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班主任批评学生的目的,是使其产生羞耻感,促使他们克服和改正自己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行。因此,批评也是班主任实施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采用启发式的批评,杜绝侮辱式的批评,不能感情用事、恶语伤人:同时要做好善后工作,密切注意批评时和批评后的“四要”、“四防”原则。  相似文献   

2.
审美印象批评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园地中一道小巧而亮丽的风景。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这一批评话语的总体特质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其核心概念如“灵魂探险”、“趣味”、“人性”等进行辨析,最后从批评文体的角度阐明现代审美印象批评以美文批评享誉现代文坛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1933年初,胡适作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的主席,公然替政府当局掩饰罪责,指责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会。此后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王道诗话》和《“光明所到”》等一系列文章批评胡适。而台湾个别学者认为鲁迅是公报私仇。其实,通过史料的发掘和解读,可以发现,鲁迅对胡适的批评揭示了某些自由知识分子宣扬的自由精神的虚妄性,揭示出在民族危机的时代,知识阶层思想层面出现的某些更为复杂的方面。其特点是在用“戏仿”的修辞手段和批评策略,在多重反讽中对胡适当时的某些行为及其隐含的思想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在第一篇文章中,鲁迅戏仿了胡适的“人权说”、“实验主义”和“鹦鹉对话”,并用诗话的形式对胡适替当局说话、压制民主的言行予以反讽。在第二篇文章中,鲁迅使用了三重戏仿的方式.对胡适关于北平监狱的调查进行颠倒性的讽喻,并对谁代表光明与谁维护黑暗作了有说服力的辩证.  相似文献   

4.
用传记学批评方法可以看出,鲁迅的《呐喊》中的14篇作品可以分为“对社会”与“对个人”的两种声音。同时,对农民、旧读书人、先驱者及“我”等4种人物的描写也可以从鲁迅的生平经历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5.
另林斯基称文学批评为“不断运动的美学”。本文主要从文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文本意的无限性,批评的个性差异,多种批评方法的运用,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变化以及创意性误读等六个方面论证其“不断运动”性。  相似文献   

6.
作家“反串”批评是批评史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且具有批评学中作为一种批评类型存在的必要性和有性。作家批评类型的命名,不仅在于批评主体特殊的职业身份,更由于身份特殊导致了它具有独立的批评前见、阅读方式和批评话语方式,标示了作家批评与职业批评的界线,并为现代批评提供了别样的批评形态和文本解读类型。  相似文献   

7.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学者,是鲁迅求学时代最尊敬的一位老师.太炎先生逝世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各异,褒贬不一.鲁迅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知人论世原则,本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对太炎先生一生的功过作了宏观和科学的评价,有颂扬,有批评,有肯定,有否定,为我们评价复杂的历史人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以优秀的创作实绩表现了其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然而到了20世纪末,却有一批文化保守主义论者批评“五四”以及鲁迅、陈独秀等对待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主张对文化传统持审慎和温和的态度。于是,我们不得不回到文学评论的一个基本常识,即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批评是有颜色的。有一种批评是黑色的。学生犯错后,教师“横眉冷对”,而且还施之以阴阳怪气的讽刺挖苦。常常是周围的学生时不时地发出阵阵哄笑,而犯错的那个学生则羞得无地自容。这样的批评是对学生自尊的无情践踏,犹如挥之不去的黑色阴云笼罩在学生心头,因而被称之为“黑色批评”。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研究中,通过找寻时间上的节点或者原点来探究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变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1925年鲁迅杂感创作从数量到质量、从内容到形式都较此前有了新的提升。在女师大风潮等一系列介入现实的活动中,鲁迅获得的是杂感的自觉,在现实世界中直击黑暗,这条道路成了他摆脱时代的奴役之后再度确立自我形象的必然选择,并最终形塑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主要面相。  相似文献   

12.
鲁迅既是一个学术大家,又是一个知识分子,前者得沉静,后者得激昂,这学术的冷与批评的热的不同心态实质上反应了职业与事业的冲突,“一个人走不了方向不同的两条路”,对鲁迅来说,学术,还是批评?在这两者中,他徘徊,犹豫,反复,难以决断,难以割舍,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如是,对学生的人生指导亦如是,然而,他终究还是倾向并投身于批评事业,并以此来参与社会,鞭策社会。  相似文献   

13.
鲁迅图像是毛泽东时代文化理想与大众认知相匹配的产物,也是艺术家进行身份构建的道具,其实质为文化偶像的视觉呈现。鲁迅形象在不断地被毛泽东概念化的同时,这种概念化本身成了一个再想象的基础,从而衍生出诸多新的“鲁迅形象”。这些“鲁迅形象”不是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真实鲁迅的仿像,由此导致的形象错觉阻隔了观者探求原形鲁迅的视线。鲁迅图像以视觉的方式见证了那个时代特殊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由于"五四"特殊的时代原因,鲁迅从"立人"、"立国"的终极关怀精神出发,采用文化--历史批判视角,对儒家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了整体性批判;另一方面,本着文化重建的目标,鲁迅对儒家文化又加以批判性继承.正是将颠覆与重构,整体批判和正本清源两相结合,使得其批判更易触及实质与要害,更全面和深刻,也为民族文化的重建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巴人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理论家,巴人在人格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研究上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不仅严格捍卫鲁迅杂文的历史地位和倡导“鲁迅风”杂文,且在自己的创作中秉承鲁迅杂文文体多样性、对时事反应迅捷、寸铁封喉和言辞朴直庄谐的传统特质;同时继承和完善了鲁迅的乡土世界,其小说不仅力承批判暴露质素,并且提炼出两种新兴的劳动人民形象,并在创作中加强了乡土小说对绚丽环境描写的吸收和承用。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鲁迅先生的做人与作文逐渐成为评论的焦点。从近几年鲁迅研究的书名出发,以鲁迅的"骂人"的真真假假为例,探讨鲁迅的做人与作文之间的矛盾,读者应该正确看待鲁迅研究中真伪现象;鲁迅批评研究应注意兼顾多面的事例,尽可能持平,实事求是,而不应该根据既定结论来筛选和操纵证据,故意误导读者。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在广阔文学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同时对后世有深远重大的影响.文章将《豌豆三笑》与鲁迅思想相联系,从赵毅衡“改革创新”思想和“坚强韧性”生存哲学、“洋书误身”观念和“彼岸”精神的提出,探析他在作品中显现与潜在的对鲁迅思想的继承与“遗忘”.  相似文献   

18.
鲁迅深受庄子批判精神和否定精神的影响。在讽刺艺术上,两者都将矛头指向所谓“大人物”或“好人物”,强烈的讽刺充满恶辣味;在思维方式上,鲁迅常用的“推背法”、“两相结合法”等均能在庄子著作中找到内在联系。鲁迅又对由庄子处世哲学所形成的精神胜利、自欺欺人的民族性格病态和游世混世的人生态度,及其隐蔽性和毒害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因此,鲁迅既是庄子思想中积极价值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又是庄子思想糟粕的最清醒最深刻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其素来以杂文和小说著称。但是在鲁迅的文学生涯里,其诗歌的艺术成就也十分的突出,尤其是鲁迅的古体诗,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底蕴。本文将要对鲁迅的古体诗歌进行探讨,分析其古体诗歌独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文本中,最直观地呈现了"两个口号论争"中鲁迅与周扬之关系,并因此最典型地经历了阐释之艰难的,莫过于《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的题注,能够从一个具体而微的层面,揭示"鲁迅"在当代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