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题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十七岁时寓居长安之作。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采取了"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  相似文献   

3.
“九”在我国古代的术数中属阳数,九月九日是双阳重逢,故名“重阳”,它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是诗人的节日,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至今仍流传不衰。在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为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在诗中不是说自己重阳登高,而  相似文献   

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那天思念亲人的情景。这首诗提到了重阳节的两个主要习俗:登高和插茱萸。你知道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5.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4,(10):45-4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快快:妈妈,这首诗是王维写给他兄弟的,也就是他的哥哥、弟弟。  相似文献   

6.
199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条古代文化常识题:下面这首古诗描写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这个传统节令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A、中秋 B、七夕 C、清明 D、重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在长安谋取功名时的作品,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是蒲州人(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华山之东,故题曰“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月日都是“九”,两个“九”逢  相似文献   

7.
教学王维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上册)这首诗,要着重引导学生设想诗人独处异乡的情景,初步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导入部分采用从看图入手创设情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文章还原了王维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境,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课文。[教材解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文章还原了王维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境,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课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学习生字“幼、佳、倍”,借助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2.通过文,体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有意识地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相似文献   

9.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选人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此诗很有名,因此诗的释义颇多,所以疑义也就难免。为加强探讨、交流,就做了点释义与释疑工作,写下了这篇小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此节重要的习俗是登高(登山)赏菊、饮菊花酒、赋诗。诗人们妙笔生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叙写自己的心情,语气凄切,感情深沉。后两句想象兄弟一起登高的  相似文献   

11.
南宋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秋天里客居在外的诗人写下的,前者在凄冷的秋夜,后者在团圆的佳节。两首诗都用到了相同的两个字“客”和“知”。  相似文献   

12.
重阳诗话     
《易经》:“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古人认为每年九月初九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每至重阳,天高气爽,古人常好出游登高,赏菊饮酒,佩插茱萸,吃重阳糕,“以畅秋志”(《齐人月令》)。在一睹如画江山、饱览金秋景色之际,诗人骚客常以重阳为题,写下无数名篇佳作。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抒情小诗是他17…  相似文献   

1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传世之作,诗句抒发了作者逢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是教学这首诗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可根据诗句内容,引导学生大胆想像,创造形象画面,进而设身处地,进入情境,感受画面,感悟情感。一、揭示课题,初知情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题目交代了时间和诗句中心。“忆”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九月九日”不仅交代了时间,而且交代了作者情感产生的基本原因,只要稍加剖析,就能引导学生从中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取了文包诗的形式,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写作此诗时,王维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又年少孤身漂泊于他乡,倍感孤单,非常思念亲人,情之所至,便直抒胸臆,写出了这传诵千古的名诗。读完这首诗,真的被王维炽热的思乡之情所感动。读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来体会作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当时作者身在京城 ,适逢重阳佳节 ,分外思念亲人。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的。我是这样来教学的 :一、析背景 抓题眼首先从诗题入手 ,由题发问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由“山东兄弟”进而介绍背景。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 ,他的家乡是在华山以东的蒲州一带。古时华山以东称为“山东” ,区别于今日的山东。介绍背景 ,使学生的情感定向 ,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抓住课题中“忆”字提问 :“忆”字是什么意思 ?“忆”谁 ?为什么会“忆” ?怎样“忆” ?“忆”字是诗题中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并不是解字词、明诗意,而是进入古诗所营造的意境、感受意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作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明诗意似乎不成问题,但要深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相似文献   

17.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唐代诗人。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全唐文》和《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如《红豆》用诗笔写爱情,又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亲情和友情;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  相似文献   

18.
深曲与诗美     
深曲,是诗歌的一条重要审美法则。寻常物景,一经审美诗行的淘洗,便觉蕴蓄深婉,意味无尽。这种深曲的诗美,来自诗语言的陌生化。请看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相似文献   

19.
1.唐代诗人王维,曾在重阳节那天写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寄托自己对亲人的思念。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如果远在他乡,要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可通过电话、手机与亲人联系。假如王维生活在现代社会,他要通过电话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兄弟的思念之  相似文献   

20.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少一人”少的是谁?有人依据题目认为是“山东兄弟”, 有人依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认为是作者自己。笔者认为,要彻底弄清“少一人到底少的是谁”这一问题,就要从全诗着眼,一句一字地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