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佩列文的小说《夏伯阳与虚空》中通过对人物外在表现的描写、内在精神的挖掘以及小说本身的建构共同塑造出一个虚空的文学世界。小说主人公彼得不断穿梭于精神病院世界和战乱世界,但这两个世界都荒诞、奇异,两者都是虚空的世界。主人公彼得正是在这两个世界的经历中逐渐领悟到了世界的虚空、自我的虚空,最后投身于虚空之中。这反映出作者对俄罗斯社会的失望和否定。  相似文献   

2.
异化是佩列文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佩列文在他的作品中通过人的变形,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异化和其他各种异化现象来说明解体后的俄罗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向我们展示了新时期人与人之间疏远、陌生的社会关系,人的异化、虚无的精神状态以及苏联社会现实世界的破碎性和虚幻性。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佩列文的小说《昆虫的生活》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后现代作家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创作手法。一方面,二者都是采用异化的创作手法,将人变成昆虫,对生活进行变形,表现了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等。另一方面,佩列文又不同于卡夫卡,二者在创作主题和创作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对此进行阐述,并分析研究造成差异的原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佩列文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诗和吴英词的联系,在其艺术结构上表现突出。他们不仅注重章法的细密和提转,而且分别通过“梦幻之窗”和“混沌的心灵场”来摄取意象,以深厚的情思贯穿于密集并置的意象组合之中,使其结构成为具有梦幻特征的心灵化意象结构。这种结构遵循的是诗人的情感逻辑,创作思维极具跳跃性和主观化倾向。这使得表现在作品中的时空、物我、主客、虚实等现实关系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如时空转换上的突转突接、埋没意绪,物与我、情与景的交融,主客关系的朦胧难辨,以及虚写和实写的互化和融通等,都显示出这种意象结构在艺术表现上所带来的一定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诸子中,老庄对时空问题的言说较为丰赡透彻。老子将“道”推到宇宙本源的高度,将“万物”与“时空”都涵摄于其中,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因此,老子的宇宙创生论、道论、德论中都自然涵盖了他的时空观念。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恒久无限且往复变动的时间本身,是“宇宙时间”;而“德”则是自然天“道”下落到世间人事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和过程,是“历史时间”。老子以车辐、埏埴、户牖、盅、橐籥等日常器物为空间喻象,阐明了宇宙天地的虚空本质。道既是虚空的,也是广大无限的,这是老子空间观念的重要义项。庄子在老子的宇宙时空、历史时空之外,开启了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生命时空”,主要体现在其生死观、时命观、心理时空等方面。庄子以大鹏视角为我们敞开了一个阔大、高渺、无限的宇宙时空,是对老子时空观的深化。老庄的时空观对我国后世的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审美体验及思想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谢尔盖·多纳托维奇·多甫拉托夫的中篇小说《手艺活》是一部基于作者生平经历而创作的伪纪实主义作品。小说中设置了两个平行并置的时空,即以列宁格勒为中心的"苏联时空"和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时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苏联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背景下的城市生活图景。苏联时空是多甫拉托夫对"自由在何处"的追问,而美国时空则是对追问的回答,作家通过"问—答"对话模式的构建来表现人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下对自由不断求索的生命体验,揭示自由的本质和人之忧郁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大河湾》是V.S.奈保尔以刚果的真实历史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萨林姆、因达尔等异乡人在文化罅隙中漂泊流亡的故事。本文借助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从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维度解读《大河湾》的空间叙事策略。地志空间聚焦地理位置的并置,体现非洲与欧洲的文化差异;时空体空间以人物的状态和行动轨迹为重点,揭示流散者的精神困境;文本空间依托语言选择、线性时序以及视角转化等叙事技巧,深化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8.
并置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学生当中“汉化”英语现象还是相当严重。其中最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词汇的搭配情况掌握不够。本文以并置理论为依托,从语法并置、词汇并置以及语义并置三个不同的角度剖析并置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在并置理论指导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已经进入 2 1世纪的时候 ,为了适应和满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教学的需要 ,必须对“传统形态”的“马列文论”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 ,建设“当代形态”的“马列文论”。“传统形态”的“马列文论”教材 ,主要的弊病在于存在着“对外”和“对内”的两个“封闭性”。因此 ,建设“当代形态”的“马列文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打破这种“封闭性”。目前 ,此项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环境”的阐述 ,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放在西方现代思潮之中进行研究 ;二是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丰富性及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环节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外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家”理论成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艾丽斯·默多克以小说的形式阐述哲学理念,使其作品闪烁着哲学的光芒,也承载着对现实的解答,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运用法国女哲学家西蒙娜·薇依的“无我”思想,从幻想与折磨、关注与无我以及虚空与向善三个方面,探讨了默多克的第一部作品《网下》中主人公构建自我、不断向善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交往工具影响交往方式,当电脑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工具时,网络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是跨越时空的开放性"场所",而且时空抽离还导致了时空的虚空化,虚空化不仅是具体事物的"缺场",而且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也从时空中抽离出来。它使交流双方变成一种符号,久而久之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习惯,反而对周围实体的人视而不见,使人的生活发生异化。  相似文献   

