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律价值是法律对主体的效应,即对主体需求的满足,主体对法律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秩序、自由、公平、正义、效率等,其中自由和秩序是最重要的。秩序在法律中表现为义务,自由表现为权利,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在前国家法时代,法律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是义务本位的;奴隶社会的法则是权利义务倒置;封建制法和资本主义法则表现为权利义务不对等;社会主义法是权利与义务对等,秩序和自由并重的法。  相似文献   

2.
婚姻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婚姻家庭关系.婚姻家庭关系是基于一定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而形成的亲情关系,因而具有伦理道德的特点,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调整对象以及具体的婚姻法律规范,都突出地表明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鲁迅和郭沫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方面提倡婚恋自由,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却不自觉地践行传统婚姻模式。本文以鲁迅、郭沫若面对婚恋时的言行矛盾为切入点,在对深层原因的分析中,揭示五四时期婚恋自由观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社会的因子,婚姻是社会的缩影。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折射出社会思想理念的变迁,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而离婚问题是婚姻法律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离婚自由及其限制是离婚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本文以自由、尊重的价值取向为出发点,纵观中国离婚制度的发展进程,通过文献研究、社会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目前当代我国的婚姻社会现状,系统分析了离婚自由与限制在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结合我国现行婚姻法制度对我国离婚制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的离婚制度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5.
婚姻家庭法或曰亲属法属私法范畴,是民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婚姻家庭法所调整的对象为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发生上述社会关系的各方当事人均为私法上的主体,其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基于亲属的特定身份所产生的配偶权、亲权等为民法上的身份权,同时在不违背身份法基本规则的前提下,物权法和债法也可以普遍地参与婚姻家庭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调整.在浩瀚博大的民法体系中,婚姻家庭法与其他民法制度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亲属法强烈的身份法属性和伦理性.这些特性又造成婚姻家庭法在法律调整上与民法其它相关制度的不同.随着我国婚姻家庭法立法的系统化、严谨而具体化,这种法律调整上的特性将是普遍的和确定无疑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视角由近及远检讨中外今古有关材料,由案例及现行继承法和司法解释;由今及古检索中国有关遗嘱继承受限方面的案例和规定;由中及外探讨大陆法系遗嘱相对自由和英美法系遗嘱绝对自由向相对自由的转变;由特留份溯源,探究罗马法有关特留份方面的规定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由国际继承立法趋势回眸中国现行继承立法实际,认为,我国现行继承法对遗嘱自由过于放任,这与婚姻家庭法养老育幼义务不对应,与我国宪法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和整个法律体系不谐,与中国传统继承法律、家庭伦理道德不符,与国际继承立法冲突过大,不好接轨,有可能损害我国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最后建议修改我国现行继承法,还特留份以应有位置,这也是与婚姻家庭法相配套的反对"包二奶"的继承法之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婚姻问题突出,特别是在婚姻中"第三者"的出现,更是给原本幸福的婚姻带来了不幸,也使社会的一些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造成了社会的犯罪行为。因此,在法律上对破坏婚姻家庭的"第三者"行为进行规制显得越发的重要。通过对配偶权的分析,借鉴其他国家地区有关规定,填补我国民法在"第三者"责任规定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从法学和历史学的双重视角,对孙中山的法治思想进行考述与透析.法治是被作为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内含追求巩固国本、完善政治等价值,它是法律得以完全实施的保障,其中枢机关是国会;民权是法治的基本条件,法治是民权的有力保障,二者的共同敌人是封建专制;法律与权力之间是"体"与"用"的关系;此外,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也是孙中山追求的理想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9.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家庭责任,且与本家保持密切联系;四是居家事父母,以持戒祈福为行孝方式等。这些影响既含有增强唐代女性自主独立意识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以宿命论制约女性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能力的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古典文学中涉及婚变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魅力折射出时代风气下妇女命运的变迁。