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灯心草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卫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  相似文献   

2.
刘定一 《上海教育》2002,(15):38-39
在我看来,问“怎样上好一堂课?”很像问“怎样写好一篇小说?”这对作家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你不是作家,知道了答案还是写不好小说。换一种说法,问“怎样上好一堂课?”等于是问“怎样当个好教师?”教师往讲台上一站,用不到半节课,学生已经掂出这位教师的分量。  相似文献   

3.
记得是在民国二十五年春天吧 ,山大的一位朋友跟我闲谈 ,随便的谈到他在北平时曾用过一个车夫。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 ,又卖掉 ,如此者三起三落 ,到末了还是受穷。听了这几句简单的叙述 ,我当时就说 :“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紧接着 ,朋友又说 :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 ,哪知道 ,转祸为福 ,他趁着军队移转之际 ,偷偷的牵回三匹骆驼来。这两个车夫都姓什么 ?哪里的人 ?我都没问过。我只记住了车夫与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的故事的心核。刮风天 ,车夫怎样 ?下雨天 ,车夫怎样 ?假若我能把这些细琐的遭遇写出来 ,我的主角便必定能成为一个最真…  相似文献   

4.
最近.女儿的一篇作文引起了我的警觉.作文的题目是“错过”。她从海子的自杀讲起.拉拉杂杂写了很多,连苏格拉底、第欧根尼都牵扯了进去。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写.她说她想写得深沉一些.没想到写成了一锅糨糊。就是这样一篇作文促我反思,我们平时究竟给了学生怎样的阅读观。  相似文献   

5.
漫游作文岛     
一天我正在写作文,却不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这时,我突然想起写陈果。陈果很丑,又爱打架,又自大,真不知道除了这些我还能写他什么。唉!如果有一个作文岛能制造出一篇作文就好了。这样想着,不知怎么一下就来到了一个奇异的岛上。岛上有许多对大眼睛飞来飞去。正当我惊异自己是怎样来到这儿时?一个大眼睛阿姨走过来对我说:“欢迎你来到作文岛”。作文岛,这不是我梦想中的一个岛吗?阿姨带我走进一幢水晶砌成的房子前,说: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喜欢阅读小说,小说中鲜明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很吸引人。如果有人问:这部(篇)小说为什么让你着迷?可能一些同学们除了几句简单的“写得好”“情节惊险刺激”“主人公让我喜欢”之类的话以外,就再没有更深层次的表达了。换一个要求,让同学们写小说评论,许多人就感到难以下笔。其实评论小说不可怕,对于初中生而言,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每逢实习之前,常有一些学生问:怎样去钻研一篇小学课文?根据我指导实习的体会,要钻研一篇小学课文,必须从课文整体出发,弄清与课文有关的四个问题,即:(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二)怎样写?(三)为什么这样写?(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或编者编入教材的目的是什么?下面以《珍贵的教科书》(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一文为例来谈。 (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这是问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多读多写”这个传统经验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从各报刊介绍的经验来看,每学期讲读课文猛增到四、五十篇,甚至七十多篇;作文不是七、八次,而是二十多次三十多次。令人读后,惊叹不已!钦佩之余,又不禁疑窦陡生。这么多的读写量,师生双方究竟是怎样完成的?它是否切实,是否可行?有没有普遍推广的价值?这样的。“多”法,会给学校教育工作的全局造成怎样的后果?宣传这种。“多”的经验,究竟向语文教学工作指导了一个什么方向?……拿初中一、二年级语文教学时数来算一算,每周六课时,每学期十六周,共计九十六课时。学生写一篇作文通常花两小时,则二十篇作文需花四十课时,如果两次作文评讲一次,又需十课时。这样,阅读教学仅有四十六课时,如果要教四十篇课文,则一篇课文只教一课时,这样能谈得上什么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常有学生问,新闻、通讯如何写?我说看报去,人家怎么写,你就怎么写。有些学生问,评论如何写?我说,报上天天有,大评论、小评论、文艺评论、思想评论、读后感、编后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挑着读吧。也有不少学生问小说怎样写,散文怎样写,我亦常回答道,读小说去,读散文去。于是他们不免会想,这位老师的惰性太大了。其实不是我懒,也不是我讲不出来,而是我不大赞成“文章作法”、“新闻要素”之类的说教。我主张以文习文,从活的文章中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李老师:今天我要和大家谈谈写作文动笔之前应该认真考虑的三个问题。因为我知道不少同学在写作文时总是抓起笔就写,草草写完后就赶紧交给老师了事,这是个很不好的写作习惯。苏逸波:李老师,您快告诉我们有哪“三问”啊!李老师:这“三问”就是:一问,我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同学们一般考虑较多的是写什么材料,对于为什么要写考虑较少;二问,这篇作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老师在作文评语中经常指出同学们的作文平铺直叙,内容不够具体;三问,我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郭亚:李老师,您今天能不能重点给我们谈谈怎样确定作文的重点段,因为…  相似文献   