12.
有关安娜的死因,学术界已几经讨论,结论则因角度不同而不同。而且因为结论不同,也更说明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伟大。当然,这是客观性的伟大.或许托尔斯泰本人并没有想过如何来解释安娜的死。这源于他对生命问题的迷茫不解:“他不知道生命从哪里来,它的目的是什么,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作品中这些语句自然是作者写出来供读者与自己共同思考的。不论其中的“他”专指列文,还是已经超越了列文这个个体,而上升到形而上。笔者倾向于后者,即“他”代表了广大人类。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安娜的死因便似乎并非以往人们所揣测的那般。它需要重新被定位被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客观存在观照的角度、方式、介质等的不同,导致观察结果的不同.观照的客观存在,可分为实有性和虚空性两大类.时空是虚空性存在.独立的物质实有性存在,其动静是辩证均衡的.  相似文献   

14.
赵无极与康丁斯基的作品都采取了抽象表现形式,并且强调感情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因而存在很大的共性。但通过对他们作品的分析,却可以发现由于对时空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使得二者作品的空间表现存在差异,具体为“诗化空间”和“音乐化空间”的区别,进而也使得他们对绘画语言的关注角度和表现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虚空”,简言之就是“不实”,虚幻空灵、若有若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什么、怎么样,全在人心,在人想象的空间中。中国人是最早也最善于发现和懂得这种“虚空”之美的。“虚空”的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她曾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艺术大师。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没有理由忽略乃至回避她。笔者以为,当前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传统“虚空”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人类对时空的认识,大体上有四种基本对立的观点。一是有限时空与无限寸空的对立,二是绝对时空与相对时空的对立,三是虚空与非虚空的对立,四是神创时空与非神创时空的对立。第四种对立的时空观涉及到时空形成的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从脆弱虚空的精神边缘性、肉欲渴望与“西方崇慕”以及中产阶级的金色向往三个视角,对以卫慧和棉棉为代表的“都市新人类”进行了思想和化解构。进而指出艺救赎与乌托邦功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在现行《著作权法》中,复制行为与复制权紧密相连,复制权控制下的复制行为是一种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直接、间接、永久或暂时地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重复制作行为。物理特征和时空特征是复制行为必须具备的两个显著特征。只有明晰复制行为的物理特征和时空特征,才能将复制行为类型化为“从有到有”和“从无到有”两大类。同理,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将复制行为与出版行为、复制行为与引用行为更好地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9.
"东西"的文化内涵及其英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西”一词系由两个单个的方位名词“东”与“西”组合而成,其化内涵十分丰富。历史源远流长。在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在日常用语中更是不可或缺。其内涵由最初的指方位,发展到指物品、人、动物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词序为“东西”而非“西东”亦有缘由。其英译亦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不确定性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为众多后现代作家推崇。然而,在阐述不确定性的过程中,往往某种确定的东西又昭然若揭。本文以佩列文的《"百事"一代》为例,通过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试论其隐含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