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有学生下课追到办公室问我:老师,为什么有人说邵洵美不是个坏人,还做了许多好事呢?看到学生满脸真诚中透着疑惑,我心中一怔,反问道:谁说邵洵美是个坏人?学生昂起头说:鲁迅说的。说完,先指着课本中“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一行。又指着课文下边“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的注...  相似文献   

2.
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怎么也绕不开“邵洵美”这个人物。就是因为有了这么一句夹在正里看似顺手写下的讥诮语……“做了女婿换来的”,最新出版的高一册语教科书态度鲜明地在“做了女婿换来的”的词条下注释:“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至于邵洵美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与鲁迅之间的“过结”之是非曲直,则不甚了了。而今距离鲁迅写作《拿来主义》的时间差不多快七十年了,斯人已去,恩怨不在,为了帮助后学更多地、全面地观察了解历史,很有必要点击一下“邵洵美”。  相似文献   

3.
蔡世连 《现代语文》2002,(11):28-29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作为传统课文再次选人中学课本,也许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意吧,最新出版的高一语文教科书在“做了女婿换来的”一句下面加了个注释:“这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说起来这条注释并没有什么错,邵氏确是“富家女婿”,“邵洵美之流”也确是以做“富家女婿而炫耀”过。比如在1933年鲁迅与邵洵美就女婿问题“过招”时,邵氏的一个帮手就曾化名“圣闲”在9月6日的《中央日报》上发表的《‘女婿’的蔓延》中说过“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自己娶不到富妻子,于是对于一切有富岳家…  相似文献   

4.
出于友谊和同情,鲁迅于1933年1月下旬开始为黎烈文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投稿。其时,热河战役爆发,各种言论层出不穷,鲁迅在对一些文人的错误言行进行批判的同时,转弯抹角地批判了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邵洵美却在《文人无行》中说当时的文人是"没有职业才做文人的",并且"这般东西便永远在文坛里胡闹"。对于邵洵美这种为国民党"帮闲"的行为,鲁迅作《各种捐班》《登龙术拾遗》进行还击:骂邵洵美为"捐班文人"、"盛家赘婿"。结合鲁迅骂邵洵美可以知道,鲁迅骂人具有以下特点:(一)奋起还击,(二)并不主张"扑灭‘漫骂’",(三)"砭锢弊常取类型",(四)"以一击制敌人的死命"。为了正确地理解、评价鲁迅的这类骂人杂文,我们有必要采取业余和专业两种读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考察对象是1933年上海文坛一场关于“女婿”问题的论争,对这场文坛论争的考证和分析,将使我们对鲁迅与邵洵美及其同人的关系有更明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曾有过相当广泛的传播,大部分作家更多的是继承其"唯美"的成分而摒弃"颓废"的色彩,只有邵洵美等少数作家在创作中进行唯美—颓废派文学的尝试。邵洵美对都市化的抒写及对情爱题材诗歌的先锋性试验,构成了对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另一种尝试,当然也存在偏颇。  相似文献   

7.
邵洵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出版家和翻译家。但正是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才子,却始终游离于文学史之外,不免让人遗憾。邵洵美长期以来被文学史忽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因为他的诗作具有“颓加荡”的特点;另一方面他和鲁迅的敌对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如果仔细分析邵洵美的诗歌,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诗歌也并非全都流于描写声和色的诱惑,而且后期的一些诗作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也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  相似文献   

