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齐美利 《教书育人》2009,(11):21-22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一规定:其一.明确规定班主任的“适当批评权”;其二,也不要把此《规定》当作“尚方宝剑”,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实施批评权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但是教师言辞过激,就会变成“语罚”“心罚”,  相似文献   

2.
赵新建 《考试周刊》2009,(37):234-234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一规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坚持在使用适当方法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且不完全排除适当的“惩罚”。  相似文献   

3.
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提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一时间网上争论四起。争论的焦点在于什么是“适当的方式”,有人担心是不是这一规定暗示教师可以重操对学生进行已明令禁止的“体罚”与“变相体罚”,有人质疑通过法规授予班主任“适当的方式”这一“尚方宝剑”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微评     
正以罚代管进校园要不得江西靖安某中学某班出台了一条规定:违反班规要罚钱。其实以罚代管"不是什么新鲜做法,在治理小商小贩、打击超速超载方面,各有关部门把以罚代管这个手段运用得出神入化。但教导学生,用钱平事儿未免遗毒甚广。在未成年人教育中,"认识错误、承担后果"的过程不能缺失。虽然几块钱、几十块钱并不多,但是给学生传递的,却是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信号。长此以往,学生认为什么班规校规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等行为将受到处分。但是,教育原理告诉我们:"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无数的教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道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惩戒权究竟有哪些,又该如何实施?批评式惩戒权:2009年8月,教育部曾下发了《中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因此,对于  相似文献   

6.
《教师博览》2009,(11):34-34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该规定在工作量、待遇以及教育学生等方面强化了班主任的权利,并从待遇方面加强了保障性规定,这对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而言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但其中一条规定也引起社会的广泛议论,即“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有评论家认为,批评权是班主任的天然权利,  相似文献   

7.
王松杰 《小学生》2013,(5):26-26
体育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要让学生接收到体育精神,这才是新课程的体育教学要求。在新课程下对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有许多的提法:有人认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有人认为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有的甚至将师生关系定位为利益关系,即学生是"上帝",教师是"店小二",其实,这是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课堂教学是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学生是敏感的,他们对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心领神会,但是不一定都认可班主任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在关键时刻,我们要"大题小做",甚至"大题不做"——开学的第一周,班上的公用圆规便被一分为二了。调查了一些同学,没有人举报,更没有人承认。对这件事,我只是在班上进行了简单的强调。  相似文献   

9.
付辉 《中国德育》2014,(20):62-63
正最近,江西省某中学学生小辉颇为苦恼,因为班里出台了一条规定:违反班规要罚款。班主任是这样规定的:迟到10分钟罚5元,未交作业罚5元,没带校牌罚5元,教室玩牌罚20元,带手机进入学校罚50元……我们知道,班规即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为了维护班级的正常秩序,每个班级都需要班规"保驾护航"。制定上面的班规,按照校方的说法,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言行"。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班主任将罚款作为教育手段,创造性地激励学生  相似文献   

10.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下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该规定第十六条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一规定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批评教育”的热议。有人认为班主任批评权本来就存在,无须再作规定;有人认为“适当”二字模糊不清,让人无从评判;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专门在第十六条明确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权利:“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显然是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特别作出的规定。作为一名教师,我不禁疑惑,不是班主任,就无权批评学生吗?怎样才算是批评学生的“适当方式”?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而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大多都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因此班级的管理建设也是保证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手段.班主任自然就是班级建设的主导者."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笔者没有当过班主任,但在任教过程中也认真观察了几位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方式,因此决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班级管理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似乎给了班主任一把“上方宝剑”,一剂兴奋剂:给了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权利,增加了班主任的待遇。这的确是件高兴的事,不管人们对此规定如何理解,但《规定》中说“班主任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我可以这样理解: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不再是不敢管,不愿管,而是有权利管,有权利有责任批评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4.
马兰霞 《上海教育》2009,(19):47-48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该规定一经发布,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关注的中心聚焦于其第十六条的内容:“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有人质疑: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本应天经地义,何需特别赋权?有人感叹:师生关系到了如此地步,师道尊严何处可寻?有人担心:“赋予”了班主任批评教育的权利,岂不是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众说纷纭之下,班主任们又该何去何从?为此,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马兰霞和她带领的马兰霞名师工作室学员们对这一规定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建议,他们带来的真实案例,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批评”所蕴含的“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真诚的、一视同仁的,每个孩子都在老师的爱的教育下成长,尤其是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和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喜欢优秀的学生是为师者都最愿意做的事,但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向"问题"学生撒播爱的阳光,这也正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爱"字道出了教育的全部智慧。为人师者都知道关爱学生,然而不少老师却走入"以罚代爱"的误区,正在遭遇着或遭遇过不少尴尬。如何走出这个误区?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为人师者不仅对学生要有爱,更要有爱的智慧——爱不可"以罚代爱",爱不可"拔苗助长",爱是尽职,爱是尊重,爱是心灵与心灵最微妙的接触,爱是师与生都能感受得到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张丽 《中国教师》2010,(16):11-13
<正>针对一些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教育部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提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近日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特别作出了“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正2009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第16条中的"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力)"一句曾一度引发热议。教育部的无奈不过是全国中小学校长和班主任的无奈的反映。本来,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都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最基本手段,但近些年来一股股奇怪的思潮却让很多人把最基本的东西忽略甚至忘掉了。教育不仅需要激励,同时还需要抑制。表扬和奖励是具有正面激励学生正确行为作用的教育手段,批评和惩罚则是具有正面抑制学生问题行为作用的教育手段。如果认为批评和惩罚运用不当可能带来"副作用",那么表扬和奖励运用不当同样可能带来"副作用"。严格讲,批评和惩罚,谈不上是  相似文献   

19.
认真捧读《规定》,我不由得喜忧参半。 首先,喜的是:“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我觉得这一条规定是教育观念进步的体现。以前常说严师出高徒,那时的“严”更多地体现在严厉的体罚。现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家长也比以往更加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采用自编问卷,选取104位心理教师和363位班主任作为被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制约因素及家校合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在"改进学习方法或习惯""行为的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认知上的一致性,但班主任更看重学生的"情绪调节""行为的自我管理""应对危险或伤害情境",而心理教师更看重"亲子沟通",对很多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比班主任更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约因素上,心理教师和班主任都认为"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心理教师对"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心理教师的专业训练不充分""领导重视和支持不足""缺乏相应的评估考核机制"的关注显著多于班主任,班主任对"家长的参与和配合程度低"的关注显著多于心理教师;在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班主任更注重"和家长面谈提供教育建议",心理教师更多采用"面对面咨询建议""向家长发放宣传资料"的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小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水平提出建议:对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部分学生开展预防性、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为家长开展亲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