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世界的国际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是中央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中央对如何增强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目前,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内的中央主要媒体,正在深入学习、积极贯彻、全面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加快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研究当代世界的国际传播,方能知己知彼,在国际舆论传  相似文献   

2.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我国新闻传播工作的时代课题与努力方向。以有效国际传播路径构建为研究视角,我们要夯实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国家实力,构建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倡导"平等包容"的国际传播理念,拓展多维立体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3.
夏康健 《传媒》2023,(9):57-59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体系化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特征。有别于以往的“体系”概念,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体系不仅强调新闻媒体在国际传播上的组织与协作,更强调各种国际传播理念、国际传播手段的融合。体系化将中国故事、话语体系、媒体集群、国际话语权等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工作,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出台了成体系、大力度的走出去政策,构建起了内容建设、项目扶持、对外贸易、出版交流、海外布局、渠道拓展等为一体的国际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3,(3):56-60
我国正在不断加强对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和建设,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构建并完善技术先进、覆盖广泛的现代化国际传播体系。建设好这项系统工程,最关键的环节是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第一位。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高水平、高专业、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将对我国国际传播体系建立战略的成败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历程和现状,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国际传播人才的素养要求,提出了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问题与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2009年,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国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目标战略性调整 中央领导反复强调,"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积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内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8,(8):84-92
国际传播概念的话语演变与选择,是一个社会知识生产的过程,与全球化转型进程紧密关联。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也因此必须在正确的理念下进行科学抉择。当前以反全球化运动为特征的全球化转型,有利于中国再次理性审视国际传播概念内涵,并在国际传播场域重构的斗争中,确立新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国辉  薛创  边振虎 《传媒》2024,(2):62-6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本文从构建外宣传播体系、打造外宣传播矩阵、创作外宣文艺精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建好外宣服务平台等方面入手,以敦煌实践为例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朱宝元 《中国出版》2017,(13):15-17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是我国最大的国际书展平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书展。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下,加强BIBF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既包括书展自身软实力的提升,也包括书展服务走出去能力的增强。文章认为,要从完善办展机制、创新办展模式、构建办展体系三方面着眼,切实提升BIBF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驻外记者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驻外记者构建了一个媒体的海外信息采编网络,驻外记者采编能力是其国际传播能力重要构成.笔者认为,国际传播能力主要包括五部分,即采编潘能力、传输与覆盖能力、推广与营销能力、受众服务能力以及研发与创新能力.这五科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11.
王非 《中国广播》2014,(7):77-79
本文从提高传播能力的一个根本——自强自立,国际传播的两个原则——国家利益和新闻规律,新闻业务的三要素——及时性、公信力、贴近性,国际传播软实力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民族语言广播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我国在五所高校中新设立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课程设计的新思路--关注未来岗位所需的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包括国际传播能力、新媒体传播能力和宏观逻辑分析能力.本文将对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长期建设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刘春阳 《新闻传播》2023,(12):61-63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西方舆论占据主导地位,在思潮混乱、舆论混战的当下,中国故事需要如何讲述出去?中国声音需要如何传播出去?中国方案需要如何宣介出去?我们需要突破美西方的舆论束缚,借助畅通渠道的搭建、专业人才的培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中国特色国际传播体系是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的主要媒介,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持续营造稳定的有利的世界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首先要解决好中国故事“讲什么”“跟谁讲”“如何讲”的现实问题。文章着眼于国际传播的这三个基本问题,分析了高校外语专业教材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用外语精准表达中国故事、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求同存异、包容互鉴中进行平等对话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深讲透中国故事的能力,为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高层次外语人才和国际传播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章彦 《传媒》2023,(12):61-63
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有关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须跳出既有认识框架,从中国大局和世界变局层面进行再思考。本文从现有“本土化”理念和相关媒体新闻实践等角度入手,对新形势下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研究进行理论拓展,提出媒体本土化的优化路径,阐述和分析本土化策略对扩大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影响力以及在我国战略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的筑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央企业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必要性日益突出。中央企业开展国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的媒体深度融合,在内容建设、渠道拓展、生态构建、信任强化等维度上,为新时代中央企业以创新国际传播模式为突破口,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17.
提升国际话语权,必须让国际社会听得到、听得进中国理念、中国立场、中国主张。要创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叙事方式和国际战略传播平台,重点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用什么讲”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为在新时代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提供思想指引。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应对国际舆论挑战及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作用的时代要求下,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具有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带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推进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价值。要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摆在全局性的战略位置,从提升塑造力、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四个层面进行战略布局,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引领全球文明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19.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媒体,打造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传播能力,离不开一支高质量、成规模的国际传播队伍。与西方主流媒体相比,与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的目标相比,这支队伍在规模、素质和结构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国际环境下,哪个国家和军队的国际传播能力强大,哪个对世界的影响就会更大。一直以来。美军为改善自身的国际形象,增强“软实力”,不断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夺取舆论战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