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四则     
台北出版业者诧异——《毛泽东语录》如此热销【台湾消息】台北出版业者杨一峰投身出版业只有三年时间,最近他在岛内出版界做了一件倍受关注的事——出版《毛泽东语录》。该书在台湾出版后热销,一版再版,迄今已出第四版。这样的业绩连他自己都诧异:“本以为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此热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杨一峰说,出版像《毛泽东语录》这样的书,就是要填补学术“拼图”上的空缺。他认为《毛泽东语录》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且不论它在政治上的影响,就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智慧对做好企业管理就很有帮助。他还举例说,“甚至毛主席还在书中告诉了…  相似文献   

2.
1955年11月,毛泽东同志讲了当时的党八股。他说:“今天的党八股和十年前的不同,从前是‘空洞无物’,现在是材料人多,例子太多,压得喘不过气来,思想性没有了,看下去都是材料。”当时,毛泽东同志正在领导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他觉得当时收录的176篇文章,“有不少篇是带有浓厚的党八股气的”。这个党八股的特点,就是材料很多,缺乏分析,材料和观点脱节,没有上升成理论性的东西。当时我不搞农村宣传,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3.
《视觉思维》是当今世界著名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的一部著作,与他那部蜚声文坛的《艺术与视知觉》相比,这部书更臻完善和成熟,理论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度。读过此书后长久的激动,使我无法稍减尽快将书译出以与读者共赏的心情。本书把哲学、艺术和最新思维科学融为一体,探讨了视觉器官在感知外物时的思维特征,揭示了“意象”在一般思维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它对“抽象”与“抽象艺术”的解释尤为详细和独特,不仅给人以智慧上的启迪,而且对我们理解现代艺术,会有很大的帮助。作者指出,他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更深刻的动机。他认为:“在那些致力于培养自己感性能力的人中——尤其是艺术家中——有不少人对理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实际上,无论是青春年华的学生时代,还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抑或日理万机、领袖群伦年代,他都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以书为伴: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到临终前夕仍在索书,一生读了难以数计的书。就毛泽东读书来说,在20世纪中国和全世界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中,实难有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要来一个读书比赛,看谁读的书多,掌握的知识多。”而毛泽东自己就最重视读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他都读。而且有的书他还要反复读,《红楼梦》这部书读了五遍,长达四千万字的《二十史》他在通读之后,有些地方又反复去读。渊博的知识,为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成功一代伟人奠定了基础。从毛泽东的读书,想到了我们的读书。现在,我们的一些新闻工作者忽视了这个问题,几乎不读书,这是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序跋■陈福季毛泽东手书:论诗词暨诗手稿毛泽东的一生是戎马倥偬、工作极其繁忙的一生,也是勤学不倦苦读为文的一生,真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他一生与书与书的序跋都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毛泽东的全集至今尚未编辑出版,他一生到底写了多少序跋,现在尚无法...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辈子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贴着。晚年一段时间,毛泽东读此书真是人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坐在大厅里的沙发上,神态悠闲地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同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谈笑风生,开始了对这部巨著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1967年1月,刘少奇在“文革”中被“打倒”之前,曾与毛泽东见过最后一面。毛泽东在谈话中要刘少奇“好好学习”,并推荐他读几本书,其中有两本外国书是西方哲学的著作,一是“海格尔的《机械唯物主义》”,一是“狄德罗的《机械人》”。刘少奇当时曾要身边的工作人员查找这两本书,但未找到。“文革”结束后,人们从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到北京各大图书馆到处搜寻,亦终无所得。  相似文献   

9.
三座大山     
毛泽东概括自己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他说的第一件事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全国政权。第二件事就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对此,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有不同见解,他将毛泽东的一生概括为:“第一件大事是,领导党和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第二件大事是,以带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努力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里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旧中国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重要著作发表、重要电文发出时,非常重视校对工作。他对校对工作的重视,体现了他一贯倡导的“认真”、“过细”的工作作风,对我们做好出版工作有深刻的启示,是非常值得我们继承的宝贵遗产。一毛泽东非常重视校对工作,根据我查阅的有限资料了解,有以下一些事实:1.1938年5月,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在延安的《解放》第十四期发表。5月12日他在写给时任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郭化若的信中说:“校对须注意,你自己至少校一次。”“注意标点符号,不使弄错一个。”(人民出版社出版:《毛泽东书信选集》126页)2.1940年2月,毛泽东的…  相似文献   

11.
王向峰教授最近出版的《美的艺术显形》一书,集中显示了他在文艺美学研究中获得的最新成果。全书分为三编,即“艺术的本质与表现”、“艺术的接受与创造”、“马克思《手稿》的美学”,并以多章集中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毛泽东的图书出版渐渐成为一个热点,从单本书到洋洋大观的“全书”、“全集”,摞起来可以搭成一座书城。当然,一部书的价值不是看其篇幅的大小。正因此,我们不能小觑鹭江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批注历史人物》这样一部不到25万字的书。该书在数万种有关毛泽东的著作中,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毛泽东的全新的、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一、毛泽东小时在毛岱钟父亲手下读过书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早年的经历时,多次提到韶山有一位“法政学堂的朋友”,对他早年的影响较深.这个“朋友”是谁呢? 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一书中,有几处提到这样一个人物——毛宪.1926年6月17日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典试委员会监试委员;1933年1月13日任监察院院部调查专员;其后任稽勋委员会干事.  相似文献   

