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电视新闻节目当中,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另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本文所要探讨的则是第一种类型,即"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的采访过程中一般都需要有记者出镜,出镜记者现场的表现和提问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节目的成败。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新闻现场要有判断能力;摆正自己与被采访者间的关系;能够引导和倾听、实现采访双方的互动;能够很好把握自身的情感;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使提问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提高新闻采访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出镜记者所开展的采访工作,对于更为深入、全面地挖掘新闻信息以及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传播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新闻媒体需要关注提升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本文论述了出镜记者采访工作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并对突发事件报道中出镜记者的采访技巧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通过提升出镜记者的采访技巧,推进出镜记者采访工作得以持续的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宋珊 《记者摇篮》2007,(10):24-25
曾经有位记者采访叶圣陶先生,一见面就问":您是哪里人?""多大年纪?"八旬老人被问得很烦躁,又感到悲哀,这次采访当然也很难顺利地进  相似文献   

5.
运用好采访方法,有利于避免虚假新闻。 记者在采访中考虑周到,向被采访者提问问题到位,有利于避免主观想象、报道失实。多位记者采访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师昌绪先生,在采访将结束时,有位记者问师先生:"称您为‘高温合金之父’可以吗?"  相似文献   

6.
张志新 《视听界》2006,(1):97-98
这里有两组统计数字:一、2002年,全球有70名记者在采访时不幸罹难,2003年增至83名,2004年为101名;二、在我国,目前新闻记者这一行业位居社会十大危险行业的第三位,仅次于矿工和警察。这说明,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新闻记者是高风险行业之一。记者的高风险,包括在采访战争时殉职,  相似文献   

7.
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8.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之一飞速发展,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也更为真观、真实。特别是近年来在一些重大现场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作为展现新闻真实的一个"着眼点"而成为当今电视新闻的"第一看点"。作为记者出镜打破了单纯现场画面配画外音的形式,给电视新闻报道增加了无限的活力,但出镜技巧很有讲究,值得深思探究。一、"出镜记者"要有强烈的现场感、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和让观众难忘的亲切感。二、"出镜记者"要把自己当成观众去采访,出镜时要抓"活鱼",要以"点"出镜,抓住细节。三、"出镜记者"要有敏锐的现场观察力;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出镜时的屏幕形象。  相似文献   

9.
“出镜记者”不是报幕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镜是一个电视新闻记者成功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出镜记者要不断提升采访、报道与表达等方面的技能,以形成出镜记者稳定的风格和个性,使记者出镜在理论上的传播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正《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采访也不例外。新闻工作者要想取得新闻采访的成功,在双脚迈进新闻发生的现场之前,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新闻界一位老前辈曾这样说:"采访前准备得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因为采访前有了准备,不仅在正式投入采访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问主动,而且还可节省现场采访的时间,减少现场采访不必要提问的几率。如果采访前不做准备,或是准备不充分,有时不仅会给采访工作带来被动,甚至可能造成采访的失败。记者在采访前,需要考虑:事先  相似文献   

11.
正电视记者在采访新闻时,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画面,录制声音,出镜主持,了解第一手鲜活材料;而报纸记者如果一时赶不到现场,还可以通过电话进行采访,也可以事后采访当事人和目击者。现在有的电视记者前期采访能力还不如报纸记者,电视采访的优势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报道干巴巴,影响了可看性。由于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更要注重的是必须努力提高前期采访能力。一、电视采访比报纸采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2.
陈静 《声屏世界》2003,(11):27-27
采访中的互动意识,是出镜记者应该牢固树立的根本理念,也是实践中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课题。在现场采访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策划在先,写好提纲,到时按图索骥,我问你答,一板一眼,纯粹是照本宣科的传声筒;另一是陷入现场气氛不能自拔,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偏离预期要求。这两种情况都使出镜记者形象苍白,成为可有可无的道具。只有互动———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交流、思想的融汇甚至观点的碰撞,才能激活采访意图,才能产出荧屏生辉的作品,才能锁得住受众的眼珠。互动是凸现本质的透视镜。电视记者出镜采访,亲临其境地去看、…  相似文献   

