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化生存的"自然"迷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使人类逐渐地远离自然状态,从而使人类的生存从"自然"地生存走向"技术化生存".技术,从其本质上讲,是作为自然的对立概念而出现的.当技术的风险,特别是技术进程无逻辑的风险展现时,人们为了各种目的开始诉诸"自然",用"自然"来对抗"技术".然而,"自然"是一个充满了模糊性和矛盾的概念,"自然"就是"变化".从人类生存的历史看,新石器时代人类脱离四处寻找食物的生存方式,开始从事农业或者畜牧业,发展出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维持生活,并建立社会.而工业革命则引起了"机械文化"的产生,人类的生活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至今仍在持续着.人以技术为中介获得自己的生存,这与其他动物只基本本能地适应以求生存的生存方式形成了本质的区别,技术已成为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一两年来,"得到"App、"分答"、"知乎Live"、喜马拉雅FM等提供的网络付费产品颇受追捧,前不久36氪还推出付费专栏"开氪",其微信公众号据称在加快测试付费阅读……互联网上的"收费午餐"似乎越来越多了。为何网络付费渐成风潮?付费渐成互联网平台标配来自艺恩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国内视频网站有效付费用户规模已达7500万,较2015年增长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精神"是一种"网络大同"理想的自由、共享精神;现实意义上,它具体表现在创业者对互联网上的生存法则,游戏规则的认识.基于以上对互联网精神内涵的把握,文章试图分析网络商业化趋势于现实网络精神的可接受性,以及它于理想网络精神的背离性.最终阐述在网络商业化趋势过程中,现实互联网精神与理想互联网精神的相互关联,即"互联网精神在过程的表现上是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而在终极追求上是自由共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生态学视角探索网络文化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生态结构与现代化治理是一个新思路。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杭州等五大城市599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网络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存在,并解构为内生态主体与外生态环境两部分;发现网民在当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偏弱,而且与其他内生态主体及外生态环境是疏离的,缺乏有效互动;技术因素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影响力相对最低,反映出目前影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滞并不在技术环节;政府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最高,表明当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仍处于政府主导的生态系统。在"大云平移"时代,对网络文化产业的治理需建立"互联网思维"下的多元主体生态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谢运博  陈宏民 《软科学》2016,(9):104-107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研究了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横向合并模式。结果表明: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总是有动机率先进行横向合并以此来提高企业利润。当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小时,其他企业跟随合并总是占优策略;当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大时,只有在满足跟随合并产生的单位成本节约较大的前提下,跟随合并才是占优策略。率先做出横向合并决策的企业可以合并尽量多的企业,这不仅总能提高企业利润,而且当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大时,剩下的企业只能选择退出。  相似文献   

6.
正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互联网+"时代,当诗歌与网络等新技术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月7日晚,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经过最后鏖战,在比赛中实力"圈粉"的16岁高一女孩武亦姝最终夺冠,并成为当日网络上的热议话题。其实,传统古诗词不仅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大众文化类节目中走红,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也颇具规模。在众多诗歌类微信公众号中,  相似文献   

7.
何吴明 《百科知识》2013,(17):37-38
最近,心理学家瓦莱丽·泰勒在加拿大肥胖会议上发表了题为"食物癖:社会与食物的复杂关系"的演讲,她认为有些人对食物过分关注是一种病态心理。于是相关媒体宣称,人们在平时就餐前对食物拍照并上传到网络的行为,可能预示着心理疾病。国内媒体则把这种行为称为"炫食"。"炫食":如何连结自我和食物事实上,"炫食"这种行为非常普遍,而且并不一定是问题行为。只有到了逢吃必拍或者只拍食物的时候,才有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征  相似文献   

