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正>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确立了课题《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民歌资源利用的实践研究》,尝试从众多民歌资源中,搜集整理适合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从民歌智慧中获取充足的养分。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民歌资源的开  相似文献   

2.
壮族民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音乐特色。人们在听歌曲时总是先入为主的对歌曲的旋律及歌词有比较深的印象,认为这就是歌曲有民族特色的体现。如,听到"呀拉索"衬词,立即反应出是藏族音乐,"唱山歌咧"的旋律刚起,人们则可以准确辨识出是壮族民歌。实际上,音乐的特点不仅仅体现在旋律线条及歌词上,还有其他相对隐性的特点,如结构特点、音程特点、调式特点,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以此了解壮族民歌更深层次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歌坛上,经常听到的歌曲,大多数是民歌,或者是民歌风味很浓的创作歌曲。这些歌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一经歌出,很快就得以流传。民歌,即人民的歌,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代代流传,它是人民斗争的武器、生活的伴侣、精神的寄托、思想情绪的体现,近代以来,许多外国歌曲传入中国,这些歌大多数在本国也是民歌。如:《拉网小调》——日本北海道民歌、《桔梗谣》——朝鲜民歌、《海鸥》——缅甸民歌、《梭罗河》——印度尼西亚民歌等。我国疆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具有古老悠久的文化艺术。在这块土地上,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不同,生活习俗的差异,因  相似文献   

4.
《希日塔拉》是鄂尔多斯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短调民歌,歌曲情感悲愤,真挚感人。本文通过对该歌曲的相关故事的探寻,思想情感的体察及歌曲的调式类型、结构特征、创作手法等音乐形态学的分析,来揭示《希日塔拉》深刻的音乐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民歌《茉莉花》的赏析,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歌中“小调”这一体裁的音乐特点、以及形成、发展等等,从而进一步懂得弘扬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2·通过两首《茉莉花》的对比赏析,从优美的旋律和朴实、含蓄的歌词中使学生感受民歌的艺术美以及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歌的热爱之情。3·通过“唱唱”这一教学手段(将江苏两首风格相近的《茉莉花》合起来唱)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以及对歌曲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二、教材分析:江苏《茉莉花》是一首产生于明末清初,流传于东…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诙谐风趣地演唱歌曲,赏析《数蛤蟆》的美点,从中感受潜江民歌的独特魅力。2.通过学唱和赏析,学生能树立传承和光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激发热爱传统音乐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流行歌曲对传统民歌的冲击,影响了传统民歌的命运与发展。为让传统民歌既保持原汁原味,可结合社会流行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把传统民歌对劳动人民的经典情感艺术积累逐步面向当今社会开放,从歌曲内容、传播方式、唱法技巧等方面与现代流行歌曲相结合,形成包容性、融合性、渗透性的音乐形式,实现传统民歌与流行歌曲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歌一直是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作曲家通过运用民歌素材,创作出了大量民族气息浓厚的音乐精品。文章通过对民歌《小白菜》的分析,探讨了《小白菜》音调在歌曲《北风吹》、《山不转水转》和《春暖花开》中的成功运用。由此指出,民歌音调在音乐创作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灵活的适应性,可以在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中运用。  相似文献   

