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三册第72、73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学会用直尺画定长(整厘米)线段.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的表述与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简析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会测量长度为整厘米数的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0~5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相似文献   

5.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6.
一、长度单位1.内容与结构。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及线段的相关知识,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认识线段。具体编排结构如下图:2.具体教材分析。(1)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1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呈现了用手臂(一庹)、用拃用脚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的图片,渗透了测量的本质:用"单位"去"量"。然后让学生用"拃"作"单位",体会测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和老师同样用拃量同样长度的课桌,所得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虽然都用"拃"作单位来量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2、例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认识米,1米=100厘米例6、例7认识线段,画线段例8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l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在量的计量方面,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是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是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1.找一找,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来量,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一厘米。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春菊 《考试周刊》2011,(60):94-95
一、教学目标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长度单位间进率、图形测量与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发展关于“长度”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窖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在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  相似文献   

15.
【教材解读】一、把准知识结构本单元包含“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认识米和用米量”、“线段”等内容,可分为计量单位中的认识厘米、米和几何知识中的认识线段两大部分。其知识结构图如下: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观念和用厘米量厘米和米的认识认识直尺认识米,建立1米的观念和用米量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线段的初步认识线段的认识量线段画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线段是学生开始接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一基本概念。长度单位依靠特定的线段来表示,量线段的长和画一定…  相似文献   

16.
教学第五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掌握“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认识另外两个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及它们的实际长度;记住“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提高实际测量能力与水平。为落实这些教学要求,教师应准备好不同厚度的硬纸片3块(分别编为1、2、3  相似文献   

17.
建模点1:“厘米”模型 所属内容:第2页-第4页的例1、例2、例3及相应“做一做” 教材简析: 例1呈现古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的长度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量长度必须要有标准——长度单位。通过学生和老师同样用柞量同样长度的课桌,所得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虽然都用“拃”来量,但由于不同人一柞的长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不同,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五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米、公斤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市制长度单位——尺、寸和市制重量单位——斤、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公制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概念,学会用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用台秤、天平秤物体重量的方法,了解公制长度单位和公制重量单位的进率、换算率,并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  相似文献   

20.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知道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实际需要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情境,充分让学生用不同测量工具估计和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行时学生会在测量中发现矛盾: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