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主动句和被动句,由于两种语言自身特点的差异,英语中的被动句使用率远远高于汉语。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英语被动语态进行恰当的转换显然是必须的。本文将以《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为基础,对一些常见英语被动句及其汉译方法进行分类探讨,以期通过直观的翻译实例,使读者对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策略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对英汉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体风格的同一问题是翻译修辞中的难点问题,对英汉翻译中应注意的一些语言现象和表达技巧的运用问题进行有益的研究与探讨,是取得较好翻译效果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英汉语言表达的差距势必造成英汉翻译上的困难。但语言传译贵在等值传神而不应该受制于原文语言表达方式。文章拟探讨英汉翻译实践中运用正反、虚实、顺逆、直曲、增减、揉合等模糊翻译手法以实现跨文化语言内容的等值传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赵丽萍 《考试周刊》2011,(22):93-94
古今明老师在英汉翻译基础这本书中曾对翻译这样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它包含着一个对原文含义的理解逐步深入,对原文含义的表达逐步完善的过程。在翻译中,毛荣贵老师说,对比阅读翻译是学习翻译的一个捷径,通过对比翻译可以萌"曲径通幽"之文思。本文就英语翻译对比阅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女作家与诗人,《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小说自面世以来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影响深远,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小说之一。以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语言方式为研究对象,其语言表达风格极具特色,希斯克利夫和奈丽的讲述都使用口头语言,口头语言贯穿作品的始终。此外,对书信和诗画的景色描写也体现出书面语的特点,在作品中也容易见到。勃朗特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特色为后世留下了传世佳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史上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译事有三难:信、达、雅。本就翻译的第一个标准“信”谈一点粗浅的认识。通过对《呼啸山庄》第十五章的翻译实践及对原主题、风格、形式及语言的分析.说明“信”即忠实,也就是译应在意义、风格和形式三个方面忠实于原。  相似文献   

7.
英汉翻译主要包括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其本质上是将英文或中文表达的意义用另一语言表达出来。在英汉翻译中,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可对原文进行行之有效的理解与表达。因此,翻译的重点即为在原语语境的基础上,选出达意、准确的译词。鉴于此,在简单介绍英汉翻译中语境的范畴和作用的基础上,就如何通过分析语境来选词展开深入探讨,以期帮助翻译者正确地进行英汉翻译选词。  相似文献   

8.
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中西思维方式不同,其语言表达方式也大相迥异。英汉翻译实质上是思维模式的转化。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有重要的影响。在翻译中必须采取调整手段,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9.
常虹 《考试周刊》2013,(96):19-20
语言表达的意义是语言使用者大脑中激活的意象。语法和词汇是意象的体现。描述同一场景所使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手段不同,其传达的意象就一定不同。文章从意象分析的角度探讨《傲慢与偏见》五个汉译文在开篇句翻译上的得与失,以示意象分析对揭示同义句式的细微差异和提高英汉翻译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决定了英汉翻译过程中要讲究一些翻译策略和方法,而英汉在句法和词汇上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适当地调整语序就显得极其重要。作为语言的重要组合手段,语序反映了两种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社会文化思维方式。本文以语序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翻译标准和中西文化对比下,提出语序调整的原则和策略,以期对翻译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杨必的《名利场》译本本内容表达周全,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因此而赢得了众多翻译家的好评.本文将从文化方面分析文化对其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对比、比较与翻译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要确定两种语言中的表达在翻译上是否对应,就必须对语言中的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方面进行对比与比较。鉴于语言翻译中词汇的翻译是句子和篇章翻译的基础.本文拟从词汇的音译与意译活动中,探讨其在英汉翻译中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13.
翻译,即是将语言复制成与原语言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不仅要符合其原有意义,还应尽可能保持其风格。曹明伦教授作为从事翻译工作三十余年的专家,著译等身,累计有著作《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译著《弗罗斯特集》、《爱伦·坡集》等英美文学作品20余种,共计900余万字,此外还写作各类论文70余篇。  相似文献   

14.
翻译评估研究,一直是翻译批评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研究,并运用该模式评估从《金融时报》上随机挑选出来的一篇英汉翻译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曹明伦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翻译》和《英语世界》等刊物编委,《海外英语》和《译苑新谭》等刊物顾问。长期从事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翻译与跨文化研究。著有《英汉翻译二十讲》《翻译之道》和《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译有《爱伦·坡集》《弗罗斯特集》《培根随笔集》等多种英美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一书,澄清了中国英汉翻译界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原创性观点,丰富了英汉翻译理论。文章指出其对国内民族语翻译、民族文化翻译、民族文学翻译、档案翻译、民族词典编撰等方面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谢雪娇  徐畔 《海外英语》2013,(8X):154-155
英语和汉语是现今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语言,因此英汉翻译成为翻译中的主要类型。翻译腔主要由缺乏对原始文本理解造成,它会导致翻译的尴尬和不连贯。翻译腔已经成为英汉翻译中的主要问题。在该文中,笔者对翻译腔和逻辑思维在翻译中的角色进行了仔细观察和详细分析。为了展示逻辑思维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列举了一些例子来阐释为什么以及怎样用逻辑思维避免翻译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语言风格是一篇文章语言的总体特点。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能否将原文的语言风格译出,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翻译的成功、出色与否。通过比较《艾默大叔》和《名利场》的幕前语两篇译文。阐述翻译过程中译者理解掌握原文语言风格,并用贴切的汉语表达出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过程     
张培基先生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中说:“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根据这一界定,包括张先生在内的大多数翻译家把翻译的过程(Procedures for Translation)分为三个阶段:理解阶段(Comprehension),表达阶段(Representation)、校核阶段(Proofreading)。下面就此三个阶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风格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最高统一。风格的传译是翻译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通过对《永别了,武器》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案例研究,探讨了文体风格有限度的可译性及风格传译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