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医学和国外的交流 ,历史悠久 ,头绪纷繁。这种交流 ,不仅促进了彼此医学水平的提高 ,而且为中外人民的友谊播下了一批批种子。一、中国与日本的医学交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中国秦汉以来 ,两国之间就开始了文化交流。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医学界 ,一直由汉医汉药在唱主角。早在南北朝时期 ,中国就给日本送去了《针经》一套。公元 5 62年 ,吴人知聪携带医书《明堂图》和其他医书 160卷漂洋过海 ,使中医书籍首次直接传入日本。公元 60 8年 ,日本推古天皇派遣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来中国隋朝学习医学…  相似文献   

2.
李舫 《文化市场》2007,(1):30-31
2006年的中国, 是文化中国,文化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热点、焦点、看点,2006年的中国文化,至少有三大现象可圈可点:一是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之年,有和谐文化建设理论的高扬为证;二是文化大事件频仍发生之年;有首个文化遗产晶的到来、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为证;三是文化现象典型化呈现这年,有民营文化企业站稳脚跟、选秀恶搞日炽、学术大众化普及化、收藏拍卖跟风、农村文化建设受到重视等等为证。本刊发表的一组文章,对2006年中国文化发展关键词作出梳理。也期望与读者交流辨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华人文化常被视为集体主义的代表;而法国以其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被作为是最具个人主义性格的国家之一。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是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理性思潮的面对面,犹如一滴水里的分子般不停地发生无声的碰撞与融合。今天,尽管两国交往日益密切,民间文化认同日益增进,中法人文交流进程中仍然存在矛盾和误解。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是中国文化遭受西方文化;中击及其中西文化融合的世纪。20世纪初,以科技、制度为先导的欧洲文化陆续进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濒于解体。智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动摇,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由抗拒、怀疑到学习,进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撷取。在此历史环境中,西方绘画也顺利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步成长为中国本土艺术;20世纪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以油画艺术的灿烂多彩为特点的世纪。  相似文献   

5.
邓梅 《华夏文化》2004,(3):14-17
隋大运河作为连接中国两大地区的运输纽带,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给长江流域的开发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并最终使唐朝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战略性转移。如何看待隋大运河对唐经济的影响,关系到我们是否能正确认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历史上的东西方文化基本上是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至近代以前,其直接的了解非常有限,交流则更少。尽管现代文化交流的物质障碍已经克服,但观念的差异和现实利益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不同文化间的互相理解、宽容、欣赏、学习,便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凡比较敏锐的人均发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已经由改革开放最初的个别项目、短期项目、阶段性项目,发展成为当今,就时间而言——旷日持久;就规模而言——宏大壮阔;就内容而言——丰富多彩;就地域而言——幅员辽阔……,且不言前不久在德国结束的声势浩大的“柏林亚太周·中国文化年”活动,也不说即将与法国举办的门类齐全的“中法文化年”活动,紧紧与“相约北京”联欢活动衔接交叉并长达一年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国·日本文化年”,“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中韩国民交流年”和“中日韩人员交流年”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又在2002年盛春之际隆重开幕。上述中日韩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缘于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和中韩建交10周年,其创意可追溯至2000年朱镕基总理访问日本和韩国时,分别与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和韩国总统金大中就2002年中日两国互办“中国文化年”、“日本文化年”以及中韩两国共同举办“中韩国民交流年”活动达成共识。同年,东盟和中日韩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就2002年共同举办“中日韩人员交流年”亦达成共识。为此,中方成立了由17个部委和团体共同组成的中日韩“文化年”中方组委会,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任组委会主席。在组...  相似文献   

