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汉代地主田庄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统治为了巩固封建政权,采取了诸如“复故爵田宅”、奖励军功等各项政策措施,培植了大批豪强地主。豪强地主通过侵夺民田、接受封赏等各种方式主动或被动获得大量土地,并最终形成地主田庄。由于田庄具有经济自给自足、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劳动生活有所保障、有利于田庄所在地区的社会稳定等许多特点,使得汉代地主田庄得以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 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光武中兴。杜诗发明“水排”。王景治理黄河。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特点。东汉豪强地主的特点。二、要学生认识: 1、东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劳动人民起了主要的作用,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2、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不是为了劳动人民,而是为了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 3、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是建立在剥削农民的基础上的,它的发展是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的: 讲述东汉初期的经济陕复和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使学生了解: 1.汉光武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从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2.东汉豪强地主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成为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田庄是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豪强地主的田庄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徒附”的基础上的。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难点: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西汉人口、恳田数统计表》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①绿林、赤眉起义的结果怎样?②东汉建立在哪一年?是谁建立的?定都在哪里? (学生答后,教师概括,导入新课)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以疾风暴雨之势推翻了王莽的黑暗统治,但是这次起义的胜利果实却被地主阶级夺去了。公元  相似文献   

4.
重农抑商政策自秦汉确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所奉行的基本政策,东汉继承了前朝的抑商观念及政策,但东汉的统治基础-豪强地主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实行了较宽松的抑商政策,封闭性的大田庄的存在对商业的存在发展一定的保护作用,商人势力也大为增强,逐渐与豪强地主联系在一起;将政治特权与经济势力结合在一起,对汉末割据局面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总之,宽松的抑商政策是东汉经济政策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这一节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东汉初期的经济恢复",一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通过讲清"光武中兴","田庄","徒附"这些历史概念,使学生掌握东汉初期的经济恢复情况和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一东汉初期的经济恢复在这一标题下,教材内容又分为"光武中兴"和"东汉初期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样两个层次.东汉初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与汉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有关系的,所以把"光武中兴"作为重点来讲述.刘秀为什么要调整统治政策?这必须涉及到东汉初建时所面临的社会局面.公元25  相似文献   

6.
试论两汉商业资本之流向及其对汉代社会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汉商业货币经济的繁荣发展,出现了一批拥财巨万的豪商和豪强地主,商业资本也大量出现。然而封建社会较为普遍的土地自由买卖,以及土地财产所具有的稳固性和封建政府惯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商业资本主要以流向土地的形式运动。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对两汉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剧了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具有分割性的、自给自足的豪强地主势力膨胀起来,最终导致了东汉末年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唐朝后期的田庄与欧洲中世纪的庄园⊙曹利⊙唐朝后期的田庄与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非常相似但又有不同之处,本文试图作简要比较。第一:欧洲中世纪的庄园是国王把土地赏赐与分封给臣下形成的,是封建领主制;唐朝后期的田庄是由土地兼并而形成的,是封建地主制。第二:欧洲中...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上,在公元二世纪后期,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黄巾起义,摧垮了推行儒家路线的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客观上为法家路线的推行开辟了道路。接着,一批地主阶级革新派,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实行法家路线,消除了豪强割据和混战局面,建立了鼎足而立的魏、蜀、吴三个国家,使中国从分裂逐步走向重新统一。诸葛亮是出现在这个时期的法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一生  相似文献   

9.
<正>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是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地主阶级稳固和控制国家政权的重要形式。在中国古代史上,门阀制度是封建地主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屯田制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封建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在国有土地耕田种地、发展生产的一项措施,始于西汉,终于清朝,其中以三国时期的曹魏、明代的洪武、永乐时期规模较大,本文拟就曹魏屯田作一粗浅的分析,不当之处,请批评批正。 (一) 东汉后期以来,豪强地主疯狂兼并土  相似文献   

11.
王杖制的推行是汉代保护老龄权益的重要举措,它于西汉初年确立,又于西汉中后期进一步发展,并被东汉王朝所继承。它赋予了杖主诸多权益。在施行上,也表现出时间长、范围广、受杖率高以及执行力度大等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秦代实行的行政区划是纯粹的郡县二级制,以郡辖县.楚汉之际实行的封建制以军功而非以宗法血缘为原则,与周代的封建制不同.西汉立国至景帝中元五年,封建制和郡县制并存;中元五年以后,汉代真正意义上的郡县制官僚政体才正式确立.汉代的州一直以监察区的形式存在,直到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州作为行政区划正式出现,郡县制被州郡县制所取代.秦汉开创的行政区划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上说,谶纬是以天人感应为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诠释手段、以经学与神学合一为根本理念的一种独特的学术现象,是今经学制约君权、指导政治的内容的自然延伸。在特定政治背景下,谶纬被一些人所利用,为争夺王权服务。东汉初年,统治为了巩固君权的需要,有意识地对谶纬加以改造,使其失去了对政治的干预作用,而成为解说封建伦常的某种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东汉后期,由于朝政腐败,封建统治岌岌可危,满怀报国热情的清流士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而作出了种种努力,但东汉王朝无可避免的没落让他们的希望化为了泡影。所以这一时期的清流士人欲进不忍,欲退不能,陷入了迷茫、痛苦和无奈的矛盾心境中。  相似文献   

15.
通过历年来的考古发现考证了邓城、樊城的演进历程。邓城至少从西周中期就作为邓国都城建于今樊城西北的现址,直到西汉晚期一直是汉水北岸的政治、军事中心,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下降为一般的县城,其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渐被樊城取代。樊城并非西周晚期仲山甫封地,而只是东汉以后逐步兴起的军事重镇。汉水北岸的城市中心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完成了从邓城向樊城的转移。邓城是襄樊的城市之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是封建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整顿吏治、惩恶扬善,提高政府机关行政效率等重要作用。它的形成与确立有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春秋时期为萌芽阶段;战国到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时期为其形成阶段;西汉、东汉王朝为其确立阶段。  相似文献   

17.
“以夷制夷”策略在西汉前期就已提出。因受国力限制,未将其付诸大的实践;汉武帝时至西汉后期将其付诸实践;到了东汉,属大规模运用阶段。究其缘由:一是在征兵制下,内郡人民到边境“屯戍一岁”,不能适应战争需要;二是,就地“以夷制夷”。无远征之劳;三是东汉政权“罢边郡亭候吏卒”后,制“夷”多依赖“夷兵”;此外,周边诸“夷”中以及“夷”之内部恰恰有永远可以利用的力量和长处、矛盾和弱点。因此,“以夷制夷”策略在两汉时期的发展便是符合规律之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是封建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整顿吏治、惩恶扬善,提高政府机关行政效率等重要作用。它的形成与确立有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春秋时期为萌芽阶段;战国到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时期为其形成阶段;西汉、东汉王朝为其确立阶段。  相似文献   

19.
论鄂君子皙之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鄂君子皙之鄂见于西汉末年刘向的《说苑·善说》,尚缺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文章从文本出发论证鄂君子皙之鄂在“东鄂”不在“西鄂”,鄂君子皙“泛舟新波”的水域地望,很可能就在今梁子湖,其受封时间当在楚灵王(公元前540-前529年)之世。  相似文献   

20.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皇权异化,士大夫对皇权表现出明显且复杂的制衡性:既有道义制衡,亦有权力制衡。东汉中后期士大夫对皇权的制衡,对当时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特征以及士大夫阶层在形成和发展前期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