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案例回顾:"我来"、"我也来"……这是在今天体育课后整理器材时发生的一幕,看着那一只只高举着的小手,一张张充满期待的小脸,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大家一定很好奇这些学生们正在做什么吧?这还得从课前的一件"麻烦事"说起。那是一节投掷课,所用器材较多,而第二  相似文献   

2.
陈萍 《体育教学》2006,(6):63-63
没有器材的体育课怎么上?学生练什么?玩什么?学习兴趣怎么调动?学生能学到些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似乎在提醒我们:没有器材就不能上好体育课!难道,不用器材就真的不能上好体育课吗?带着这样的思索,我设计了一节没有器材的体育课。这天下午,对体育课情有独钟的一(10)班的孩子们被  相似文献   

3.
刘平辉 《体育师友》2011,34(3):64-65
那是一节骨干教师展示课。学校规定骨干教师每年都必须上一堂校内展示课。这节课既是给年轻教师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对骨干教师的一种考核。自然,所有的骨干教师对这样的课都是慎之又慎,尽管这些教师平时上的各种公开课已经无数,但是毕竟谁也不愿意在这节课上把自己的牌子砸了。  相似文献   

4.
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经过充分的准备,上好一节有质量的公开课并不难,难的是每一节家常课都象公开课一样,力求高质量。那么,特级体育教师是怎样对待家常课的呢?我怀着好奇心闯进上海市中山南路小学,冒味用突然袭击的方式观摩了朱德明老  相似文献   

5.
<正>一、统计与分析本节课是一节技能学习新授课。设计理念来源于对学情的分析:初二学生年龄在12岁和13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于动手动脑,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为更好地观测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摆放器材的参与兴趣,课前教研组经过集体备课设计了一个"基于学生自主设计摆放器材的参与兴趣"的观课量表(见下表)。课后,对量表观测到的信息做了统计和分析。尝试从中寻找本节课的不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学教学班的人数多、器材少、场地窄,因此,组织教学这一环节显得更为重要。现将铅球教学的组织方法介绍如下。1.一列横队投掷队形方法:二列或四列横队站立,面对投掷方向(如图1),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练  相似文献   

7.
<正>交流妙计高招共创教学乐趣(器材的妙用系列之二十八:小木夹与气球)一、哈雷彗星场地与器材:平整场地一块。小木夹、彩带若干。游戏方法:用色彩漂亮的彩带系在木夹子上(后面留有一段长长的彩带作为"尾巴")或者用彩带把小木夹层层缠绕做成一个五彩的球,用它们来进行原地或助跑的单手向前投掷的练习或由教师组织下做各种比赛活动,看哪位同学做的"哈雷彗星"或彩球既漂亮又实用。这样投掷时既能让学生看到清晰的投掷物飞行路线,又能及时调整投掷的出手角度。  相似文献   

8.
本届研讨会的15节现场课,从教师的教案书写和上课的表现看,都经过精心的准备.教案书写能够做到单元备课,重难点清晰,图文并茂,备课效果好. 1.教态方面.年轻教师的教学彰显青春活力有朝气,中年教师的课堂更显成熟稳重经验足.各地的课呈现出不同区域的教学特色,教师们规范优美的示范、清晰准确的讲解、自然大方的教态都给观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显示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李晋楠老师的"跆拳道"、姬军老师的"投掷"课不仅教给了学生准确的技术动作,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展示出的跆拳道功底,姬老师娴熟的投掷技能和高超的剑舞都体现出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相似文献   

9.
孙建顺 《体育教学》2012,(11):56-57
器材太小、太少、太差,是很多学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之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怨天尤人、坐以待毙,还是另辟蹊径、自寻出路呢?本文就以笔者执教的常州市小学一年级《妙用彩绳趣学立定跳远》展示课(《体育教学》杂志2012年第7期"实案选登")为例,谈谈就器材开发与使用的想法与做法,仅供同行参考。一、器材开发返璞归真现在的一些公开课、评优课等,器材开发种类越来越繁多,不考虑课的需要及是否经济实用,总会给人以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强化"候课制度",提前进入上课状态"候课"是课的预曲,教师严格遵守"候课制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敬业、严谨和爱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措施:教师提前5分钟到达上课地点,布置场地和器材。体育委员指挥学生在楼  相似文献   

