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任鸿 《学会》2013,(12):5-11
作为一种新型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非公募基金会的脆弱性渐渐暴露,如组织管理松散、效率低下、透明度不高等等。随着慈善丑闻的揭露,非公募基金会问责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文章把研究视角凝聚在非公募基金会问责上,采用“应激-反应”性研究对发展过程中非公募基金会的问责进行探讨,试图完善我国非公募基金会的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2.
祝慧  莫光辉 《学会》2012,(10):35-42
近年来,宗教慈善组织在国家慈善公益事业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价值功能显著增强,对宗教慈善公益组织发展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本文首先梳理了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价值承载表现,并对比分析了民族地区广西佛教济善会和沿海发达地区厦门同心慈善会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发展困境等情况,试图归纳出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发展差距和困境,提出需要从宗教慈善组织发展的外部支持环境、管理体制的内部治理优化、慈善行为的有效动员、社会服务领域拓展、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完善社会监管体系等方面探索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专业化、规范化、特色化、国际化、长期化发展路径,使宗教慈善组织在民族地区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谐社会建设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军 《学会》2010,(6):3-10
非营利组织对社会资源的广泛汲取,必然产生对资源效用的社会期待。该文梳理了当前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的资源依赖现实,比较分析了非均衡互动关系下的政府问责和角色期待中的社会问责,特别是从资源依赖视角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公共问责与自主性维持。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慈善     
在现代社会里,慈善越来越获得了大规模展开的机会,来自社会的资助达到了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的手中。其间出现了慈善捐助、基金会或其它非营利组织的建立、公益项目与组织管理的运行等整个一套现代公益的运作程序。这一方面体现出了社会的爱心,另一方面则实质性地解决了帮助人的问题,在全社会的层面发挥着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慈善事业是社会捐赠慈善活动通过制度化和专业化的慈善组织的运作来促进并实现社会的公平分配,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内容。文章通过对我国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包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和培育慈善氛围、建立健全慈善法规、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度和发挥税收对社会捐赠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6.
慈善组织是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之一,其介入社会救助能够有效弥补政府救助的不足。然而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政社不分、公信力缺失和社会慈善文化淡薄等原因,我国慈善组织在介入社会救助过程中面临着“领军式”组织少、救助效率低、专业人员少、筹资能力不足、彼此缺乏协调互助等现实困境。为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不仅要优化慈善组织介入社会救助的外部环境,更要加强慈善组织的内部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郭小刚 《学会》2013,(12):23-29
辽宁全省各类公益慈善组织目前已达100多家,公益志愿者逾百万人,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公益慈善组织已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但不容忽视,公益慈善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以辽宁四城市慈善总会为例,实证分析公益慈善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路径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陆亮 《学会》2014,(8):5-10
慈善组织是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推进慈善组织建设,有助于传播慈善和公正理念、有助于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监督,完善乡村自治。农村慈善组织在发展过程显现出准入难、监管松、制度安排漏洞、发展区域不均衡等问题。农村慈善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可以选择政府主导的路径、社会进入的路径和内生培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陈秀峰  付锐平 《学会》2011,(12):19-24
慈善组织开展的扶贫济困、安老助孤、帮残助医、支教助学等慈善事业,主要取决于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所提供的社会资源的供给量,因此,资金来源与劝募机制成为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中国慈善组织募捐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瓶颈,主要表现在公众的现代慈善意识淡薄、法律制度环境的不完善以及慈善组织自身建设和监督的缺失这三个方面。因此,需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完善中国慈善组织的募捐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学会》2016,(4):11
正近日,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在针对慈善法实施答记者问时表示,民政部要重点做好慈善活动支出和管理成本标准等工作,还将有选择地开展慈善信托试点工作,明年将制定出台有关慈善信托的备案管理办法。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慈善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慈善组织的概念、范围、权利义务。比如,在慈善活动支出和管理成本标准上,  相似文献   

11.
孙录宝 《学会》2013,(5):25-29
近年来公益慈善组织实现了快速发展,但自身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它的社会公信力。为此,需要对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机制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促进其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薛惠元  曾小亮 《学会》2011,(3):7-12
香港乐施会是一个独立的扶贫、发展和救援机构,其在营运方面具有世界水准。目前,我国内地慈善组织在筹款、资金运用、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香港乐施会营运经验对内地慈善组织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毕素华 《学会》2014,(5):5-13
慈善组织的运行情况,直接关系到民众对其的体认,因而具有特别意义。在关于慈善组织透明化运营机制的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相较于西方长达数百年的慈善运营的历史以及丰硕的研究成果,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慈善事业的实践时间较短、根基较浅,对其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和关注亦有所缺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此研究的分析比较发现,国外学者对实证研究的取向日渐浓烈,这无疑为我国今后慈善组织透明化运行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玉苗 《学会》2013,(7):5-12
政府与慈善组织关系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文章梳理了"国家-社会"框架中市民社会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法团主义、"国家在社会中"以及中国本土化视角关于政府与慈善组织关系的研究,为今后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军 《学会》2009,(11):26-30,47
聚焦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现实,除去规模方面的扩展表征,公信力匮乏是对组织整体演进的当下判断。重构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正是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和能力拓展的实际要求。笔者从概念界定、逻辑起点、话语转换、特殊性四个方面着眼,借助这种理论层级的剖解,试图构建非营利组织问责的解释性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