13.
正在当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记者的社会地位和采访工作都受到全新的挑战。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10多年的采访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容易接近的还是难以接近的采访对象,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敏感性话题,只要做到"带心"采访,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着重阐述记者在采访中需要具备的"四心":恒心、真心、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一位叫斯文顿的随军记者目睹英法联军伤亡惨重.他建议把“霍尔特”型拖拉机改装成战车投入战场。军方采纳后,由英国一家水柜工厂生产出攻防两用的第一代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记者战地采访因找不到墨水.书写困难。在英国采访的匈牙利记者莱兹·比洛根据油性渗透的原理,采用油溶性颜料,经多次实验,制出了第一支圆珠笔。  相似文献   

15.
“怎样树立好出镜记者的采访形象”。本文仅从三方面谈电视出镜记者树立良好采访形象的方法和途径。把握观众的审美度,塑造良好的形象 电视记者镜头前的采访,将记者的采访过程和形象暴露无遗的袒露在观众前面。此刻他的角度具有社会性,代表的是电视台和观众,不仅关系到采访任务的完成.还会直接关系到观众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
湖北日报记者自己带车,到农村采访农民负担问题。一开始,记者就随意在一个村边,问个过路的农民,并要到他家看负担记录情况时,被人发现“这是记者在采访”。于是村干部送水上来了;不一会儿,乡里、县里都来人,“为了方便工作”。“尽地方之礼之责”等,可说出成百上千个理由“非得陪同”。一位记者感叹道:“陪同采访,想躲也躲不了,甩也甩不脱啊!” 笔者曾与一位陪同采访的行政干部交谈:听说您手中的急事很多,我看就没必要来陪同了。他回答:客人来了不陪不礼貌。我不是搞宣传报道的,想想只给你们采访方便联络一下就行了,可领…  相似文献   

17.
文字记者能做好访谈主持吗?文字报道,采访和呈现是分离的,两者先后进行;视频报道,采访和呈现是交互同步进行的,采的过程基本决定呈现的状态。后者对记者采访功底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湖北日报推出多款访谈产品,很多文字记者走到镜头前,尝试转型主持。尤其在2021年的大型策划《破冰与突围·县(市、区)委书记全媒体纵横谈》节目中,根据党委、编辑部统一部署,37名文字记者出镜主持,是一次全员的大练兵、大检验。  相似文献   

18.
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怎样能将共享的新闻资源做出独家角度?怎样能挖掘出新闻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令被采访者面对镜头放松而健谈,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都需要记者在采访中具备提问的技巧。得体的提问,当会使采访事半功倍,创造一种良好的对话氛围;但如果记者东拉西扯,或姿态强势,就很容易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对采访带来阻碍。因此,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是对记者业务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一、采访时应遵循的原则1.把握采访的主动权威廉·梅茨曾经说:"采访的含义,就是具有既定目  相似文献   

19.
喻璐滔  高红 《声屏世界》2009,(10):65-65
现场报道对出镜记者的要求更加严格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要吐字清晰、表情自然、出口成章、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谈吐要富有生活气息、注意礼貌、讲究风度、落落大方。由于现场报道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记者要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并具备较好的口才。一般来说.记者出现场的串词不要超过20秒.最好控制在15秒以内。采访时,除事先拟好的采访提纲之外.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外采出镜记者,笔者一直都认为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往往取决于采访时提问的能力,而提问的目的是让被采访人讲出精彩的、有深度的、揭示真相的内容。因此,一个好的出镜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形象如何、讲得如何,而在于怎样能让别人说得精彩,所以说提问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报道有看头,就得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必须先要问得好,在采访中控制住通向事情真相的话语引导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