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新闻知识》2007,(12):F0004
宝鸡日报是中共宝鸡市委机关报,于1985年元旦正式复刊,现为周六刊。对开八版。报社坚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稳步提高报纸质量.在新闻宣传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宝鸡日报社两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昨日直击》栏目被中国记协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在全省和全国地市报好新闻评奖中屡获佳绩,特别是在全国地市报新闻摄影作品评比中。宝鸡日报连续多年以数量多和奖次高而名列前茅;报纸连续两次被评为陕西一级报纸,省上有关部门先后两次召开现场会.推介了宝鸡日报的办报和经营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2.
一条仅600多字的短消息,发表在四开四版的县市级党报江阴日报上,竟在1995年度先后获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江苏省县市报好新闻一等奖,全国县市报好新闻一等奖,还被推荐参加了中国新闻奖的角逐,拿了个三等奖。这是报社同仁和本人始料不及的。现在回想起来,这条“偶然”得奖的新闻蕴含着一定的必然。 精 选 华西村是闻名全国的富裕村庄,有“华夏第一村”的美誉。当年李鹏总理考察华西村时曾题词称华西村  相似文献   

3.
《扬子报》是扬子石化公司所办的企业报.周三刊,期发13000份。该报社曾先后被评为南京市新闻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企业报先进集体和全国“百优”企业报,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他们将自己的办报之道总结概括为“一、二、三、四”。“一”即“一个中心”,就是办好报纸,提高报纸质量。“二”即“两个基本点”,就是一方面增强报纸的思想性、指导性、权威性;另一方面增强报纸的贴近性、服务性、可读性。“三”即“三个有利于”:一要有利于企业的稳定,二要有利于增强报社人员的政治责任感,三是有利于出精品。“四”即处理好“四个关…  相似文献   

4.
《农民陈行忠创办华夏现代农业研究所》获2010年度中国县市区域报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桐照渔民清退2.6万只养殖网箱修复海洋生态》获2011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在县市报从事记者工作以来,我有6件作品被评为中国县市区域报好新闻一等奖,有3件作品被评为浙江新闻奖三等奖。回望采访之路,我深深感受到,新闻“活鱼”无处不在,要想抓住“活鱼”,就要沉下去、钻下去、挖下去,  相似文献   

5.
报社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如何适应形势,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这是每家报社都在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一个课题。江阴报1989年元旦正式复刊,短短的4年多时间,已从周二刊过渡到周四刊,发行量从1.5万份上升到3万多份,报纸事业可算是“超常规”发展。在报社起步晚、人员新、人手紧、基础弱的情况下,江阴报能这么快的发展,而且越来越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报社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如何适应形势,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这是每家报社都在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一个课题。江阴报1989年元旦正式复刊,短短的4年多时间,已从周二刊过渡到周四刊,发行量从1.5万份上升到3万多份,报纸事业可算是“超常规”发展。在报社起步晚、人员新、人手紧、基础弱的情况下,江阴报能这么快的发展,而且越来越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大胆在报社内部进行了一番“壮身强骨”的改革,较快地造就了一支政治上强、作风上硬、业务上精的采编队伍,使报纸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改革用人制度实行双向选择办好报纸关键靠人才,报社选什么人、用什么人,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多年来,国家事业  相似文献   

7.
1992年12月下旬,陕西工人报编辑部收到了一篇《大娘啊,您在哪里》的通讯,事迹感人,文笔生动(此稿首先在《铜川矿工报》发表,被评为1993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我看后深受启发,就配发了《反差与震撼》这篇评论员文章。见报后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有的还寄钱寄物慰问铜川矿区特困职工。这篇稿子先后被评为陕西新闻奖二等奖和全国工人报刊好新闻一等奖,最近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新闻奖”。有关方面的同志,要我谈谈写这篇文章的体会,实在也理不出个道道来,于是就借题发挥,说几句题外的话吧! 大家都知道,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多数报社的负责人都把撰写言论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 但是,近些年来言论也是我们报纸的一个薄弱环节,往往被办报  相似文献   

8.
地市报新闻工作者能不能采写和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呢?我们晋中日报复刊10年来的实践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晋中日报于1984年7月1日复刊以来,自觉坚持“二为”方针,在舆论导向、舆论监督、传播信息、介绍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报纸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由伊始周二刊、周三刊、周四刊、周六刊,改为现在的周七刊三十二个四开四版(周末8个版)。复刊10年来,发表了大量有新闻价值的稿件,据统计,有250多件新闻作品获奖,还有1件被评为第10届全国好新闻三等奖。去年,本报向省推荐申报5件作品,就有4件入选,分获山西新闻一、二等奖。本报政教部主任杨亮晶采写的《城市新潮》、《榆次一中闯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新路子》、《晋华中学解聘40余名教师》等3件作品,分别获得1991、1992、1993年度山西新闻奖一等奖,夺得了  相似文献   

9.
襄阳报社在1989年底以前,经营创收和事业发展很不景气:每年的广告收入仅二三万元,周二刊的襄阳报全社15人挤在一座只有二三四层“空中楼阁”的小楼里办公住宿,全社固定资产不足40万元。自1990年开始,报社的经营创收和事业建设高速发展,在每年财政补贴不变的情况下,至今,报纸发展到周五刊,报社办起了印刷厂,成立了实业总公司,拥有占地20亩、建筑总面积达5900平方米的房地产(不含印刷厂),增加了各种运输车辆和通讯工具,全社固定资产总值达350万元。 如此发展,因素有多方面,潜伏的问题也不少,单从主观上总结经验,可以提出来研究的一个问题便是——报社经营  相似文献   