11.
翟晓芳 《河南教育》2005,(10):45-45
昨天布置了一篇短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做文后的几道题。今天上午一上课我就问:“完成作业的同学请举手。”“刷”,全举手了,我很高兴。又问:“谁能说说短文写了什么?”这回和刚才完全反了,全班学生竞没有一个人举手。我疑惑了:“你们不知短文写什么,怎么做的题?”“我是抄的答案。”一个同学大声回答。  相似文献   

12.
这个周末,儿子的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作题——描写秋天。我关心地问他准备写什么,儿子一脸的苦恼,答道:“不知道。”怎么办?怎样指导刚上三年级的儿子写这篇作?我思忖着。带着他上网搜索,或到小学生优秀作选上找一篇来“借鉴”,甚至让我这个做初中语教师的爸爸来“捉刀”……理智告诉我这些做法都不可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作文,究竟是“写什么”更重要,还是“怎么写”更重要呢?日常认识里,人们往往根据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回答这个问题。既然内容决定形式,那么,“写什么”的内容自然要比“怎么写”的形式更重要了。一篇作文,如果连“写什么”都不清楚,如何能运思下笔呢?又由于“写什么”源自学生个  相似文献   

14.
蚊子的创新     
作文课,我要求同学们以《假如……》为题,写一篇想像作文,要求要有情节和细节而且必须有创新。我把要求一说,同学们都很奇怪地看着我,因为大约一周前,我们刚写过这篇作文。而后,我问他们:“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生活,可你们的生活都一样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一样!”我又问:“请同学们再好好想想,我们是从同一个家门出来的吗?就说上学,有的步行,有的坐车,还有的让爸爸送,是不?”下边只听见笔和纸交织出来的“沙沙”声,我突然叫停,问:“你们都在写什么?”有的说,我在写《假如我是市长》;有的说,我写《假如我是老师》……我摇了摇头,怎么…  相似文献   

15.
有了这本书可是把一个好老师请到了家,又像一本作文词典,有什么问题你尽量问,“怎样写半命题作文”、“怎样审题”、“怎样积累与丰富词汇”、“怎样写  相似文献   

16.
暑假里的一天,我趴在床上看书,正好老师来到我家。他站在门口问我:“剑鸣,你在干什么?”我说:“看书。”老师又问:“看什么书啊?”我说:“童话。”过了一会儿,老师又问:“三篇作文都写了没有?”“写了。”我一边看书,一边回答。老师又站了一会儿,说:“把作文拿来我看看!”这时,我才下了床去拿作文给老师看。老师接过我的作文本说:“剑鸣,你怎么一直学不会礼貌  相似文献   

17.
“我写小说不多,低产.但写小说于我来说,是一桩令人神往的事.只是一个人的一生中,神往的时刻未必多见.我倒是佩服什么都能拿起来就写的作家.但同时又疑心,样样题材里,皆有生命的真血么?” 2005年,主持名人专访栏目“尘衣之约”时,专访过作家何立伟先生.当时,我给他贴的“标签”是“自由”,标题即《自由何立伟:自己创造条件》.十几年时间,“唰”的一下就过去了.去年我们特约了他一篇谈阅读的文章,本期又约了一篇他谈汉语的文章.说实话,他这两篇,我喜欢至极.在众多的名人谈阅读的文章里,我对他这两篇是更偏爱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有一位小说家很著名 ,他就是阿城。他的著名是因为他发表了一篇小说《棋王》 ,所有近二十年中文系的毕业生都应该知道这篇小说。阿城就是因为这篇小说一举成名。阿城曾有过一个想法 ,写八个什么王 ,合成一个“王八”。但迄今为止我们只读到他的“三个王” ,即《棋王》、《树王》和《孩子王 )。《孩子王》曾被陈凯歌拍成过电影 ,但只在戛纳电影节上得了个“金闹钟奖” ,很让人扫兴。  我却对《孩子王》这小说情有独钟。因为小说写的是一个知青代课教师和他的农村学生的故事。我虽然没有过那样的生活 ,但我已经做…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是一个经理 一天上课,老师要同学们以“如果我是一个经理”为题写一篇作文,所有的学生都在动笔写了,只有一个男生例外。老师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不写。 “我在等我的秘书。”那孩子答道。  相似文献   

20.
去年冬季,我校开展了“三跳”比赛活动。第二天上作文课,我让学生写这次活动。不到半课时,大多数同学都写好了,原来他们都是仿照习作例文《课间十分钟》掉头换尾誊写在作文本上的。有的还无中生有地写了“爬竿”(我们学校没有爬竿设备)。针对这一问题,我决定利用习作例文,一步一步启发学生写好这篇作文.首先我写出题目“记一次活动”让大家讨论。问:从题目上能看出记什么活动吗?生:看不出来。问:应加上什么才明确呢?生:应加上活动的名称。板书:记一次三跳活动。问:什么叫“三跳”活动?生:跳长绳、跳橡筋绳、踢毽子。问:把这三项活动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