8.
《中外文化交流》2014,(11):92-95
如何确立文化自信,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如何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如何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匾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把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成果进行国际传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文化建设提出的重大课题。为此,本刊转载《求是》特约3位学者的讨论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我随上海作家、编辑代表团一行6人,应东京书籍株式会社之邀,访问了东京、京都之后,又访问了奈良。奈良是日本历史名城。日本古称“大和国”,其首都平城京即在今奈良市区西城,仅存遗址。从其模型看,它是仿照唐代长安城建造的。公元七、八世纪,日本先后派遣附使、遣唐使有19次之多。1950年,奈良被定为国际文化都市。奈良又是日本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对日本佛教文化、甚至对天平时代的文化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创建的唐招提寺,被奉为日本律宗总本山。奈良还有许多名列古寺,如东大寺、兴福寺、药师寺、春日大社等。…  相似文献   

10.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结识了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的化参赞扎哈罗夫先生及夫人伊琳娜-扎哈罗娃。谈话间,两个人对中国化的热爱和谙熟使我在惊讶之余,不禁暗自钦佩。虽然参赞夫人与我们的交流需要由参赞先生充当翻译,但她对中国的民间化,特别是中国民间玩具的研究,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开朗健谈的她对中国情结也是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11.
凡比较敏锐的人均发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已经由改革开放最初的个别项目、短期项目、阶段性项目,发展成为当今,就时间而言——旷日持久;就规模而言——宏大壮阔;就内容而言——丰富多彩;就地域而言——幅员辽阔……,且不言前不久在德国结束的声势浩大的“柏林亚太周·中国文化年”活动,也不说即将与法国举办的门类齐全的“中法文化年”活动,紧紧与“相约北京”联欢活动衔接交叉并长达一年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国·日本文化年”,“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中韩国民交流年”和“中日韩人员交流年”系列大型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复兴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念情感和精神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本质属性。在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国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时代变化与保留传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在坚持文化的本土意识的基础上,在保持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注重世界文化潮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创造性地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的文化资本,生产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行为方式和消费习惯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产业获得广阔的市场,才能改变中国在对外文化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日前接某报记者提问:一些地方,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打造了画家村;但村里既无画家也无游客,成为空架子,浪费了资源,如何合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尽管种种原因,我未能接受采访;但此问题萦绕心头,于是有了发展艺术品产业生态环境的此文。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唐三彩”是以南北朝至隋的黄、绿、褐三色釉陶和建筑琉璃陶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唐三彩”形成于初唐,盛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距今已1000多年。  相似文献   

15.
新年是中日两国人民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人们在经历了一年的辛勤劳作之后,到这时候终于可以休息几天并张灯结彩、亲人团聚、祭天祭祖了。中日两国隔海相望并且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同为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思想文化等的交流源远流长。中国有关新年的许多习俗便很自然地传到了日本,有的在日本保留至今,有的则在日本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还有一些则是日本独有的。  相似文献   

16.
周放 《寻根》2007,(3):41-45
世界文化是在东西方不同民族长期互相交往中形成的。这在东西方语文各有不同的“中国”名称而语词却同出一源这一点上也得到了印证。对于“中国”一词的外文译名出于同一词源,学术界争议并不大;至今依然无法做定论的问题是,这个词源究竟确指什么?就阿拉伯语“中国”一词而言,“隋尼”(Sīn)究竟是对中国地名或朝代名称(秦或隋)的音译,还是对中国特产(丝、瓷、茶、粳等)名称的中国发音的模拟?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中国先进分子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吴玉章就是这些先进分子中的一员,他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进行着艰难的文化选择。尽管他走的道路充满了曲折,但他以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最终选择了人类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最早的一批赴海外旅游者的所见所闻,着重探讨了这些人在海外旅游过程中,感受到的迥异于中国的风俗民情、文化传统等,以及由此产生的中西不同旅游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并体现了旅游带来的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记者: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频繁而深入的交流,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文化格局中的位詈?  相似文献   

20.
唐代以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近代以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窗口,如晚清、民国期间大量的留日学生与旅日文人,如“封建”等词汇正是经日本翻译而传入中国。今天,当我们重新思考、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涵义,展开往昔这一辉煌灿烂的文化篇章之时,更加促使我们反思中日文化交流中放送者与接受者这一身份的置换之缘由。因此,对日本五山文学这一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的研究,也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