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成因分析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姚梅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寻找就业机会,涌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势态。自90年代以来,这种流动速度和流动规模高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流动到乡以外地区的农村劳动力80年...  相似文献   

2.
周智 《政治课教学》2003,(10):40-41
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41题是一道紧扣社会热点,涉及政、史、地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二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上美国和现阶段我国关于人口流动和迁移的一些问题;二是城市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这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说它是一道好题,是因为:1.试题涉及的时空跨度大。从19世纪中期美国的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例如:有欧亚移民、奴隶贸易、国内移民),到我国近年来的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例如:改革开放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城市化下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中的移民),相距…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由人口转变所形成的人口红利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将于2017年左右结束,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幅员辽阔且地区差异巨大的国家,每个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应该不会同时打开,同样也不大可能同时关闭。那么,那些在2017年(即全国总体意义上人口机会窗口已关闭的时点)之后仍能独享一段人口红利期的地区,就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哪些地区是最有可能的"候选者"?基于已有文献研究结果和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观察,可以推测:我国的民族地区是能够"独享一段人口红利期"的最有可能的"候选者"。对于我国民族地区而言,如果人口转变的经济效应更大,而且在全国其他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已关闭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人口红利期仍将会延续,从而能独享一段人口红利期,对于其经济发展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利好因素。基于1992-2012年我国民族八省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实证方法对人口红利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增长率变量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少儿抚养比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是显著的负向关系;老年抚养比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不确定。另外,投资、人力资本因素也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以上计量分析结果,可以有把握地说,我国民族地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享受了更大人口红利,并且相比于我国其他地区,民族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关闭更晚。为使人口红利最大化,我国民族地区还需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如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政府在扩大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方面要担负更大的职责;推进民族地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重点是解决制度壁垒,使劳动力在地区内部、地区间的流动和配置更通畅。  相似文献   

4.
人口的大规模跨地域流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美国人口流动主要包括大量移民涌入、国内地区间人口大规模横向流动以及社会各阶层成员间纵向流动等三个方面。美国是世界上人口流动最高的国家,人口流动加快了美国城市化的步伐,城市的发展又吸引人口流入城市。美国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互动关系,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进而也影响和改变了美国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5.
结合历年人口、教育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人口变化特征及其对基础教育学龄人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2020—2050年我国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研究发现:目前学前教育学位需求高峰已过,但2011—2017年的出生堆积使得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正迎来学位需求高峰;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在2020—2050年主要呈现下降趋势,到2035年后基础教育学龄人口规模只有当前五成左右的水平;当前基础教育学龄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和规模增大,向城镇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集中趋势明显,2020—2050年基础教育在学(园)人口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30年后学前教育在园人口和小学在学人口的城镇化率均超80%,初中在学人口城镇化率超90%,基础教育进入以城镇教育为主体的时代。基于此,建议建立学位需求的动态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建立人口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机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6.
人口流动是当今世界的新常态。人口流动打破了地区教育的平衡,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美国和我国上海地区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们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人口流动义务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作为人口流出地的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为此,在对云南省贡山县、贵州省安顺市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特征,进而探索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问题,从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合理配置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采用总量人口增长方程,预测2022—2035年X民族地区城乡学前教育适龄人口,估算在园幼儿人口规模及教育资源需求量。研究发现X地区学前教育适龄人口数在2022年到2035年间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城镇适龄人口不断上升,乡村适龄人口不断下降。然而,随着入园率不断提高,在园幼儿数总体呈递增趋势,现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到2035年,专任教师缺口将达到12734名,幼儿园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缺口将分别达到263.17万m2和122.58万m2,而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支出需求将增长到48.72亿元。面向2035年,为实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动态监测,统筹规划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内培外引,着力推动幼教师资队伍建设;扩容提质,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政府兜底,保障学前教育经费持续投入;厚植认同,积极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9.
试析唐代以幽州为中心地区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蓟城(或称幽州城)为中心的幽州地区,处于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接的特殊地理区位,在社会与民族变迁剧烈、人口流动频繁的唐代,幽州地区在中古时期历史格局变迁的大势中,从政治重心边缘次中心逐渐向政治重心中心区转移,成为对中国历史大局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地区。本文试图通过归纳唐代以幽州为中心人口流动的种种表现和特点,探讨这一地区社会变迁中的人口基础。  相似文献   

10.
流动儿童少年人口业已达到的较大规模使其成为必须受到高度关注的群体。所谓流动儿童少年人口,是指一个地区的外来人口中15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和少年人口。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过程,即,在流动人口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过去“单身外出”的方式而是以“举家迁徙”的形式进行流动。这样,在流动人口中,儿童少年人口越来越多。由于资料限制,目前我们尚不清楚全国到底有多少流动儿童少年人口,但局部地区的资料使我们确信…  相似文献   

11.
<正>相对人口过剩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口流动的社会根源及实质,而且揭示了人口流动与其他经济社会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本文试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美国的人口流动、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人口流动高潮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代人口流动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代人口流动与教育湖北大学明庆华,程斯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成为我国当代社会的新现象,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对人口流动问题,社会学家、人口学家们倾注很大的热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冀州的地理界定和历史地位入手,着重结合冀州地区人口流动的由外徙内和由内迁出两种类型的史料,分析人口流动的特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中南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且在精神层面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选取1993 ~2013年安徽省的人口流动以及三大产业产值的数据,将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加以综合运用来分析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大产业与人口流动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并且第二、三产业是人口流动的格兰杰原因,由此表明加工贸易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使得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省外转移减少,这为中部地区能够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正>国家统计局发布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老年人的康养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推进康养产业快速发展。但当前我国康养服务从业人员存在巨大缺口,  相似文献   

16.
人口和教育已成为世界上两大社会问题。人口的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质量、人口流动都直接影响我国的教育状况。教育发挥对人口的调控作用,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及人口迁徙几方面入手,积极发挥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都需要有一个适度的人口规模。适度良好的人口状况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同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同,环境、资源状况各异,实现和谐发展所需要的人口条件也不一样。我国的西北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但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只能通过较低的人口增长率来适应最佳人口规模。但从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看,我国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已超出适度规模。因此,必须借助各种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为西北地区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条件。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的特征及教育政策的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的特征及教育政策的取向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刊专栏作家谈松华人口流动和迁移是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各国在不同时期都存在着不同规模和流向的人口迁移。而我国的人口流动和迁移带有特殊历史阶段的特征:流量规模大,80年代约有8000...  相似文献   

19.
王静 《中国培训》2003,(3):14-15
一、西部人力资源现状1999年底,西部地区总人口为3.58亿,占全国人口的28.5%。1990年至1999年,西部地区人口总量净增3000多万,年均增长率超过11‰。低素质人口的重复生产,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改善西部人民的生存质量的重要前提,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发西部、振兴西部经济的必然要求。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的总体特点是:总体素质较低,低层次劳动力大量存在,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的劳动力数量相对不足。二、西部劳动力流动带来的…  相似文献   

20.
从我国农村人口大规模外流的原因分析入手,研究了农村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对农村人口流动宏观调控的对策,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