14.
兵法与竞争术的又一部力作──简评《毛泽东兵法与企业竞争艺术》陈其俊由石玉亮同志主编的《毛泽东兵法与企业竞争艺术》一书问世后,受到了中央领导和军内外理论界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很快在海外产生了影响和重印,成为一本非常畅销的理论书籍。这本专著的成功是...  相似文献   

15.
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永盛、张伟主编,刘锡山、袁宗轩撰稿合成的《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一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刘锡山撰稿;第二部分由袁宗轩撰稿;第三部分是毛泽东的36幅书法手稿。近日读后受益匪浅。中华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别具一格,不仅是我国的艺术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独秀。《毛泽东书法艺术》一书,正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和探讨毛泽东的一个侧面——书法艺术天地,使人们能够通过研究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来纪念、宣传毛泽东光辉业绩。因此《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作该文,正值毛泽东诞辰百年纪念日期,一方面谈谈自己对《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一书的看法,另方面,也略表自己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6.
近一个时期以来,介绍和描写毛泽东的图书畅销不衰。新版的《毛泽东的早年和晚年》、《毛泽东的晚年生活》、《巨人之谜》…加上前几年出版的《毛泽东传》、《红墙内外》、《毛泽东轶事》等等,人们争相购买,一睹为快,形成一股“毛泽东图书热”。笔者不揣冒昧和浅陋,试图对“毛泽东图书热”现象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价,以期作为人们深入而又理性地了解毛泽东、研究毛泽东、学习毛泽东的引玉之砖。一、描写毛泽东图书的出版现状“毛泽东图书热”始于1989年。作者中当首推军队作家权延赤。1989年,他出版了《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一书,打破了介绍领袖人物的图书历来由官方编著的惯例。尤其是该书第一次较生动地描写了毛泽东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揭示了领袖的另一层面,激起了人们极大的阅读兴趣。如果说,“文革”把毛泽东由人变成了神的话,那么,《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一书则文如其名,开始把毛泽东由神还原成了人。由此开始,大量有关毛泽东的纪实作品和理论著述相继问世。据粗略统计,仅影响较大的作品就达几十种。从北京新华书店总店销售毛泽东书籍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见下表),①描写毛泽东的图书确实热了起来。  相似文献   

17.
以发展的观点来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把它确立为一门历史科学,这是汪澍白教授从事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主要方向。他与张慎恒同志合著的《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原》(以下简称《探原》)一书,就是进行这项工作卓有成效的第一步。毛泽东哲学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探原》一书所研究的是一九二一年  相似文献   

18.
余斌 《新闻世界》2008,(1):47-47
周作人身份特殊,是鲁迅的兄弟。但是,在抗日战争中,有附逆之嫌。解放后,他自知其“有用”只限于两个方面,一是译书,一是提供有关鲁迅的史料,但仍多次上书给党和国家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和周扬,康生等。上书的目的不一,起初瞄准政治待遇,其后只求生活待遇的改善,有时被挡回,有时被满足。但有一点是一样的:他从没得到过直接的回音,没有人给他回信,没有人召见,都是交代给具体的办事的人传达意见。  相似文献   

19.
前有报道的,后有告状的,这是当前读者讽刺失实新闻的一句口头禅。近些年来,新闻官司越来越多,而这些官司又大多是报道了不真实的新闻事实引起的。细究新闻失实原因,大多又是缺乏调研方法所致。 我认为,我们做记者工作的,都应以毛泽东同志为榜样。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一惯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革命时期他深入湖南十几个县几十个乡调查农民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常来到工厂车间、农村田头、军队营房,调查工农兵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情况。毛泽东的调查方法多为现场察看、个别访问和开小型座谈会,而不仅凭一两个负责人的口头汇报或书面材料,他认为这样得到的情况更切合实际。毛泽东又非常重视调查之后的研究工作。他认为调查是为研究服务,研究是调查的继续。他的研究方法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抽象出来的理论才对实践更有指导意义。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等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无不是毛泽东和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在周密的调查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金陵4月,满目青葱,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我们访问了前来这里讲学的新闻界老前辈、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顾问海棱同志。他虽已过古稀之年,看起来却身板硬朗,精神矍铄(jueshuo)。“您对毛泽东新闻思想有专门研究,请您和广大通讯员谈谈学习毛泽东新闻思想问题,行吗?”我们开门见山向他请教了这个问题。“说不上有什么专门研究,只不过多学了一点毛泽东的新闻理论和党的新闻工作传统,在新闻战线上比你们多吃了几年延安小米饭。”他谦逊地说着,爽朗地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