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价值共创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引入用户驱动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冗余资源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基于352份调查数据,运用层级回归、Bootstrap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企业跨界创新对价值共创的影响,以及用户驱动创新的中介效应和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企业跨界创新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用户价值共创,用户驱动创新在企业跨界创新和用户价值共创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冗余资源正向调节企业跨界创新对用户驱动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企业能够通过跨界创新实现与用户的价值共创,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企业跨界创新和用户价值共创关系的研究。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引入用户驱动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冗余资源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基于352份调查数据,运用层级回归、Bootstrap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本文实证检验了企业跨界创新对价值共创的影响,以及用户驱动创新的中介效应和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企业跨界创新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用户价值共创,用户驱动创新在企业跨界创新和用户价值共创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冗余资源正向调节企业跨界创新对用户驱动创新的影响。本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证实了企业跨界创新对用户价值共创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而且对现实中企业管理也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光伏企业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分析了观念叠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价值共创行为的中介作用与政策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观念叠加对价值共创行为和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在观念叠加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政策支持正向调节观念叠加与价值共创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正向调节价值共创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探究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知识基础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机制,通过引入参与度和辅助机构支持,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高技术企业为样本,采用层次回归和Bootstrap方法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广度正向影响价值共创,知识深度与价值共创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参与度在知识基础与价值共创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辅助机构支持正向调节知识基础与参与度的关系。本文从内部知识基础和外部关系特征的角度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机制,丰富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为培育创新生态系统并实现价值共创提供决策借鉴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将开放式创新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个维度,并探讨两种模式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机理。基于242家创新型企业数据,通过采用多元回归和Bootstrap法,得出以下结论:双向开放式创新对新产品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且内向型比外向型作用更显著;产品新颖度在双向开放式创新和新产品绩效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制度支持和协同机制在双向开放式创新和产品新颖度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且调节产品新颖度在双向开放式创新和新产品绩效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拓展了开放式创新理论,为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及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数字经济和VUCA时代,如何提高创新柔性以响应动态环境是摆在所有制造企业面前的难题,对中小制造企业而言,由于自身资源相对短缺和资源管理能力不足,提升创新柔性的机制具有特殊性。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的过程视角,结合中小制造企业固有特性,引入平台生态嵌入作为构建资源组合的新形式、数据赋能作为实现资源连接和供需精准匹配的前提和基础、价值共创活动作为推动资源有效利用的新途径,建立了三者与创新柔性间的理论模型。基于106家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的中小制造企业样本,通过PLS结构方程和层次回归方法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平台生态嵌入对创新柔性具有倒U型影响,并且受到数据赋能的正向调节;价值共创活动在平台生态嵌入与创新柔性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数据赋能对创新柔性具有正向作用,并调节了价值共创活动在平台生态嵌入与创新柔性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在理论上揭开了中小制造企业创新柔性的提升机制,对资源编排理论做出有益补充,同时对中小制造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资源提升创新柔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产品迭代速度不断加快,顾客参与意识逐渐觉醒,用户创新绩效成为影响企业产品研发速度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以价值共创为中介变量、心理授权为调节变量,构建了领先优势状态影响用户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并运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对351份有效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领先优势状态对用户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价值共创在领先优势状态与用户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授权正向调节领先优势状态对价值共创的影响;心理授权正向调节价值共创在领先优势状态与用户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9,(7)
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理论,构建一个包含可持续探索创新、可持续利用创新、企业可持续性和环境绩效的被调节的中介模型,利用Bootstrap方法对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393份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探索创新、可持续利用创新及企业可持续性均正向影响企业环境绩效。企业可持续性不仅在可持续探索创新与环境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且在可持续利用创新与环境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环境竞争性正向调节可持续探索创新与企业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调节企业可持续性在可持续探索创新和环境绩效间的部分中介效应,但是环境竞争性并不能调节企业可持续性在可持续探索创新与环境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华中地区56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358套顾客–员工配对数据为样本,基于服务主导逻辑和计划行为理论,探索顾客契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考察价值共创行为和创新氛围在其中起到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顾客契合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在顾客契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创新氛围在顾客契合和价值共创行为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即当企业创新氛围较高时,顾客契合对价值共创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从知识共创视角,探索多主体参与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实践发展和理论演进的必然结果。将多主体参与、知识共创分别划分为参与主体数、参与总人数,以及嵌入型知识共创、联盟型知识共创的具体维度,从而基于维度层面,构建出多主体参与通过知识共创的单一中介效应和连续中介效应影响产品创新绩效的复合中介机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调查对象的实证结果显示,参与主体数、参与总人数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嵌入型知识共创、联盟型知识共创在多主体参与影响产品创新绩效关系中的单一中介效应、连续中介效应均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行为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创新生态系统来说,价值共创行为协调机制是保障其稳定运行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行为协调机制演化模型,并分析了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行为演化结果能否向全面协调方向发展,主要受到价值共创超额收益分配比例、协调合作的成本、选择欺骗策略收益以及单独采取合作策略收益及奖惩力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将超额收益分配与合作成本分摊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进一步减少合作成本,增加单独合作收益与合作超额收益,降低欺骗策略收益,加强惩罚力度,这都能够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曾江洪  黄向荣  吴号 《科研管理》2019,40(11):226-235
产品创新是现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经济利润的有效策略。本文选取四家多次发起同类众筹项目并且后期实现产品创新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对案例资料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来研究众筹中如何激发产品创新。研究发现,主体互动通过发起者学习、支持者学习和信息交互实现;与产品创新紧密相关的价值共创形式主要包括共同策划、共同设计、共同测试和共同推广;案例企业均实现了产品创新,即功能创新、形式创新或服务创新;此外,本文构建了理论模型:主体互动促进价值共创过程从而实现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13.