10.
刚满10岁的《杂文报》,每天平均来稿在200份以上,90%以上属于自费订阅,发行除港、澳、台外,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1992年被评为“河北省报纸十佳”之一,“全国文化艺术报纸十佳”之一;1993年在“我们最喜爱的中国优秀文化艺术报”评报活动中,获一等奖;1994年被评为“全国百家优秀报刊”之一。 《杂文报》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主要在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访问了江苏省宜兴县报社,从所见所闻中感到,这张县报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可称是全国70多份县报中的佼佼者。《宜兴报》是一张八开小报,每期四版,每周三期,发行四万份,在全国名列前茅。全县平均每25人一份,每平方公里24份。而且,百分之七十是自费订报。甚至出现了订《宜兴报》要搭订其他报纸的情况——把它当成了一种“紧俏物资”。我向一位原不相识的张泽乡读者方伯寅问及对《宜兴报》的评价,他脱口而出:“我们欢迎,四个  相似文献   

12.
报林     
温州侨乡报被评为’95浙江省优秀报纸后,按照省新闻出版局要求:“已经被评为优秀报纸的报社,要看到自己还有不足的一面,需要继续努力、再接再厉。”在去年6月份发起改刊100期读者随机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表1364份,其结果是: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前些年新闻界有些同志还为“县报能办多久”这个问题所困扰的话,那么现在,人们心头的这片阴云已经消散了。不久前在辽宁海城举行的全国部分县报研讨会上,一些县报总编辑道出了这样的信念:“改革、开放离不开县报”,“县报,是有生命力的”! 七八年前,当县报纷纷复刊、创刊,开始复苏之时,人们对新闻领域里这片小小的园地命运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开,而“大跃进”时代办县报“一哄而起,一哄而落”的教训,“文革”中县报几乎被一扫而光,还记忆犹新。如今,情况则不同了。县报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据会议提供的材料,目前全国县报发展到95家,报纸总发行量达到200多万份,而且展现了稳步发展的前景。事实告诉人们,县报在全国多层次报业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一 )  1986年 2月,沐浴着全国改革开放春风,《驻马店报》 (《驻马店日报》的前身 )在文明悠久的天中大地上诞生了。创刊时的《驻马店报》是一张四开小报, 10余名工作人员,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场地,每周出版一期报纸。一年试刊期后,改为《驻马店日报》,设立了四科二室,报纸发行量由 1万份上升到 2.5万份,编采逐步走上正规。目前,《驻马店日报》已由 1997年的四开小报变成了“两报三刊”即 (《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经济周刊》、《法制周刊》和《教育周刊》 ),报纸累计发行量 10余万份。报社兴建了新的办公大楼,盖起了…  相似文献   

15.
去年被评为“全国企业报优秀新闻工作者”(简称“百优”)和“国内多省市专业报刊优秀记者”并获好新闻一等奖的四川内江市交通经济信息报副总编、共产党员肖志轩,从1969年以来在交通新闻战线上拼命耕耘,硕果累累,同行夸他是交通新闻宣传的“拼命三郎”。  相似文献   

16.
1981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独出心裁,率先在全国首家创办“星期天”刊。 1984年10月:被誉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报纸、发行量曾达900万份的《参考消息》,再次拿出绝招:增加周末版。此前此后,《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也相继增加了“星期天”和“周末”刊。于是:一种新的报样悄然产生了,我暂且称之为“附报”。夹缝里诞生的“特区”何谓“附报”?它相对于正报而言,意即附属于正报的报纸。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的材料表明:全国  相似文献   

17.
一张以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县报,经常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是责无旁贷的。我们《铜山报》一复刊就设置了《科学天地》专版,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并逐步扩大科技门类的报道,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给他们及时送上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深受广大农村读者的欢迎。报纸发行量由复刊初期的8000多份,逐步增加到年发行量4万多份。回顾我们科技宣传的实践,坚持以下“四性”是行之有效的,并收到  相似文献   

18.
李志民 《传媒》2006,(8):28-28
长期以来,《河南科技报》坚持扎根基层、立足报纸、服务"三农"的办报思路,在服务新农村的同时,报社的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普报纸"荣誉称号;连续三届被河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省一级报;连续两届被授予全省"十佳报纸"荣誉称号;报纸发行量达到了36万份,在全国科技报系统中居于第一位.  相似文献   

19.
1981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独出心裁,率先在全国首家创办“星期天”刊。 1984年10月,被誉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报纸,发行量曾达900万份的《参考消息》,再次拿出绝招——增加周末版。此前此后,《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也相继增加了“星期天”和“周末”刊。于是,一种新的报样悄然产生了,我暂且称之为“附报”。  相似文献   

20.
《鸡西矿工日报》两年实现了三大跨越:一是在1995年9月份全省68家企业报评选中,跨入了“十佳”企业报行列;二是在同年12月份全国2000多家企业报评选中,荣获首届全国“十佳”企业报称号;三是在今年6月份全国企业报进京晨评中,被评为一等奖。近两年中,本报之所以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通过开展质量规范年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报纸整体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