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论述作家风格处颇多,而<才略>篇是其论作家风格的典范;其论作家风格涉及"才略"、"文"、"辞令华采"三大对象;其论作家风格重在论"各其善也",即论诸作家风格的突出点;其论作家论,或用比较法,或用"迭用短长"法;其论作家风格,多用隐喻性语辞.  相似文献   

2.
杨红玉 《现代语文》2006,(12):83-84
刘勰《序志》中把《心雕龙》分为四大部分,第四部分可以称为学评论,周振甫说,学评论部分,“即从学史、作家论、鉴赏论和作家品德论的角度来探讨学评论”[1],所谓作家论即为《才略》篇。纪昀评《才略》曰“各论其人”[2],指出《才略》篇是专门批评论述作家的。刘永济解释“才略”二字说:“才略,才能识略之谓也,属之人。”[3]詹镁说:“《才略》篇是专门评论作家的才思的。‘才略’就是才思和识略。”[4]这些观点都指出《才略》是论作家的。  相似文献   

3.
曾有同志说:刘勰没有给风格下过定义。这话不错。因为在刘勰所处的时代,“风格”这一术语还未曾出现,刘勰自然不会给“风格”下什么定义。偶有一二处也用过风格字样,如《议对》篇“亦各有美,风格存焉”;如《夸饰》篇“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就是。而推究其涵义,却和我们现在所指作家作品的风格颇不相似。并且《议对》的“风格”和《夸饰》的“风格”意思也不一样。前一“风格”是指议论文的体式,“亦各有美,风格存焉”是说应劭、传咸、陆机等人的论议文,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具  相似文献   

4.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剪,颇累文骨”(《议对》),赞扬刘昆诗歌“雅壮而多风”(《才略》),等等。可见,“风骨”  相似文献   

5.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6.
论风格即美     
<正> 一几乎所有中外作家、理论家对创作风格的表述都是一些“形象的概念”。法国伏尔泰《论史诗》即是一例:“在我看来,词藻的华丽、隐喻的运用、风格的庄严,通常标志着西班牙作家的特点。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更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的雄浑,他们爱讽喻和明喻甚于一切。法国人则具有明彻、严密和幽雅的风格”。高尔基  相似文献   

7.
《孟子》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属人格道德修养论,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及形成具有修养方面的相似性;曹丕“文气”论研究作家气质及个人修养与作品表现出的风格的相关性;韩愈要求写作要以气为先,此气为文章气势和作者胸中的儒家之气;苏辙的“文气”说包括个人内在修养、个人处境阅历,这是形成作家作品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8.
论沈从文的"作家论"文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论”文体盛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沈从文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也写了一系列的“作家论”文章。其“作家论”在写作上的特色主要包括三方面:作家整体风格捕捉;作家问的对照;文体富于变化。沈从文这种自由的论文创作态度,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对我们今天的论文写作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德国理论家威克纳格《诗学·修辞学·风格》认为,风格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一是主观因素,即指作家个人的才气、性格、生活经历对作家风格所起的作用;一是客观因素,指被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图所决定的。英国理论家兰恩·库珀补充威克纳格的意见说:“个人风格在客观上随着作者意图创作的不同文学种类或样式的作品而转移”。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对此早有论述,曹丕《典论·论文》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铼尚实,诗  相似文献   

