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五册《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这句话中的“大抵”一词,课文注释为“大概”。笔者以为此注欠妥,理由有二: 一、查阅《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大抵”均解释成“大概;大都”的意思。这就是说,“大抵”一词有两个义项:一种是表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大抵”是个副词,多见于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语体文,尤其是鲁迅作品,书面色彩较强。《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大抵”的释文为“大概”、“大都”。例句是:“情况大抵如此”(表示“大概”) “他们几个人是同一年毕业的,后来的经历也大抵相同”(表示“大都”)。人教版2003年春  相似文献   

3.
喝酒者的分类“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一段话,除了别的作用之外,就是将喝酒的人分成了类别。首先是两个大类:短衣帮和穿长衫的。短衣帮中,又分成了三个小类:“买一碗酒”,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本附增选《雨过山村》原诗四句是:“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课本中对“妇姑”一词的注释是:“[妇姑]婆媳.妇,这里指儿媳.姑,婆婆.”我觉得“妇姑”作“婆媳”解释远不如作“姑嫂”解释合理.  相似文献   

5.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6.
《两小儿辩日》一文,最后一句话是“孰为汝多知乎”。对其中的“为”字,课本注解的是“为,以为、认为”。(见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一册注②)笔者认为,这样解释缺少根据,实属臆断,在此,“为”应看作“谓”的通假字,也就是现代汉语“说”的意思才较合适。理由如下: 第一,“为”释作“认为”使同一条注解中的翻译和解词互相矛盾: 注解中先把“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成“谁说你多智慧呢”,显而易见,这是把“为”翻译成“说”了。但随后又解释说:“为,以为、认为。”那么,这个“为”到底是应解释成“说”  相似文献   

7.
说“行”     
《木兰辞》:“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许多语文教师把“行” 字读成“xing”,解释为“行路”.因此全句即释为:“同在一起走路十二年,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其实,这样解释是不妥的.“行”是个多音多义词.一读“xing”,常作动词,相当了现代汉语的“走”.如:唐李商隐《瑶池》诗“入骏日行三万里.” 另一读“háng”,多作名词,有“行列”的意思.如汉乐府《鸡鸣》:“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破阵子》中“八百里分麾下炙”,有人把“八百里”解释为“概指军营迤逦”,在分析该句时认为“八百里”承“连营”而来,“八百里连营”该有多大场面,多少气派。这样的解释和分析顺理成章,当然是可以的。据我所知,在各类学校以及各种辛词选本的注释也有不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有“问今是何世”一句。其中的“何世”,《教师教学用书》解释为“什么朝代”,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有悖于历史事实和文章的上下句之意。要探究“何世”的真正含义,先从历史来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希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李愬雪夜入蔡州》一文中“牙城”一词未作注释,众说纷纭。有的解为“月牙形的城”,有的解成“城垛象犬牙,故名牙城”,或“里城的内城”.这些解释都欠妥,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一词,在《教师参考用书》上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作了这样的解释:“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呜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很显然,编者把词中的“说”字当作“谈论”来解释了,而课本并未对此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呢?修订后的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125页)是这样解释的:时习,即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也就是说,编者把“习”解释为“复习”。这种解释较早源于宋代学者朱熹。他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就是不停地学习,也就是复习。长期以来,编者如是编,教师如是教,学生如是学,大家似乎都认同了这一解释。事实上,这个解释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这一名言的误解。首先,我们来看《礼记·月令》里对“学习”一词的解释:学,效;习,鸟…  相似文献   

14.
《屈原列传》第二段里有这样一句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句中的“夺”和“不与”,课本及许多资料都解释为“夺取”、“不给”,意思是说,上官大夫见到了宪令草稿,要抢过来据为己功,屈平不给他。其实,这种解释纯属误解。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听潮》:“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刺着岩石的壁垒。”课文对“拨刺”没作注释,《语文教学通讯》刊载的《〈听潮〉备课指要》,把“拨刺”解作“象声词。文中指浪潮冲击岩石的声音。”《辞海》与《辞源》均把“拨刺”当作“象声词”。《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华大字典》也是这样解释的。看来,“拨刺”作象声词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把课文中的“拨刺”单纯解释为“浪潮冲击岩石的声音”。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只把“拨刺”当成一种“声音”,学生会问:“声音”怎么能与“岩石的壁  相似文献   

16.
关于“机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关于“机关”一词,初中语文课本注:“这里是秘密的意思。”凡我所见的参考资料,都是作这样解释。我认为,这个注释是值得商榷的。“机关”不应该作“秘密”解释,而应该作“陷害人的圈套”解释。“机关”,本来是弩箭上的装置,用以捕捉鸟兽,能使鸟兽不自觉地中了圈套。“机关”  相似文献   

17.
“落英”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都有两种释义:一为“落花”,一为“初开的花”。《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一句的“落英”,人们习惯性地将其解释为“落花”,初中语文教材也从此说。笔者认为此处将“落英”解释为“落花”有不妥之处,它的正确解释当为“初开的花”。不难看出,“武陵人”发现桃花源应该是在农历二三月份的春汛时节。此时渔人忙着出船捕鱼,农民正在春耕、春种(“往来种作”)。农历二三月份,“桃花始开”,所以旧时春汛也称“桃花汛”、“桃汛”、“桃花水”。春天里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陶渊明在虚构场景时不写其他花…  相似文献   

18.
“沧海一粟”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一般解释为: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形容渺小。我总感觉这样解释不准确。分析一下它的结构,很明显是个偏正词组,“大海”是“粟”的定语,与“粟”是领属关系,也就是说“粟”是“大海”里所有的。根据习惯的解释,就是“小米”是“大海”所有的。但大海哪来的小米呢 ?实在令人费解。这里的“粟”究竟指何物 ?我在《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几种工具书里,查到了“粟”字的义项中,都有一个可指作“沙”的义项,例如:   又沙谓之粟。《山海经》:柜山有英水,中多丹粟。 [注 ]细丹沙如粟也。 …  相似文献   

19.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口技》一文里,编者将“会宾客大宴”的“会”解释为“集合”,笔者觉得不妥,不敢苟同。 首先从句子结构上看,将“会”解释为“集合”,整个句意为“集合宾客而大摆宴席”,这似乎讲得通。但“宾客大宴”是因强调“宾客”而将其置于“大宴”前的。这种前置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少见,如“会”作“集合”解释,就讲不通了。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三册《愚公移山》中“杂然相许”的注释是“纷纷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地。许,赞同。”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尽妥当。“纷纷”不是“杂然”的本义,也非它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