8.
邵洵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出版家和翻译家。但正是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才子,却始终游离于文学史之外,不免让人遗憾。邵洵美长期以来被文学史忽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因为他的诗作具有“颓加荡”的特点;另一方面他和鲁迅的敌对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如果仔细分析邵洵美的诗歌,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诗歌也并非全都流于描写声和色的诱惑,而且后期的一些诗作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也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二册上选的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中有这样的语句: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邵洵美在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同在上海,相互之间有过交往,但很快在恶感和误解的驱使下关系破裂,本文从史料出发,考辨两人交恶的前因后果,全面细致展示这一公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史峰 《生活教育》2010,(12):54-55
再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决定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用新的方法引入新课。我拎着一副肖像画走进课堂,然后把肖像画打开,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过了,我问:"认识画上的这个人吗?""是鲁迅。"大家对鲁迅都不陌生,一见便识。"仔细看看鲁迅肖像,说说你对鲁迅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邵洵美是一个为美奋斗一生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值得欣赏、值得阅读、值得缅怀的人。对邵洵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邵洵美史料文献梳理、邵洵美诗歌艺术分析、邵洵美的小说散文研究、邵洵美与唯美主义、邵洵美的文学实践活动五个方面。邵洵美的研究已经慢慢走上正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尊重学生"很容易说,但做到位实属不易张汉林:赵老师,您好!最近我们一起听了几节"同课异构"的初中历史课,您的感受如何?赵亚夫:坦率地说,有两点感觉一是"同课"但没有"异构",反倒觉得这些课很雷同;二是除了用历史教科书上课外,历史特色不够突出。张汉林:我也有同感。虽然老师们都在努力,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仍有工具化味道,自主学习好像就是自学,合作学习也比较机械对这些现象您怎样看?  相似文献   

14.
刊前缀语     
本刊这一期刊出《邵洵美研究专辑》.邵洵美(1906——1968)是中国著名现代诗人、文化出版家和外国文学翻译家.他对中国新诗事业、中国现代出版事业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都有一定的贡献.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界、文艺界、翻译界对邵洵美的研究在八十年代.以前的岁月里一直未能开展.近年来,邵洵美的名字才在报刊上出现.1981年7月号、12月号《西湖》文艺月刊率先发表费在山写的《盛佩玉谈邵洵美》和《盛佩玉再谈邵洵美》两文.其后,3南京师范学院的《文教资料简报》1982年第五期刊出《邵洵美研究资料》,发表了六篇文章.1983年苏联科学院出版的《中国诗歌》一书选入邵洵美诗作五首.1984年  相似文献   

15.
咸慧  薛爱英 《职业技术》2006,(14):116-116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批判了在旧社会中国,一部分人盲目崇拜外国文化,采取照抄照搬的模式。本文中“拿来主义”则是用来批判学生英语写作中措辞的随意性。英语写作中措辞一直都是困扰学生的难题之一。在措词这一方面,学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有哪些呢?本文将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品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题。阐述了鲁迅作品教学对当代中学生的意义,提出了"把鲁迅作品当作人生的形象的教科书"和"引导学生认识真实而丰富的鲁迅"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邵洵美的新诗创作深受波德莱尔、魏尔伦和乔治.莫尔等人的影响,诗歌风格带有明显的象征诗派死亡、阴郁、颓废和放荡的基调,致使邵洵美的名字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的文学史书写之外。新时期以来,文学史的建构是以文学性和审美性作为视野的。邵洵美诗歌颓废的诗美特征及独特的诗体建设,使他有理由成为新诗建设中颓废诗派的代表,邵洵美也应成为一个被书写的名字。  相似文献   

18.
很早以前就读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多年过去,这一名言仍经常萦绕在耳边,  相似文献   

19.
多年前,大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拿来主义"的文章,严厉地批判了一些人死搬教条、不知变通的做法。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仅在过去,就是在今天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改革开放搞活的今天,任何方式、任何形式的借鉴都是一种学习,只要能使自己提高,或者有可能快速提高的办法,都可以使用,拿来主义也不例外。 打个比方:课改形势日新月异,各类各级人才层出不穷,人人都想争当课改先锋,那么理念新、路子广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教有所  相似文献   

20.
该文对鲁迅小说《离婚》中的"拆灶"情节进行民俗学解读,揭示其象征意义与历史渊源,从而对《鲁迅全集》中关于"拆灶"的注释做一疏证;认为绍兴等地农村旧时的"拆灶"与河北保定乡下的"砸锅"行为,都是古代殡葬礼俗中"人死而毁其灶"的变相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