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最善于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以勇于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热情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提出了“改革是一次革命”、“改革是一场试验”、“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论断。这些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突出和重要的意义,并直接推动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其思想解放和改革意识可追溯到上世纪 60年代初的一次重要讲话。讲话提出的“好猫”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是当今全球化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重要特点。这个时期“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开放,是向世界敞开大门,引进外国的先进经验。因此,改革开放就必然涉及“继承发扬与学习借鉴”的问题。本文拟对教育领域“继承发扬与学习借鉴”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对此,《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着鲜明表述: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初三分流”——农村职教改革的突破口吉静梅《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告诉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适应;进行教育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农村职教改革的突破口是“初三分流”。所谓“分流...  相似文献   

6.
解放思想是中国60年成功发展的先导。毛泽东打破了对苏联建设经验的迷信,探索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江泽民把解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提出了“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群众基础和领导力量。胡锦涛把坚持改革和完善改革相统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普通生物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轨,高等教育也必须与之相适应,以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本文在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高等学校生物学科普通生物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了积极的探索。主要观点包括:由“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转变;由专业基础课向学科基础课转变;由生物学概论向生物学导论转变;由经典生物学向“大生物学”转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论述了“革命”与“改革”的区别与联系,阐明了“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并指出这一论断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指导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论述坚持科学发展观时指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这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0.
教育改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实践贡献主要体现在整体教育改革与单项教育改革两个方面。整体教育改革包括教育政策改革、国民教育体系改革、类型教育体系改革;单项教育改革包括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学校改革、教师队伍改革。总体而言,教育改革在实践中回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路向”等重大理论问题,为建设中国气质、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作出了独有的实践贡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运用抓主要矛盾方法,确定新时期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运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实施改革开放;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运用质量互变规律,提出先富共富理论;运用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原理,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运用物质和精神辩证关系原理,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运用发展的观点,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新论断;运用矛盾统一性原理,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邓小平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中国建设改革发展,具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鲜明特性。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贯彻执行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同时明确提出要筑起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最近看到一篇海外奇文,它宣称“唯有和平演变能救中国”,断言“改革与和平演变是一回事”。这从反面提示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正确理解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与反和平演变的关系,具有重大而迫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三次革命”的论断,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我们当前所从事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极大地丰富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革和社会革命的理论。深刻领会这一论断,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全面理解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不断地探索奋斗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代中共领导人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倾注全部心血,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道路,使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强盛。这次“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门’这两次不同历…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给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带来了极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人文知识分子在学术和社会分工上各自定位,形成了“国策派”、“学院派”、“文人派”、“社会抵制派”等基本类型,对中国改革的深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转型时期人文知识分子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敏感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们注意到,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它既概括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又从理论上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客观上构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十年来,一批志在改革的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教育的前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选择,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指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动因;在理论上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引领当代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新的发展模式,也有人称之为“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是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上海教育》2008,(9):13-13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关键是先进理念和改革的智慧,这些智慧是我们民族极为宝贵的财富。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国人民推动了这场改革,其理念与智慧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改革开放”,这四个字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中国这匹“黑马”冲了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