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教育领域的政策转移由来已久,从清末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时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民国时期借鉴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而开展的大规模院系调整等.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都伴随着政策转移,而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的各类教育评估与问责制、教育券制度、教育博士政策项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与吸收了国际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文章以教育券制度的政策转移为例,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教育政策移入发展中国家后区域问政策转移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或功能等.基于政策转移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国内教育券政策的政策转移进行分析有利于拓展对地方政府教育政策创新的认识,从而为我国地方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方面,必须创新高等师范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科学系(学院)的办学模式;另一方面,国家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不同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将会发生时空等政策环境的变化,从而推进全球教育政策形成过程的变化。分析影响全球教育政策时空转移的一般动力,是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视角,对于提升政府教育政策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全球教育政策转移的历史与现实进程来看,主要有"学习-问题解决"、"竞争-创新"与"强制-规范"等几种可能的动力模式。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师发展是幼儿园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近年,各国纷纷开展教师教育改革,特别是在政策创新、教师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获得了很多颇有价值的成果。为确保教育质量,国外开展了学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政策创新。为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国外学前教师推进了教师教育的课程变革。  相似文献   

5.
教育政策价值观是关于教育政策活动价值取向模式的总的规范性引导和调节,是教育政策价值主体对教育政策活动关系、政策活动方式及其结果的认识与选择。在教育政策活动中,政策价值观的确立是首要和必需的条件。就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而言,政策导向性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新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逻辑,明确未来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推进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国际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以及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及其实践对于促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启示在于:确立以教育公平为教育持续发展的政策价值取向 充分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提高经费利用效率 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建构合理有效的学业评价体系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均衡配置师资资源 有计划地发展超常教育,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演进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在演变过程中,始终以公平和效益作为基本的价值或目标取向。但不同时期,由于国内与国际形势变化及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不同,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了从追求教育公平或教育效益到兼顾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益的发展;教育改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经历了从非官方组织到联邦政府,从联邦政府到非官方组织,再到联邦与地方组织相结合的变化;教育改革措施也经历了从对公立教育制度进行部分改革、整体改革到最终建立新型学校的不断调整。探讨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演进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基本特点与走向,而且对制定和完善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政策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教育政策出自宏观影响微观。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大背景下,地方教育决策关系重大,不仅事关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关乎国家教育政策落实大局,是地方教育管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抓住三个基本点执行上级教育政策的首要程序是一个地方教育政策的"再制定"行为。只有清楚地认识和把握教育政策的基本内涵,才能在决策中准确定位、理性拍板。党和国家教育政策为地方教育决策确立了目标,明确了方向,指引了路径。与此同时,教育政策作为协调教育各种利益的稳定器,具有宏观调控的独特功能,对于沟通区域内教育事业内外关系,指导地方决策时化解冲突、调解矛盾,保证地方教育改革深入、事业快速有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掌握决策权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只有提升政策水平,才能做好教育决策。  相似文献   

9.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各地方政府积极贯彻落实,涌现出一批具有可推广性的典型案例。对教育部已征集的四批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的创新实践主要围绕“课后服务”“作业管理”“教育教学”“教师激励”“家校社协同”和“其他保障”开展。但结合当前“双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长效机制构建的需要,各地在未来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需要提防智能时代下的技术风险、进一步加强学校提质增效路径的政策引导、统筹教师专业发展与“双减”落地协调推进以及完善课后服务的差异化供给机制。通过中央政策吸纳引导和地方政策创新扩散共同完善“双减”政策体系,推进其有效落实落细。  相似文献   

