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纠错:“容化”应为“融化”。分析:“容”,意思一:容纳,常用的词组有“容量”;意思二:宽容,常用的词组有“容忍”;意思三:脸上的神情和气色,常用的词组有“笑容”。“融”,意思一:融化,常用词组有“消融”;意思二:融合,常用的词组有“融洽”。因此,文章中所指的应该是“融化”,应该用“融”,而不是“容”。记忆一点通:容纳容量容忍,融化消融融洽,多记几次不会错!  相似文献   

2.
纠错作文本     
包逢祺 《小学生》2014,(12):18-19
“拖”和“托”纠错:“托地”应为“拖地”。分析:“拖”,意思一:拉着物体使其挨着地面移动,常用的词组有“拖着”;意思二:用拖把擦地,常用的词组有“拖地”。“托”,意思一:陪衬,常用词组有“衬托”;意思二:委托,常用的词组有“托人”。因此,文章中所指的应该是“拖地”,应该用“拖”,而不是“托”。记忆一点通:拖是紧贴地面,托是悬空举着,这样记忆,一定没错!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想想做做”中有这样一道题:一盏台灯52元,买这盏台灯可以怎样付钱?在学生明白题意后,展开了以下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李业雷 《辅导员》2014,(11):26-26
在我们的汉语中,为表示十、百、千、万等或常用量词后的零数,人们常简练地用个“余”字。如:“十余个人”“四百余斤”等等。为表达同一个意思,在口语中又常用“多”“以上”等词来代替‘‘,套”字。英语中具体功能与汉语“余”字形成对应关系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  相似文献   

5.
无锡东林书院中的一副对联是无人不知的 ,这便是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此联传为顾宪成所撰。就是这副对联 ,却有着一段至今尚未破解的悬案。此联一直流传着两个版本 ,一是现在的版本 ,另一版本是把现在的“事事关心”换成“事事在心”。无锡的史学专家王赓唐先生认为 ,“在心”与“关心”在感情色彩上有轻重之分 ,“在”字本义是“居”和“存” ;“关”字是牵连或涉及的意思 ,程度上有很大不同。“入耳”与“在心”都是动宾结构的词组 ,而“关心”则是词语 ,不甚相称。另外 ,王先生还认为 ,明代心学思…  相似文献   

6.
文质 《语文知识》2002,(1):22-23
数词中有“二”,也有“两”,这两个词数值相同,但活动能力却不尽相同。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种情况。一、可用“二”,也可用“两” 1.在量词“米”“丈”“尺”“寸”“升”“斤”“亩”等前单用时,如:二米/两米二丈/两丈二尺/两尺二寸/两寸二升/两升二斤/两斤二亩/两亩  相似文献   

7.
“卑鄙”是古、今常用的词语,但现代的“卑鄙”和古代的“卑鄙”,词语的结构和意义有较大区别。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古代的“卑鄙”,本是联合词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后凝固成形容词,意思是“卑微鄙陋”。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意思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量词“团”组合关系的基础上,对量词“团”与数词、形容词及中心语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量词“团”的句法语义特点.得出结论:量词“团”对中心语具有选择性,符合圆状聚集这一性质的事物,可接受量词“团”的选择;“团”主要与数词“一”和“两”搭配:受“大”、“小”、“整”三个形容词修饰。就句法成分而言,主要是与数词“一”组合成数量短语作定语、补语。  相似文献   

9.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重要的一类,"回""次""趟""遭"这四个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动量词,重点分析这四个常用动量的起源和演变,观察其使用情况,考察其从古代到现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清乾隆以前文物被称之为“古董”或“骨董”。“骨董”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 张萱写的《疑耀·卷五》:“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至南宋朱熹《语类》乃作“汩董”。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总曰:“杂古器物之不类者为类,名骨董。”这一叫法一直沿用到清代初。一说“骨”,取肉腐而骨存之义,意思是保存过去之精华;所谓“董”,即知道、了解。“骨董”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也。另有一说,“骨董”,就是杂碎的意思。以前江南人好作“骨董羹”,即将各种食物混杂在一起烹烧,肉类烧的烂化。而骨头还完好的存在。骨董之“骨”就…  相似文献   

11.
一第一次教学:热闹的交流过程和出乎意料的交流效果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中有这样一道题:一盏台灯52元,买这盏台灯可以怎样付钱?在学生明白题意后,教师展开了以下教学。  相似文献   

12.
“不可或缺”这个词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很广,而且也不会用错,但是其中的“或”字是什么意思各种词典的解释却并不一致。有的将其解释为“稍微”,有的解释为“倘若”,作副词。  相似文献   

13.
“怒发冲冠”是人们熟悉并常用的一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含义表示“非常愤怒”。由于这个成语整体上的意思较为浅显易懂,甚至可以“望文生义”,于是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其中的“怒”字就是“愤怒”之义;  相似文献   

14.
王礼平 《学语文》2011,(3):53-53
“作”和“做”是两个很常用的字.但由于它们音同,有时意思也相同,或者字义相差甚微,我们常常将它们混淆.分辨不清到底是用“作”还是“做”?现在我们就此二字作简略分辨,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  相似文献   

15.
“幅”“副”“服”这三个量词,读音相同或相近:“幅”读“fú”,“副”读“fù”,“服”作为量词时读“fù”。但是它们的适用范围却是不同的。“幅”的本义指布匹等纺织品的宽度,借用作量词,用于布帛、字画等,如“一幅窗帘”“几幅画”等。“副”用于戍双成对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两副对联”等;用于配套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有个谜语:一院隔成两下,三男二女分家,两家打得乱纷纷,打到清明才罢。(打一用具)谜底是算盘。但人们常常猜不出来,因为往往把谜语中的“清明”二字理解为清明节,进而认定这个“用具”一定是清明前后用的一种农具。其实这里的“清明”应该理解为“清楚明白”的意思。像“打到清明才罢”这样一个语句形式同时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思的现象,就是句子的歧义。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些语言常常存有歧义,往往要在点破之后才恍然大悟,比如“咬死了猎人的狗”,一是动宾关系,理解为“猎人的狗被咬死了”,一是偏正关系,理解为“把猎人咬死的那条狗”;再如“饺子包好了”,也有不同的意思,既可解释为饺子制作好了,也可以指用别的东西把饺子包裹起来了。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中,have,eat,drink,take都有“吃”、“喝”的意思;put on,wear,dress都有穿戴的意思。但要“吃”好、“喝”好却很有讲究;而怎么“穿”,怎么“戴”却不同。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幅”与“副”这两个字区别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在记忆的时候,可以从两点来比较:一是两个词都做量词的时候,区别它们的用法;二是掌握它们在做非量词时的用法。“幅”是“巾”字旁,做量词时,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比如“一幅布”、“一幅画”等。“副”是“刂”旁,做量词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成套、成对的东西,比如“一副对联”、“一  相似文献   

19.
由于“年轻”与“年青”音同.意思也基本相同,又都是形容词。所以很容易混淆。请看以下两个例子:“年青力壮的小伙子,怎么就吃这点饭?”“大学生们正年轻,应该有很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两个句子中的“年轻”与“年青”都用错了.应该是“年轻力壮”和“大学生们正年青”才对。  相似文献   

20.
我们形容一个人做事思想不集中,常用一个成语“心不在焉”,与之意思相仿的还有一个成语叫“心不在马”,它们都有典故出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