在专制礼教思想尚未产生的先秦时期,女性在婚姻中有较多的自由和保持自我人格独立的可能;在专制礼教社会,婚变后的女性则表现为更多的无奈,她们无力与残酷的时代风气进行有效的抗争,她们更多的选择结束生命来表达对自由爱情婚姻的渴望;当民主自由思想渐入人心,专制礼教思想被怀疑乃至否定,纯朴、自由民风回归,人文关怀复苏,求利实用主义思想产生时,婚变后的女性再次有了追求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的权利和可能。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极富特色的“媒妁”形象,其中“亲属为媒”、“市井之人为媒”,反映了封建伦理与社会礼教束缚下的封建婚姻形态;而“丫鬟为媒”、“以物为媒”、“自媒”,则反映了青年男女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向往。“媒妁”形象反映了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思想倾向,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婚姻家庭的本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决定婚姻家庭关系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调控 ;单一的规范不能胜任调整现代复杂的婚姻家庭关系的重任 ,在建设法治的同时应保留我国道德文化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卢梭想象出符合自己意志的学生爱弥儿,从其一出生就开始灌输自然教育思想,从他步入青年后与妻子相识到结婚的过程可以探知卢梭对于婚姻家庭的看法,体现出启蒙运动时期的婚姻观念。从婚前与婚后两种情况论述,中间穿插爱弥儿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爱情的认识,再由家庭层面上升到国家和社会,以家庭作为最原始的单位进行具体描述,结合现在社会关于婚姻家庭的观点,使我们了解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对婚姻的看法。本文主要通过幸福婚姻的前提、伴侣的品行德行、夫妻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几个方面来对卢梭的婚姻观作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14.
在《红楼梦》中 ,沉睡了几千年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了。首先是女性自身的“人”的意识的觉醒 ;其次是女性的自由平等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女性审美意识也开始突破封建的“妇容”观 ,蕴涵着男女平等的可能 ;崭新的爱情婚姻观念大胆突出自由选择与“先情后性”的立场 ,冲决着传统的两性伦理秩序 ,饱含着女性自由发展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旧式婚姻通常由父母包办,这样既剥夺了青年男女对婚姻、人生的选择权,也压制了他们的独立和自主;旧式婚姻有着复杂的礼仪程序,其中不乏一些非科学、不文明的思想。近代以后,西方的文化和观念传入中国,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中倡导民主与科学的理念,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和自由的观念也开始影响婚姻观念。自清朝晚期到20世纪40年代,传统的婚俗慢慢地摒弃了愚昧、落后、繁琐的旧式礼俗,走上了民主、自由、文明的道路,这样既解放了青年人,也体现了人性。各地的婚俗开始朝着文明的方向发展,民国时期的婚俗演变加速,“文明结婚”逐步兴起,呈现出新旧并列、中西合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罪刑法定主义是资产阶级于其革命时期反对封建罪刑擅断主义的产物。其基本含义为:法无明文规定者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者不处罚。作为一种思想,它来自1215年英国大宪章第39条,通过英国权利请愿书和权利法案传入美国,并反映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宪法上。此后,这种思想又返回欧洲,1789年法国  相似文献   

17.
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也是学者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必要前提,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学术自由的思想源远流长,但将其作为一种法律权利予以认可和保障却是近代以来的事。从一种道德权利演变为一项基本的法律权利,学术自由的历程充满艰辛。探寻这一历程,对我们理解并守护学术自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法律对事实婚姻的态度经历了承认、有条件承认、不承认和相对条件承认4个阶段,这一方面体现了法律的一定的灵活性和严肃性,也体现出法律保护公民婚姻权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却体现了事实婚姻认定不完善、重形式轻实质、制度设计不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加强海峡两岸联系的一种方式,涉台婚姻在新时期所呈现的特点既有可喜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从厦门、泉州地区选取部分涉台婚姻家庭,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涉台婚姻在两岸三通后新时期的主要特征。分析在大陆生活的涉台婚姻家庭的生活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民间、个人三个方面尝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诗经》、汉乐府看西周、汉代人的婚姻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研究西周时期婚姻家庭问题的资料,同样汉乐府也是我们研究汉代人婚姻观的重要依据。本文从《诗经》、汉乐府所提供的史料为线索,从恋爱自由度、女子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和离异现象三个方面将两个时期的人们的婚姻观念做一对比。这对于我国古代婚姻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