,难有成就感,出名的多是主持人,这和广播传媒的特点有关.我只能算是一名幸运的...  相似文献   

9.
21世纪,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将在信息高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日益融合为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这是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此同时,各种媒体也必将凭藉经济社会发展对媒体需求的不断增长与演变,以及快速发展更迭的高新技术,持续适应性地发展变化,不断强化和培育各自的个性与优势,在拥有多媒体共同平台的同时,仍然拥有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这也必将成为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潮流之一。倘若媒体发展确是这样一种大背景、大趋势,那么,目前尚处于相对弱势的广播传媒,它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如何?这自然为广播传媒从业者所关切,同时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传媒同行及受众所关注。据此,笔者试作前瞻性预测,结论就是:21世纪是广播传媒从弱势走向强势的世纪。  相似文献   

10.
广播新时代的召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播新时代的召唤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台长陈圣来今天我们来讨论迈向21世纪的中国现代广播,似乎显得已不是那么遥远,那么可望而不可及,而是有一种实实在在的触摸感,一种迫在眉睫的紧迫感。广播、电视、报纸这三足鼎立的大众传媒在迎接新世纪来临之际,各自施展浑身解数...  相似文献   

11.
一、三位一体的新闻模式国内广播热线节目是将电话热线或手机短信与广播直播节目联系起来,从上世纪末就已经开始采用,最初比较多地用在消费维权类节目中。进入21世纪,这种  相似文献   

12.
王伟 《河北广播》2006,(4):60-61
“十年前,我还在上中学,一天无意中打开收音机,听到《灯火阑珊》这个节目,由此我认识了李爽、黄迪、重阳……于是每天晚上听收音机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听《灯火阑珊》也便成了习惯。十年后,我走进了河北电台成了一名主持人,当我在直播间的时候,我知道还有他们的声音在飞扬……”,这是我在河北生活广播庆祝“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55周年特别节目”时录制的一段话,道出了我从一个广播“FANS”到广播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说到“炒”新闻。报纸、电视已经运用得很娴熟,其实广播更应该作好这篇章。这篇章作好了。不但可以弥补广播本身的不足。而且还可以树立电台的良好形象。什么是“炒”新闻呢?我认为。所谓的“炒”新闻,就是多家媒体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当然,对广播而言。还有一条:增加新闻的播出次数。那么。广播怎样才能把新闻“炒”得新鲜热辣、有声有色,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呢?  相似文献   

14.
包云 《中国广播》2011,(12):1-1
9月下旬,怀揣着一种责任、一种激情、一种期待,我与40位大部分是70、80后的广播人走进贵州毕节地区1市、7县、1区的40多个乡镇、60多个村寨,行程近2000公里,除了感受这里的自然环境艰苦,更多的是走入寻常百姓家,用心去感受基层百姓的真实生活,用冀隋实感去寻找百姓生活中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报是个年轻的报种。所以它诞生以来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众不同也无从借鉴,它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作出自己的回答。出于以上考虑,我把涉及到广播电视报方方面面的问题理了一理,概括出七个带有共同性的曾经有过争论或者至今仍然众说纷纭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认识,以便更好地把握住广播电视报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广播电视报的作用和地位广播电视报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它发挥的作用。广播电视报的作用从创办到现在,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在开始;它确实只能算一张节目单;后来内容增加了,丰富了,慢慢起到了…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民众的媒体接触度极大的加深,单一的媒体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了,如何能留住人民的关注度成为了广大广播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问题。下面,我想与我的同行分享一下,我对于广播文艺节目创新的一点小小见解。  相似文献   

17.
到2003年,我收听广播已经整40年了。回想起这40年的历程,广播伴随着我走过了大半生的漫漫之路。1963年,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时,就喜欢上了广播。但由于家里穷,买不起收音机,我积攒了好长时间,用几元钱买了一台矿石收音机,一只单耳机便开始了我的收听生活。每天晚上我边听广播,边用一根针不停的拨动着米粒大的矿石,寻找着最佳的收听角度。音乐、相声、文字节目和戏曲丰富了我的生活,我好像进入了一个让人眼界大开的世界里,许多美妙的东西一下子涌  相似文献   

18.
广播情缘     
是天意,还是偶然,在刚刚踏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年,福建音乐广播成了我生命中的第一道彩虹。我庆幸,自己是福建音乐广播最年轻的“元老”。我收获,因为自己正与福建音乐广播一起写下成长的足迹。从那时起,每天我会摘下清晨第一颗露珠再把晨光送进您的窗子让音乐流淌在每一条大街小巷从那时起,我便与一群喜欢分享黎明的朋友开始了和音乐一起摇摆的生活。如果你愿意明天我们一起同行请记住……曾有个女孩,在每天的清晨时分在电波里用缤纷的音符,点亮你一天全新的生活我是恬恬电波是载体,音乐是语言,你我是主角,在电波中你我真诚相会。广播情缘@张…  相似文献   

19.
冯放 《中国广播》2005,(5):33-36
2004年6月21日17点整,中波603千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首都生活广播传出了主持人在前国家女排教练邓若曾家里主持节目的声音:“从现在开始,我们隆重推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特别节目《我和我的祖国——命运的交响》(家和国兴篇)。从邓若曾教练家开始,我们将陆续走进北京的55个家庭,讲述这55个家庭的家庭背景、生活故事,通过这55个家庭生活的变化,感受时代的发展,昭示55年来国家兴旺、社会进步和家庭幸福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20.
在21世纪的今天,在新闻事业高度发展的时代,创优、求新、求实、不断前行,以更好地为广大听众服务,是我们广播人对节目质量提出的要求,也成为了我们办好广播必须遵循的宗旨。那么,作为一名法制类节目的记者,我常常想法制节目究竟该如何“创优”,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将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