8.
魏辉  梁杰 《中国科技信息》2008,(3):105-105,107
软件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软件企业的命运。作为软件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软件测试成为了软件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环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测试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并维护一个高效的测试团队。一、成功测试者的特质人是测试工作中最有价值也是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一个合格的、积极的测试团队,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速,"网络信息安全"进一步成为保障实施的重要环节,面对"互联网+"万物互联、万物可控的趋势,"安全"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石。进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用冰来"镇"食物的尝试从公元前就开始了,世界各地也早就有了萌芽状态的冰淇淋。不过,真正意义上的冰淇淋直到18世纪才出现。在英语里,"冰淇淋"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针对传统财务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微助教"、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混合互动式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的教学水平,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深圳特区科技》2001,(4):28-29
仅仅相隔一年,中国互联网经历了一段惨痛的裂变.在今年的互联网展上,网站大腕们的集体缺席成为一种显著的景观,这或多或少地摇动着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信念.但是对于老百姓而言,"互联网"却是在这个互联网的冬天里穿上了平民的外衣,在步出了"注意力"的误区后,"第二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展"更为平实地向网民诠释一个新兴产业的艰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采用选择题进行非技术类能力测试时,由于被测试者存在迎合测试者需要的心理,因此可能出现伪装现象。题型中性化被认为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之一。本文运用风险决策理论,分析被测试者在题型中性化条件下的行为选择,对这一方案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那么互联网安全吗?互联网会瘫痪吗?有可能用物理方法摧毁互联网吗?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互联网都瘫痪,会发生什么情况?互联网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健壮"很多人担心如果有一天互联网瘫痪了,该怎么办?其实想把整个互联网弄瘫痪了,并没那么简单。互联网的"结实"程度远比我们想象得要高,这和它本身的结构有关。我们经常使用的网络,并不存在一个"总开关",它的核心设施其实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5.
正互联网技术是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里程,展示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机器时代、电子时代,再到网络时代的文明形式的全面提升。基于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网络文明、网络生态、网络思维、网络生活,极大影响着当今人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工作态度等,"群众都在网上",人人都是"网中人"。截至2014年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网络的全面覆盖,"数字化"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人们通过网络学习、网聊、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就医等刻画出数字化的生存方式。教书育人工作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大学生作为"数字化成长"的一代,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他们的网络学习、网络表达、网络社交、网络消费和网络素养呈现出新的特征,这些都引起了不少高职院校的关注。无疑,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也正冲击和改变着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管理方式,给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纷纷针对当前网络现状,探寻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互联网+"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在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下,建立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在加强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效率。本文以"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为探究主旨,通过对高校网络教学现状的分析,对"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概述,呈现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够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提供实践帮助。  相似文献   

18.
诚信是条船     
正叶澄衷是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因其为处事诚信宽厚,被称为"首善之人",亦有"五金大王"之称。叶澄衷出身贫寒,11岁时辍学进入油坊做帮工。14岁时,有一位同乡带着他去上海谋生。初到上海,叶澄衷开始在一家小杂货铺做店员。三年后,17岁的他决定自立门户,独自摇一条小舢板,来往于黄浦江,给外轮供应所需物品,以此小生意谋生。  相似文献   

19.
今科 《今日科苑》2008,(5):42-44
2007年10月份举行的上海特奥会上,来自各国的选手齐聚上海,享受着比赛的精彩和相聚的喜悦。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你肯定想不到:比赛正式开始之前,有一群人为了保证这次盛会的安全,把上海所有码头和港口的水底"摸"了个遍。其实,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了。2001  相似文献   

20.
三城为清末时期的广州、上海、北京。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化学学科虽迟于天文、数学、物理等较早成型的学科,但却因此具备"后发"优势,一开始便在广州、上海、北京三大城市同时展开;广州博济医局、江南制造局、京师同文馆等数家单位相继翻译出版化学专门著作,一时出现三城鼎立的学术盛况。通过简要还原这一盛况,并梳理后世学者在几本译著上所做考证之得失,如元素名称译法发明权、底本背景、原著者身份等方面,再现了其间的几个戏剧化情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