张培  杨迎 《科研管理》2020,41(8):31-38
基于服务生态系统视角探索多主体参与的服务创新过程,以软件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实施过程展开案例分析。研究表明:行动主体在服务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服务生态系统结构和知识共创具有差异性。先导阶段为核心行动主体型结构,以内向型知识共创为主;发生阶段主为多元网络型结构,以内向型与外向型知识共创混合为特征;输出阶段为多元网络型或复杂系统型结构,以外向型知识共创为主。案例揭示了服务创新过程中行动主体参与度、知识共创和服务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关系,为探究多主体服务创新内在机理提供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彭淑贞  吕臣 《科研管理》2020,41(12):60-69
How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has always been a dual problem in bot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anti-poverty project in rural tourism. The theory of symbiosi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approach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poverty in China. However,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how the symbiosis theory is embedded into and how it affects the ecosystem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is still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chanism of embedding the symbiosis theory into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from the two symbiosis units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answers the relevant issues of "how the symbiosis theory embeds into and affects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 This is a new perspective, an extension and improvement of symbiosis theory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 mechanism. Establish logistic measurement model, set binary dummy variable, take the effec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PIE) a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 add area as the control variable, respectively from the supplier effect, the demander effect, the whole effect into the model, and finally form the model (1), model (2), model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all effective samples by stata14.  And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symbiosis embedding theory reveals the black box of supply and demand symbiosis embedding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innovation, answers the complex embedding mechanism that supply and demand symbiosis and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innovation are mutually promoting, and provides a structural theoretical hypothesis for related research topics.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accurate supply of government,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accurate selection of rural poor population, service quality, safety and itinerary planning, cultural and lifestyle differences al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The time cost caused by traffic, information loss, degree of fraud and price fraud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This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reality. Based on the symbiotic perspectives of "supply needs refinement"and "demand needs support", the author proposes: (1) Strengthening the ecological foundation, innovate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symbiotic environment of the ecosystem.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diversified subjects, and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diversified interest subjects. Carrying out the dynamic supervision process,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dynamic supervision mechanism. (2) optimizing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strengthen ecological cooperation, and to build a model of ecosystem symbiosis.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is implemented from project to community. Project "fine supply", tourism enterprise "fine supply", poor people"fine supply", poor community "fine supply". (3) Strategies such as highlighting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ing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ecological symbiosis elements are also raised to optimize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f transportation "supporting demand", infrastructure and supporting service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implement flexible working system, implement holiday "supporting demand"; innovate the symbiosis mechanism of diversified capital sources "precise supply supporting demand".  相似文献   

15.
杨刚  王健权 《科研管理》2022,43(11):55-64
对创新文化领域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令人激动。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位、创新过程、DNA演化及文化创新这四种理论视角,首先探究了创新文化的理论之“根”,它是创新理论与文化理论相融合而成的产物。然后,基于理论溯源进一步提出创新文化的演化框架,揭示创新文化的演化机理。最后在机理结构的基础上,对中国情境做进一步展望。研究结果对于厘清创新文化的发展脉络,推动中国式创新文化的更深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楠 《科研管理》2021,42(5):87-93
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企业日益注重虚拟品牌社区的建设,借此向顾客展示产品独特价值,以期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通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搜集社区评论信息作为经验资料,并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互动体验、社区归属感以及品牌定位等范畴,阐释了顾客参与价值共创与品牌形象塑造的关系。研究表明,产品价值共创包括价值认知以及用户需求等核心要素,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牌文化,而品牌形象的塑造则依赖于创新产品及建构以用户价值交互为基础的生态圈,顾客参与价值共创有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企业应围绕产品创新打造虚拟品牌社区,强化顾客互动体验,并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引导顾客积极参与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17.
郑刚  邓宛如  王颂  郑杰 《科研管理》2022,43(7):85-95
近年来,我国芯片产业成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最突出的领域之一。本文基于奏效理论,对龙芯在CPU技术中实现阶段性突破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了芯片企业如何构建创新网络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问题。研究发现:(1)企业在突破芯片“功能性-可靠性-性能性-兼容性”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面临着更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企业外部不确定环境及自身资源存量将影响其网络构建和技术突破的决策逻辑。初期主要基于奏效逻辑进行决策,后期遵循“因果-奏效”间断平衡逻辑进行综合性决策。(2)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演化依次采用 “撬动-带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据此,本文提出一个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及演化的机理模型,推进企业创新网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并为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8.
科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面临资源约束情境下其如何通过提升突破性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创新,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仍未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单案例分析方法,从资源编排视角出发,基于“认知-资源-能力”的理论逻辑,解析科创企业如何打破资源魔咒、突破路径依赖、实现创新能力进阶。研究发现,突破性创新萌芽阶段,市场领先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匮乏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拼凑策略,为以改变市场态势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提供信息支持。突破性创新推进阶段,产品本土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受限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探索策略,为以提高行业标准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供给产品资源。突破性创新实现阶段,技术自主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延伸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撬动策略,为以掌握关键技术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条件。本研究发现为科创企业基于资源视角制定管理策略、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