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案件事实中确认法律事实,就是构建法律推理小前提的过程,它既是构建法律推理的起点,也是需要通过法律推理确认其法律后果的目的所在.构建小前提应注意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法律精神,其次是遵守充足理由律,为法律适用提供可靠的正当性证明或理由.  相似文献   

2.
在法律文书中,对案件事实进行叙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案件事实是一种法律事实,既包括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及过程,也包括人们对事实的认识.法律文书中的叙事并非是对外在于人的客观事实的毫无保留的反映,而是不同的叙事者从各自的视角进行合目的性选择之后所展现出来的法律事实.不同主体制作的法律文书,其叙事理应有所不同,不能套用同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3.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行政职权作出的,不以产生特定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政行为形式。《行政处罚法》尤其是《国家赔偿法》的颁布,使行政事实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因此讨论行政事实行为的基本特征、构成要件、法律救济等具有重要的法理意义。我国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救济对行政事实行为的救济途径应当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  相似文献   

4.
法律适用的对象是案件事实,而案件事实与通常理解的事实概念存在本质区别,案件事实即是已被诉讼程序证成为案件事实的生活事件,案件事实不是既定的、不是被发现的客观事实,而是由诉讼主体运用证据、证据规则和事理逻辑形成的;很多情况下,事实问题即是法律问题,法规范对案件事实起着型构的作用;审判过程中规范与事实相互作用且自我显形;事理逻辑最具研究价值,因为这一研究能揭示出形成案件事实的过程中最能体现法官个人判断的意识因素。笔者采用思辩哲学与司法实践紧密联系,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上升为抽象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事实有据是行政登记行为合法要件之一,因此事后有证据证明存在伪"真实"事实的情况下,即使行政机关尽到了注意义务也应该认定登记行为违法。尽到注意义务并不是行政行为合法的要件,只是可能免责的条件。司法审查登记行为的事实基础和行政机关登记时审查事实基础的目的是不同的,司法审查的事实范围不受行政机关审查事实范围的约束。行政机关尽到审查义务和目前国家赔偿违法归责原则存在冲突,有关责任承担可借鉴国外做法逐步地完善。  相似文献   

6.
司法认知在世界各国的证据法规则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事诉讼司法认知对象更是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经分析,民事诉讼司法认知对象可分为案件事实和法律事实。其中,案件事实包括众所周知的事实、科学规律、经验法则及其他事实;法律事实则包括本国法、外国法及国际法事实。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应结合民事诉讼理论对此加以准确地认定。  相似文献   

7.
案件事实形成包括两个互相交错的方面:一是对事实进行实体法律意义的判断;二是对事实之真假进行认定。笔者以第一个方面为平台,认为法官在将案件事实函摄于法律构成要件之前必须进行作必要的法律判断,而且这种判断的基础为直观感知、经验法则以及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8.
胡静 《红领巾》2005,(2):37-40
我国立法中关于环境民事责任的法律构成要件呈现简单化的特点,立法的思路将法律事实狭窄化,仅考虑主观因素和排放物质的危险程度,对各类污染行为均适用无过失责任,在此前提下只考虑排放物质的危险程度,以此作为是否构成违法这一客观要件的依据.外国的立法和实践所体现的法律构成则由多个法律事实构成,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或者判例肯认加害人有无营业许可证、选址是否合理、加害行为是否违反公法要求、加害行为侵害的利益特征、先后住关系、排放物质的性质等因素对归责原则、责任形式和范围的影响.我国应该洞察环境法律发展的趋势,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两方面促进环境民事责任法律构成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专利年费作为一种以平衡公共利益和专利权人利益的立法技术手段,是维持专利权效力的要件之一,而不是法定义务。缴纳专利年费的行为或者不缴纳专利年费的行为的性质都是法律事实,而不是履行或者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缴纳专利年费的行为或不缴纳专利年费的行为都是法律事实中的事实行为。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中法官公开法律见解具有重要意义,其难点在于如何运用于实务.法律见解公开的范围应从广义上把握,与诉讼标的、待证要件事实、证明责任分配、民事行为性质和效力以及裁判所适用法律规范相关的法律见解都应公开,但也有一定限制.法律见解公开的场合包括混沌、冲突、忽略和相异等.公开法律见解应贯穿于从案件受理后到法庭辩论终结之前的诉讼程序中,但需向院长、庭长或审委会汇报的案件在时间上有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中的逻辑判断的表现形式就是法律推理。法律推理主要运用于司法领域,其逻辑模式是三段论法,大前提是法律规范,小前提是案件事实,结论是法律规范赋予案件事实的后果。逻辑判断在司法三段论中的意义是:体现现代法治理念;体现法律的科学性;提高司法效率。谨守逻辑形式并避免谬误可以说服别人,并给予司法判决正当性,维护法律的科学性和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我们在法律思维中对"法有限、情无穷"的顶礼膜拜,表现在司法实践中,依然存在"比附援引"的类推思维。罪刑法定原则的理念是限制权力、保障权利,从而最大可能地排除刑事司法中的恣意与专制。形式法治和形式合理性是实质法治的前提与保障,为了保护民众的预期,在当下追求刑事法治的进程中,仍然应该捍卫罪刑法定原则,信奉形式法治和形式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公私法的区分 ,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前题 ,有利于区分两类不同的法律关系 ,采取不同的法律调整方式 ,使市场经济成为真正的法治经济 ,从而实现法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习惯法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法律多元的事实,站在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角度上着重指出: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必须关注习惯法,并提升习惯法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地位,使我国的制定法与习惯法能相互利用、支持,以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法治建设要立足本土环境,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中国的法治建设关键在于培育和构筑法治的本土根基。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人性善恶的逻辑关系取决于社会实践中的人伦关系设定。中国古代专制的形成是以性恶论与家国一体的现实为基础的,法律成为一种压抑人的自律意志的对立物;而西方由自然法推演出民主法治的关键在于承认以人的存在与需要来评价法律的合理性,法治是与人性相一致的自律性规范体现。人性与法律之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是推进中国特色的法制现代化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的共同心愚。警察人性化执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警察人性化执法是指警察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改变执法观念和执法方式,以人为本,最终实现执法公正的一项专门活动。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分析警察人性化执法的必要性。通过完善公安法律制度、全面提高警察自身素质、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水平等措施来实现警察人性化执法,最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刑事法律关系的一个要件,研究刑事法律关系必须从主体入手。本文以法律关系的构成为理论前提架构,分析了刑事法律关系的可能主体和现实主体。认为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刑事法律规范对可能主体进行调整的结果,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应该包括国家、刑事自诉人和刑事犯罪人。  相似文献   

19.
法治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逻辑来看,都是立法、司法、守法三个环节的统一体,而法治的前提是良法。只有符合当时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的法律。才是良法;良法的确立需要民主,需要立法者理性的法律意识;中国的良法是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契合。  相似文献   

20.
证据法中的推定是一种特殊的证明规则,法律(广义)基于特定目的将诉讼中的某些事实预设为真实,法院在不存在合理反证的情况下,应该直接认定这些事实。它仅指法律上可反驳的推定,所谓事实上的推定和无基础事实的推定均不是证据法上的推定。适用推定必须遵守法定程序。推定的存在及其效力,应依裁判地的法律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