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反思课程改革以来倡导践行主体性学习方式中存在的偏颇,最为显著的是对受动性学习的误解与绝对排斥。受动性学习并非被动性学习。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只要是满足儿童学习需要,能成为儿童愉悦的精神之旅的课堂学习方式就是主体性学习。  相似文献   

2.
崔生双  石扬 《宁夏教育》2003,(10):12-13
从人性的角度说,人既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而“独自”式学习是一种被动学习,被动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  相似文献   

3.
儿童"主体性学习"需要深度耕犁,如同土地需要深翻。在儿童"主体性学习"中,"自我习得"有它内在的规定性,体现为儿童在学习中的自觉探求、自我体验,显现为儿童主体的批判、怀疑与自我确信精神。在教学中,智性建构学习范式——儿童"自我习得性"学习,以期对儿童"主体性学习"进行深度耕犁,探寻儿童"主体性学习"的意义本真!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就是要把传统的学生学习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转变成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何英 《考试周刊》2011,(43):86-87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人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如何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本文从三方面谈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焦点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主体性教育主要是指向于充分发挥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何谓主体性呢?有学者认为,“严格说来,主体性也就是主体所潜在地具有并且能够发挥出来的属性”,“主体性不仅仅意味着能动性,它同时包含着受动性与为我性”。受动性揭示的是“人对自然对象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是人之所以要发挥能动性的客观根据”。为我性揭示的则是“能动性作用的方向性,因为人类征服自然对象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对象本身”。由此可知,主体性应是能动性、受动性与为我性的有机统一体,主体性的发展也必须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能动性的角度理解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论儿童的学习方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是生活体系而不是学科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身心获得自由(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学习活动应以儿童为主体,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重视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和交往中的学习。作为成人,不仅要了解儿童学习的意义,同时更要了解儿童是如何学习的。应该说,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和儿童的家长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中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一贯重视儿童的学习,然而,由于对儿童学习的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在对待儿童的学习问题上,出现了严重违背儿童学…  相似文献   

8.
儿童尽管未臻成熟,但同样已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的”人这一属类的基本特性。及早确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顺畅进行等具有深远意义。成人应通过营造宽松环境、建立主体性教育机制去确立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对未成熟主体主体性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未成熟主体主体性的特点是为了发展主体性并避免走入误区。作者认为,主体性是在实践中各种关系中生成,是社会的产物,以思维为主要机能,以自我为主要内容,它不但包含有主动性,同时还包含有受动性和为我性。本文在研究未成熟主体的智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基础上展现了主体性的三个特点:受动性支配向主动性支配转化;他律向自律转化;发展迅速,可塑性强。这三个特点构成了主体性发展的“欲望”、“他律”、“自律”、“超越”为主的四个阶段。最后本文还对发展与培养未成熟主体主体性提出了发现和尊重主体性;鉴别和引导主体性;提供条件,优化环境,提升主体性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教学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的"学",小学阅读教学需要逐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学力为旨归的适合儿童的教学。要关注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采用直接式、启发式、交互式、支架式等适切的方式引领儿童成长,提高教学效度,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幼儿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探讨,文章发现学龄前儿童在外语学习方面的真正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形成对外语语音系统的敏感性。由此文章提出应强调语音感受性训练在幼儿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相应提出了在这种训练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思路。在这种训练活动中,应遵循“全面而丰富”、“多维度多通道”、“努力与准确性均衡”和“逐步强化与年龄进阶”的原则和思路,真正为幼儿学习第二语言切实地做好铺垫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概念教学(学习)中,让学习者掌握并运用“概念图”,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概念学习与它的组织策略的运用.对提高学习者概念学习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奥苏贝尔意义接受学习的基本观点认为,接受学习并不等于机械学习,通过合适的方法,接受学习可以朝着意义学习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师角色特征的转变起着一种基础性作用。因此,接受教育中教师的特征、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转变以及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等问题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现代歌词作为抒情文类之一种,其文体特征总体上类同于“书写一阅读”式的诗歌,但其艺术生成却是通过谱曲并以人声为传播媒介,以听觉为接受方式。音乐、人声等的介入,又使歌词呈现出有别于“书写—阅读”式诗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文本生成的非独立性和文本形态的开放性;此外,接受方式上的“直面相向”的特点,使歌词的文本生成与接受语境之间形成一种显豁的共生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15.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即“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化”理论和学习的三大驱力动机。这一理论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文章在分析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该学习理论对我国幼儿园教学改革的一些启示,认为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应当重视幼儿的经验,帮助幼儿组织和提升经验,重视幼儿学习中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6.
郑雪娇 《中学教育》2009,(12):55-57
听得懂却不会做题,这类学习现象屡见不鲜,它让老师和学生们困惑不已。“听得懂≠做得出”,这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听得懂”关涉的是简单的学习行为训练,而“做得出”则牵涉到学习能力的深度培养。从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来看,做题涉及到广阔的学科背景知识、认知策略和高度发展的元认知能力。如果从这三方面努力,那么让“听得懂=会做题”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概而言之,最后还是要归结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度培养上来。  相似文献   

17.
苏州新区实验小学紧紧围绕"提升儿童学习力"的目标,为儿童的"自然和谐的发展"努力构建绿色的生态课堂,通过"以点带面"的样板教学工程、改革课堂评价模式、强化科研意识等促使师生自然、健康成长,充分展现师生主体精神,提升儿童学习力。  相似文献   

18.
“风骨论”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关于“风骨”内涵的理解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童庆炳先生的“风骨”论争综述进行思辨,从“风与气”、“骨与辞”、“风骨和文采”三个方面探讨“风骨”内涵,归纳出“风骨”是浑然一体的美学范畴,是一种由郁勃亢进的生命力与主观志气激发出的文章力度和刚健风貌。正如童庆炳先生所提出的,它是文章的内质美呈现,是刘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的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9.
“翻转课堂”通过“传递信息”和“吸收内化”过程的翻转,在师生角色、教学形式、课堂内容、技术应用、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课堂。提供多元的课前“信息传递”方式.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以学定教、先学再学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倡导过程性评价,坚持多元化评价,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