10.
从1927年10月至1934年10月,茅盾陆续发表了《鲁迅论》、《王鲁彦论》、《徐志摩论》、《庐隐论》、《冰心论》、《落华生论》.在这些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影响甚大的作家论中,关于浙江籍的作家论竟占了一半.《王鲁彦论》发表于1928年1月10日《小说月报》第19卷第1号,是针对当时王鲁彦的《柚子》集11篇与《黄金》、《毒药》、《一个危险的人物》而评的.王鲁彦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作家,当时,还与叶绍钧、许钦文、冯文炳、胡也频等,被同称为“鲁迅派”的作家.王鲁彦一生坎坷,英年早逝,但留下了不少文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的总序《序志》篇里说:“褒贬于《才略》”。的确,在《才略》篇里,他对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的历代作家作了全景式的鸟瞰。从刘勰对这百余名作家作品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作家作品的批评态度和方法,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十三篇提到了贾谊,其中《哀吊》《体性》《才略》三篇都用“清”字来评价他.贾谊之“清”既在于他散文辞赋的语言、风格之中,更在于他的内在人格之中.刘勰对他的评价还是恰当的,用一“清”概括出了贾谊的“性”、“才”、“文”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徐复祚“本色当行”论可分为“本色”论和“当行”论。“本色”论主要探讨戏曲语言风格,主张“本色”的戏曲语言应该质朴自然、通俗含蓄,在“雅俗”之间;“当行”论主要探讨戏曲音律,强调在文辞和音律之间应当首重音律,作曲用韵须遵循《中原音韵》。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八年初,黎锦明在《论体裁描写与中国新文艺》一文中称鲁迅为“stylist”,但是黎锦明以及旧版《鲁迅全集》将“stylist”译作“体裁家”,其意义不甚明确。新版《鲁迅全集》译成“文体家”,意义就明白清楚了。所谓“文体家”,指的是讲究文体或具有个人文学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文学风格,众说纷纷,布封有句名言:“风格即人。”我国历来就有“文如其人”之说。这就道出了风格与作家的精神个性有着密切关系。文学创作是个体的精神劳动,是作家精神个性的表现,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因而,作品的风格也就会象作家的面貌一样互相区别,即“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在任何发达的民族里,都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作品,所以风格的多样性,常常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文学繁荣的表现,也是文学繁荣和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随着文学的发展,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多种风格的作品。最早论及风格问题的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  相似文献   

16.
风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同作家的创作个性、艺术手法、题材选择、语言运用等有着密切关系。刘勰的风格论着重从语言、文体、性情、标准几个方面观察问题。现浅论如下。 一、风格的语言论 刘勰的风格论的构成要素有两个:意义和语言。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以下凡引《文心雕龙》只注篇名)小说:“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日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刘勰提出的八体,也就是八种风格。这八种风格的构成要素就是意义和语言。刘勰在论述典雅这种风格的形成时说“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体性》)。他指出典雅这种风格,是内容符合经典,语言雅正。这是从学习和取法儒家经典获得。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说:“义归正直,辞取雅训,皆入此类。”“义归正直”就是意义要正确,“辞取雅训”就是语言要规范。典雅这种风格就是由这两者构成的。刘勰论述远奥这种风格形成时说:“远奥者,馥彩典文,经理玄宗者也”(《体性》)。这就是说远奥这种风格是文辞深远,意义玄妙,以道  相似文献   

17.
宗廷虎 《天中学刊》1998,13(1):60-64
王国维的修辞观在其名著《人间词话》及《宋元戏曲考》中有较多反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著名的“境界”说中论及修辞,并主要反映在三句话里:“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另外还强调要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及“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第二,关于文体风格论。王国维论文体强调“代变”说;论风格突出形式美及强调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  相似文献   

18.
茅盾是“五四”以来卓越的文学评论家.在他的大量的文学评论中,不论是作家论、作品论,还是综述、漫评或偶记等,在社会学的美学批评方面,具有典范性意义.其中关于许地山的一些评论——《落华生论》①,通过小说、散文小品论述作家及其创作特色;《论许地山的小说》②,侧重小说的创作方法论;《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③,在综述第一个“十年”小说发展的概况与文学的主要倾向的背景上,论及许地山的创作主体意识——独特,深邃,开阔,在现代文学评论史的某方面,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可视为汉代首位赋论家,其赋论散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屈原贾生列传》《司马相如列传》之中。司马迁赋论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以“辞”泛指楚辞,以“辞赋”泛指汉初赋作,以“赋”特指楚辞或汉赋之单篇作品,体现了乱中寓整的辞赋观;其二,受“《诗》之风谏”的影响,提出了赋以讽谏的赋用论;其三,兼顾赋之思想性、艺术性,倡导文质并重的赋艺论。  相似文献   

20.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总的特色。研究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有助于我们对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因此,在文艺理论中,关于文学风格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三国时的曹丕和西晋时的陆机都曾对文学风格问题进行过探讨,但是十分简略。直到齐梁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出现,才提出了比较系统的风格论。《文心雕龙》中关于风格的论述主要见于《体性》、《风骨》、《定势》、《时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