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蔽教育意图,教育美在无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意图是教育者在主观上要实现的目的和打算,隐藏教育意图能诱发学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展示无痕教育的魅力,并以最稳定的状态驻存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这是一种人性化、生态化的教育模式,需要教育者充分理解教育内涵,尊重教育规律,树立“伙伴意识”,淡化学生的“受教”意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发挥人格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就越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无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将教育目的、教育意向、教育内容等寓于一定的生活环境、组织活动与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学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那么,如何在信息  相似文献   

4.
卓越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不止一次地谈到,不向学生表明他们的在经受某种专门的教育程度,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而他的"天才追随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把自己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个教育艺术普遍研究得不够,我们太喜欢公布教育意图(目的)了.什么事情都要首先明确目的,宣布意义,这一模式被许多教育者奉为圭臬.那么,怎样才能实现隐蔽教育意图呢?根据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当今的教育已经远离使人成"人"的本真,成为满足某种特殊社会需要的工具,使教育成为学生和教师长久而痛苦的"跋涉",因而呼唤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本体价值回归。这种回归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广大教育者的意识觉醒和脚踏实地的渐进式行动。  相似文献   

7.
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理解"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也正是理解教育的魅力所在.我们应该将理解教育的重点聚集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的教育上.教育的使命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具有深深的爱心,这既是教育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育者在教育上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论述中指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他告诉我们:当学生不知道你在教育他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对此,本人在30年教育教学经历中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不仅是教师履行教育管理学生基本权力和责任的底线保障,也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教育者在规则教育、惩戒教育时要注意把握好"度",特别是面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他们的心智还很稚嫩,更要慎用惩戒.我们要在"规则"和"天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从顺应学生天性的角度制订规则,用规则调整、指导其言行,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就要求教育者隐蔽教育意图。并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处于身心大发展中的中学生,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趋势,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思想转变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甚至反复性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客观情况。克服急躁心情和畏难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11.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所以,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是进行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句话诠释了教育无痕的内涵。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像春天的甘露,润达心田,一生受用。  相似文献   

14.
解决高校荣辱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教育者以"学生"为本,体现主体性教育;以"情"育人,加强情感性教育;以"榜"育人,发挥激励性作用;教育内容紧贴实际,增强针对性教育;提高践行能力,突出实践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教育者往往以"告知"的方武要求学生追求一种应然的生活状态,这不利于其美好生活的实现."可能生活"是每个人都想要实现,并有可能实现的一种生活状态,它应成为教育的新诉求.要实现"应然生活"向"可能生活"的转向,教育应具备三个立场,树立三种意识:生活立场和主体意识、价值立场和发展意识、过程立场和生成意识.  相似文献   

16.
教育申辩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现象,是学生的一种教育需要.允许学生申辩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作用.中小学教育申辩的现状不容乐观,教育者对教育申辩的不当认识、态度和行为,导致相当数量学生的申辩需要受到压抑.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者的观念,保障学生权益,优化沟通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王艳 《教育与职业》2012,(12):93-94
导向教育将根据市场营销理念,通过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从被动"学",是否要"学",是否愿意"学",到主动、积极、自愿的"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如何像市场导购员一样引导顾客正确积极主动的索求。研究高校体育教育建设中的大学生导向教育,探讨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实施体育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做好体育教育建设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协调工作,这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建设中又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句话诠释了教育无痕的内涵。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像春天的甘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润达心田,一生受用。  相似文献   

20.
谈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