9.
鄂州市位于湖北东南部,地处长江中游,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王都、帝都、军事重镇,这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也是滋生民歌艺术的摇篮,著名的古代民歌《越人歌》、《西洲曲》与鄂州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关联。该文通过对鄂州地理环境的探析,让人们了解这片古老的土地曾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这些民间歌曲对研究鄂州地区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文化背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各民族多声部民歌的发现 ,改变了“中国民族音乐没有复音音乐”这一论调长期左右音乐理论的状况。多声部民歌的发现 ,最早是在五十年代 ,但它的产生则远可追溯到母系社会后期。现存的多声部民歌按内容来说多为与农业有关的劳动歌曲、祭祀歌曲以及婚恋、风俗歌曲。中国各民族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着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形态 ,一些集体进行的传统社会活动 ,如祭祀、劳动、集体求偶等 ,为这些多声部歌曲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些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多声部歌曲为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随着社会的进步 ,工业…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又能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新疆民歌《曲蔓地》。《曲蔓地》这首歌曲就深受新疆传统文化、历史等影响,使这首歌曲的艺术特征、演唱形式和歌曲内涵都有了地域文化深深的烙印。《曲蔓地》这首歌曲是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一首新疆民歌,该歌曲不仅给听众带来了审美的享受,还展示出了改歌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其独特的民族性、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华夏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周口地区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儿的劳动人民创造积累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而周口民歌是周口文化宝库中流传广、曲目多、直接表达人民心声的一种艺术形式。 70年代末,周口地区文化馆在全区城乡展开了广泛的民歌挖掘工作,整理出民歌1000多首。这些民歌,根据音乐形态及现演场合,可分为解放歌曲、劳动号子、宗教歌曲、灯歌、叙事歌、小调、叫卖歌曲,下面就其种类与各自的音乐特点,一并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3.
民歌改编是大众流行音乐中突出的文化现象,从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音乐影像传媒业的发达,许多通俗歌手将改编后的传统民歌作为自己翻唱得对象,使传统民歌与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成为流行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歌经典借助于流行音乐从而使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而不至于在工业文化的社会中,成为被遗忘的精神之流。但是,改编后的传统民歌由于背离了当初孕育其产生的语境,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歌。以改编民歌《走西口》为例,由于其节奏、曲式的改变,导致歌曲的情感内涵的漂移,使传统民歌中那种苦难离别的情感叙事,变身为语境暧昧的男女之间的情感叙事。音乐的风格也从自然质朴带着某种人生沧桑感的凄美,转变为细腻、缠绵甚至带有几分某种娇柔做作的妩媚。这种民歌经典重述的两难,也是文化工业时代,传统民间音乐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4.
柳笛 《林区教学》2009,(5):110-112
《解放区的天》是1963年储望华根据陈志昂作曲的同名歌曲以及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改编而成。作品中大量地采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曲调和节奏。在乐曲中到处可以看到民族化元素的影子。作品中所描述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场景也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希望通过对作品不同角度的分析,体现陕北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独特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龙船调》是湖北鄂西土家族自治州的一首土家族民歌,后发展成为了经典民歌曲目之一。笔者根据王耀华先生《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一书,并结合自身所听所想所感,分析该作品的音乐结构。  相似文献   

16.
解析新编民歌《蓝花花》及演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民歌《蓝花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陕北民歌,音乐素材简练,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它经过改编后,既保留了原来的风格,又被赋予了新的音乐内容,扩大了歌曲的篇幅,增强了戏剧色彩,使之更具感人的魅力。它无论从曲式上、节奏上、调式的转换上、音域上以及情感的表达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在演绎上更加充分,获得了良好的演唱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江西革命民歌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一束奇葩异卉,而赣南革命历史民歌又是这束花中最为艳丽的花朵。本文从江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来分析江西革命歌曲的成因,阐述江西革命民歌的社会影响和它的传统精神,以及它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民歌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歌是了解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生活、风俗的途径;民歌还表达着两种情感:痛苦和快乐。简练、纯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是培养儿童热爱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把民歌运用到学校音乐教育中,是科达依音乐教育体系重要的特点,也是我国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可借鉴之路。只有坚持不懈地去收集分析民歌并分类,把民歌有选择地科学地有系统地编写运用到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学校音乐教材中,中国的国民音乐教育才会不断发展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朝鲜族,主要聚居在东北各省,其中的半数居住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发达,文化普及,艺术繁荣,民间歌舞盛行,群众能歌善舞,音乐特富有民族色彩,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结构完整匀称,主要伴奏乐器是伽椰琴。《道拉基》、《嗯嘿呀》等民歌最为著名。《红太阳照边疆》、《敬爱的周总理来过我们的家乡》、《我为革命放木排》以及《母亲留下的伽椰琴》等流传于全国的乐曲,就是采用朝鲜族音乐语言创作的歌曲。  相似文献   

20.
李杨 《孩子天地》2016,(4):192-193
信阳民歌作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既可以进行美的教育,还可进行爱的教育,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当地音乐教育资源的应用与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信阳民歌在历史的洪流中举步维艰。因此想要保存和传承我们本地区优秀的民族音乐资源,需要我们从幼儿音乐教育做起。本文章我从付玉兰老师编撰的《信阳民歌》一书中筛选了共计36首信阳民歌通过对歌曲的筛选、歌词内容的改编、旋律节奏的改编等几方面的内容,对信阳民歌进行了整合与创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