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误译在翻译实践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意误译是译者有意为之的一种翻译策略,是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文化角度考虑,意识形态操纵了翻译策略,译者为特定的政治立场服务而有意政治误译。文化过滤为有意误译提供了文化理据,成为原语文化被译语文化接受的有效途径。有意文化误译的手段有文化形象替换、文化信息的丢失、省译和删节。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是一种有关言语交际的理论,从其二次交际原理出发来探讨翻译过程中文化误译的原因,揭示了有意误译存在的必要性。译者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品的优劣,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一种体现。为使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为译文读者所识别,应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误译虽不可避免,但应适度。  相似文献   

3.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于是涌现出大量英文汉译、汉文英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通过大量翻译实例的对比,提出读者在读译文时要了解原文和译文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译者在译文时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4.
宋燕  魏天睿 《英语广场》2023,(17):25-28
在文学翻译领域中,由于误译的存在,准确性与流畅性均不尽人意的译作比比皆是。翻译理论家谢天振将误译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类,本文以《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李育超译本为例,对两类误译现象进行举例分析,探究误译的影响以及如何规避误译,希望译者能从中总结经验,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5.
王薇 《时代教育》2014,(11):172
本文主要谈论林纾前辈在翻译中的误译问题及其因素,并将误译归为两大类: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无意误译"受到翻译者自身的局限,是一种错译。"有意误译"是翻译者翻译时的一种策略、方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有意误译"的忠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文学翻译和日常口语翻译中常见的译例,探讨了译者的有意误译这一方法的具体原因及其价值。通过对误译的分类并具体分析的语言、文化及时代背景,认为应把“有意误译”视作可供译者选择的翻译方法之一,它是译者经过谨慎考虑之后作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刘少仙 《文教资料》2007,(4):133-135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中对译者的有意误译,即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一直持彻底的否定态度,认为译者乃隐形之人也,翻译应亦步亦趋地再现原文的精神。但是,在真正的翻译实践中,译者这一主体,却一直在进行着有意识的叛逆性活动。本文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对译者的有意误译进行分析,指出有意误译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在文化传播当中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随之涌现出大量英汉互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出现,因此有必要从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这些原因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翻译被看作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用其分析翻译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可以发现,充分照顾到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有意误译,使得译文读者只需付出很少的推理努力便能找到原文与其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译者也应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避免无意文化误译的产生,并充分运用有意文化误译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0.
秦斯 《海外英语》2014,(9):139-140
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为著名文体大师纳博科夫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2010年该书首次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译者为谷启楠。在各类翻译中,误译现象普遍存在,在文学翻译中尤为如此。该文首先介绍了文学翻译中的误译及分类,在严复"信达雅"翻译理念关照下对有意和无意误译作出简要阐释,然后将通过比较阅读原著《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和谷启楠译本(以下简称为谷译),浅谈谷译中的无意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归化与有意误译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归化与有意误译都是以译者的主观故意为特征,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归化策略所生成的翻译大都为有意误译,但有意误译并非都是归化所致。  相似文献   

12.
邵杰 《考试周刊》2012,(25):21-22
本文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结合具体实例,从原文明示度的调整,最佳关联的寻找和关联翻译策略的选择这三个方面,分析有意误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有意误译正是译者在最佳关联的指引下,为获得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而主动积极选择的结果,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文化预设是指被交际双方省略了的,已知的,互明的,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信息界。然而在跨文化交际时,对源语文化预设的无知可能会导致误译。有意误译则是译者从源语与目的语文化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创造性的叛逆,有意误译因而有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针对目前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基于权力话语理论,提出文化的有意误译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并且译者主体的能动性必然受制于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4,(A5):30-32
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对苏州市区几个主要景点公示语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苏州市的公示语主要存在语用性误译、语言性误译和文化性误译等翻译误译现象。通过分析这些误译现象存在的原因,从译者角度与管理者角度提出解决策略,为规范苏州市的公示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误译与改译在客观上都表现为译语文本与源于文本之间的差异性。从翻译过程来看,误译发生在解读源语文本阶段,是译者意欲避免却未能掌控的,是译者主体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体现。而改译则发生在再现源语语义阶段,是译者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儿童文学由于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对其译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译者不但要忠实原文,还必须使译作契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深受译语小读者喜爱。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不得不抛开传统的仆人角色,进行有意误译,做出创造性叛逆。本文以儿童文学翻译大师任溶溶汉译《夏洛的网》为例,说明适度的有意误译和创造性叛逆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8.
论积极性误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误译分为积极性误译和消极性误译两类。积极性误译指的是译者为了完美再现原文的风韵而进行的创造性翻译,虽与原文在形式上并不完全对等,但却能传达最为重要的信息。积极性误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出于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积极性误译;由于文化缺省而导致的积极性误译;由于英汉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积极性误译。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英语译者英译中国典籍时体现出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为什么英语译者会有选择地翻译中国典籍;二是英语译者对中国典籍的误解与误译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这两个问题关乎到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以认知心理学的心理框架为诠释手段,从心理框架的逻辑层级入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严厚安 《考试周刊》2015,(29):16-17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文化视角出发,透视殖民地翻译家通过有意误译,指出有意误译在文化传播和民族身份确立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