11.
投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又是锻炼身体、增强力量的锻炼手段。但是,课本中有些单纯的技术动作枯燥乏味,标准的投掷器材(标枪、铅球)学生投不远,掌握技术动作困难,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不爱上投掷课。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投掷教学教出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我用跳绳设计了一节有兴趣的投掷课。教学内容为《绳趣》——学  相似文献   

12.
<正>在各级各类体育公开教学中,隔夜备课并"借班上课"的公开课形式避免了课前的过度训练,未知因素多,难度大,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力。如何针对"借班上课"的特殊性,上好公开课是值得广大体育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经历,结合其他同事的成功经验,就如何做好"借班上课"的课前准备浅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有位博友曾给笔者留言:"正规上课"反而没有"放羊课"更受学生欢迎,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呢?这也是笔者经常苦苦思索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越是认真上课,可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班是我所上体育课的班中纪律最差的,上课集合时有七、八个学生迟到,整个队伍纪律十分涣散,于是我告诉全班同学:“哪一列做不好就留下来进行单独教育。”这节课我原打算进行耐力练习,鉴于此,我只好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的内容进行了一下调整,让守纪律、表现好的同学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跑了几圈,做了热身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球类、跳绳等活动,对那些不服从管理、不守纪律的同学留下来进行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一、场地器材的检查要细致案例:一节评优课,在某重点中学体育馆进行。教学内容为分腿腾越,学生在二次腾空落地后,由于垫子打滑(地板光滑)而摔倒骨折。上课教师课后辩解称:"我们学校没有体育馆,没想到垫子会打滑。"剖析:由于时下的评优课,大多是经过  相似文献   

16.
<正>一、备课是前提,省时不费力课前备课包括备教材教法、备学生、备场地器材等,如果这一环节教师做的工作不足,导致上课时手忙脚乱,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如,备场地器材这个环节,上课前有经验的教师,至少会做到以下几点:看看天气是否利于本次课的内容安排;到场地上走一趟,检查器材的安全性,以免给上课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球类项目要预知班级人数、需要器材的数量等,以免在课上临时变动,浪费更多的准备时间。所以,上课教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是统一的标准,在评的过程中,常出现以评价指标来要求课堂和教师的现象,这给上课的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有的教师是采用多次"排演",把公开课、评优课上成了机械的表演课,很多时候听课教师还没明白过来,学生们却已经心领神会了。而更多的教师是在评优课、公开课等教学活  相似文献   

18.
<正>在体育优质公开课评选和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中,经常要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部分教师认为,借班上课和日常的教学一样,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往往在备课时把精力都放在对教法的思考和教材的处理上,而忽视了借班上课"借"的特点。笔者认为,两种类型的课有明显差别:第一,体育公开课必须按照特定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第二,由于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的变化,需要建立起新的师生关系,这点也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因此,借班上课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9.
本届展示活动,在全国几百节体育课评比的基础上,组委会精选出了20节整课和18节片段课,可以说这38节展示课基本上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而这些上课教师则来自全国各地,平均年龄仅为32岁.为什么这38位教师能脱颖而出,得以在全国同行面前展示自己的教学?透过他们的展示,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注重"关键期" 一般说来,青年体育教师是否成才,首要的在于从业之初,也就是刚走出校门由一个学生转变为一名教师的1个月至6个月.俗话说"农有农季、学有学时",误了农时只是一次欠收,误了学时就会误人子弟,贻害无穷--这句话对青年教师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认真仔细地拜读了本刊第8期《一节值得商榷的公开课》一文,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再次在课堂中尝试了原文提出"前滚翻"教学的器材设置和保护帮助的改进策略,颇有收获,深感周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甚是佩服。常言道:发现问题是有水平的表现,能够正视问题是有勇气的表现,解决问题是有能力的表现。周老师在观摩课时能敏锐地发现上课教师在器材设置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