10.
李刚  吴雨晴 《中小学管理》2021,(1):30-32,33,34
基于2010年以来《中小学管理》刊载的161个区域教育创新案例的分析发现,我国区域教育创新聚焦学校内部治理与教师校长研训;问题驱动成为区域教育创新的重要动力;推进方式以行政性政策工具为主流,上下互动渐成趋势;专业力量广泛介入区域教育创新;创新效果评估开始得到重视,但评估规范性不足。面向未来,地方政府需重视以政校关系为重点推进教育行政创新,通过多元参与、赋权增能、规范评估优化区域教育创新,更新区域教育创新的政策工具箱。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全球化时代,地方化因素对于一个国家是否成为教育改革的参考标准依然重要。澳大利亚和韩国两国媒体对亚洲国家和地区PISA成功的描述与话语讨论因国情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的特点,进而影响着政策借鉴是否可以以及如何发生。基于对澳大利亚与韩国媒体对PISA结果报道的比较后发现,对亚洲教育的刻板印象、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潜在参考国家和地区在PISA排名表中相对排名的变化等三大因素影响着一个国家对这些国家或地区"最优教育系统"的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全国非户籍常住人口大省,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面临着提供义务教育学位的巨大压力。要真正落实中央政府现行的“两个为主”政策,就必须在逐步推进宏观财政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强对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地方教育立法和政策创新工作,以便为有效缓解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构筑良好的法制基础和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开发权,但整体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近年来京、沪、浙等地在课程政策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推动了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课程改革先进学校。他们调整地方课程计划、协调课程运行、改革评价方式、扩大学校的课程权限,协同建设学校课程资源等,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空间支持、权力支持、资源支持、能力支持和方向引领。这表明地方课程管理的政策供给是制约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地方课程政策推动学校课程改革,要赋予学校课程建设的权力和空间,对学校课程权限的规定要具体、明确,要规范地方的课程管理行为。应制定和颁布国家课程管理指南、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的陆续出台,研究生教育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借助词频统计方法,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的变迁历经了四个阶段,即:1978—1985年的恢复重建阶段,1986—1998年的调整发展阶段,1999—2012年的深化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的内涵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同时呈现出独特的阶段性特征。在政策变迁的过程中,政策体系趋于完备,政策主体日渐多元。从政策工具理论的视角来看,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政策工具均有涉及,但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均衡,供给型政策工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类政策工具比例。建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教育政策制定与施行办法,优化并综合运用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5.
作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手段,职业教育改革在优化人才资源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分别对新时期中美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加强21世纪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进行文本量化统计,针对统计结果进行共性分析和差异比较,研究发现,在三重政策工具维度下中美职业教育改革政策运用存在诸多异同,即中美同时存在政策工具内部结构失调的共性问题,中国存在政策工具外部结构失衡的个性问题。具体建议是:调整创新政策工具总体布局、均衡配置环境型政策工具、优化调试供给型政策工具、着力增补需求型政策工具等。  相似文献   

16.
教育财政制度是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完善和改革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逻辑起点是公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需求。现阶段我国公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三种需求,基于公众需求构建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模型,是改革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我国实际,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完善教育财政政策的检测与评价体系、制定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规范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定向于均衡的学校拨款方式和完善学生资助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尽管教师定期交流已上升为国家政策,但在各地执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象征性执行、替代性执行等政策缩水现象。在政策工具理论视域下,教师交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优化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应重新确立政策工具的价值取向,兼顾国家战略、学校利益和教师诉求的平衡;加强对政策工具执行效率的评估,完善教师交流相关制度;加强教师交流政策与其它政策的融合,推动配套制度改革,以逐步实现全员流动,促进师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18.
以12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基于罗斯维尔、泽福尔德的政策工具和职业教育改革试验的基本要素,构建了二维分析框架。以分析框架构建、文本内容编码、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线索,结合内容分析法,分别从X维度、Y维度、X维度与Y维度交叉效应等三个方面,对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政策进行了研究,发现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政策的工具使用存在失衡、笼统、不足、短视等问题。据此提出未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政策建议,即深虑政策工具的环境;优化政策工具的组合;注重政策工具的持续;强化政策工具创新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politics of aid partnerships in the education sector of Benin following an anthropological policy research approach based on empirical data. I present local debates on primary education and the New Study Programmes, the latest education reform introduced nationwide in 1999. Th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the reform content, its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its outcomes, articulated by education experts, policy makers, donors, intellectual critics, teachers and parents, illustrate the complexity of educational policy making and, implicitly, of state-building in transnationalised arenas.  相似文献   

20.
自2007年起师范生免费政策实施以来总体落实情况较好,从招生、培养、就业诸方面都在积极探索,同时也存在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可度不高,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比例非常低等问题。为此建议未来适当扩大政策覆盖面,向有强烈参与意愿的地方师范大学倾斜,并且以中央财政为主大力支持地方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另外,在下一步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推进中,要注意明确培养目标,找准切入点加强招生工作的研究与改革,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深入开展多元化就业研究,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