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陈炜  高翔  张萍 《柳州师专学报》2016,(4):89-94,108
基于游客感知视角,从旅游6要素、人员服务、旅游环境等8个维度的具体32项指标对西塘古镇旅游服务质量进行测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游客对西塘古镇旅游服务质量总体评价不高,古镇整体景观、人员服务技能、旅游产品的类型与特色、古镇的生活气息等已成为影响古镇旅游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还原生活气息来突显古镇旅游的文化特质,提高古镇服务人员综合素质等措施对古镇整体景观进行综合治理,对古镇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2.
绥德方言内部存在差异.根据语音条件,绥德方言内部可以分为四个区域:城区、义合区、沿河区、吉镇区.本文就绥德方言的四个区存在的内部语音差异进行描写与说明,有时也与其他方言进行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3.
开发成都周边古镇的文化景观,应以古镇文化特色为依托,以承载古镇文化为目的,传承古镇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情态。开发中应注意:保护性地开发具有川西特色的古镇聚落景观,让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突出古镇文化特色;传承和开发古镇建筑景观的功能,加强其文化承载性,丰富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重视以设计景观突出古镇的文化特色,营造古镇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4.
焦溪镇是目前常州保留江南水乡风貌最好的古镇,文章通过对焦溪的古街镇格局、民居建筑形制、装饰特征等的考证,分析了古镇的文化成因,研究和探讨了古镇传统文化与景观的特色,对古镇民居及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古镇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想法。  相似文献   

5.
南岳古镇历史久远,具有封禅、祭祀、商贾等传统文化特征,是佛、道、儒三教共存之地。根据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及其GIS技术的研究方法,标示和识别了南岳古镇景观的基本文化特征。研究表明"寿岳文化"是南岳古镇的主体文化基因,也是千百年来驱动南岳古镇不断发展的主导文化因子。此外,茶文化与佛、道、儒共存的宗教文化特色也是南岳古镇重要的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景观记忆视角出发,采用田野调查法,深入铜陵大通古镇调查、参观、记录,访问古镇的游客和当地村民,梳理铜陵大通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分析典型的景观记忆要素感知,发现古镇的历史文化景观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地域性文化特色不显著、常住性居民人数不断减少、景观要素旅游开发单一、非物质要素认知体验差等问题,并提出强化古镇地域文化特色、产业化留住常住性居民、丰富景观要素旅游产品、提高文化要素体验感知等对策,为大通古镇的活态化保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6,(12):10-15
在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岭南茶阳古镇商贸古邑、人文秀区、中央苏区的历史渊源背景。通过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茶阳古镇具有遗产资源丰富,古迹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客家文化底蕴丰厚,景观资源品味高特点;茶阳古镇遗产像一枚"活化石",记载着一定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凝固着那时段内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与变革,它既稀缺又不可再生;茶阳古镇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切实保护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深度挖崛、整合遗产旅游资源,科学、适度开发遗产资源,打造"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休闲生态"特色旅游产品,以期实现古镇遗产风貌保护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镇古村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吸引了众多旅游者。与此同时,它们多数坐落于乡村地区。因此,本文立足于古镇古村旅游对其所在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积极,探讨古镇古村遗产旅游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并且认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将古镇古村旅游发展与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旅游区环境改造整治与周边乡村村容整治结合,并通过社区居民参与当地古镇古村旅游开发活动,于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镇旅游经历了起始、发展到成熟的三个阶段,国内古镇旅游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古镇历史文化、古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上。古镇旅游开发主体的不同,开发模式也不同,文章通过比较国内外的古镇旅游开发模式,分析了古镇旅游同质化明显、古镇的旅游超越了环境承载量、古镇的文化和原真性受到破坏、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以及产品单一等问题,提出了保护古镇、创造性地开发古镇,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突出古镇的历史和文化,避免同质化,充分考虑游客旅游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了苏州辖区的周庄、锦溪、木渎三个古镇作为研究对象,对古镇中的旅游区、商业区和居民区进行夜间照度测量,同时在昼间对古镇内的标志性建筑进行墙面反射率的监测,还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古镇的调查和监测,发现三个古镇都存在着一定的光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商业区街道道路的光照不均、彩光污染和居民区光照不足。建议政府加大对古镇区域光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对古镇区域光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加大对居民小区路灯建设的投入等。  相似文献   

11.
把衡水市区滏阳河及其支流水系与衡水湖国家级湿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成集供水、水环境、生态、景观及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水网体系,是基于生态水利的思想,也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论文围绕衡水市城区水系现状,提出对城区水系的建设构想及构想原则.  相似文献   

12.
王维是一位集大成的山水诗人,又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宗.他的山水诗清新自然,声色融合,意境空灵.在动静相谐的画面中细腻地创造出一种优美质朴的意境,极大丰富了盛唐诗苑.尤其在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领悟和表现手法上,更是精心雕凿,表现出空寂静远的独特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3.
水崇拜是植根于农业社会生活土壤中的自然宗教。古代先民从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中产生了种种水神灵化幻想 ,文化先哲以水为喻阐发宇宙自然之道和人生哲理 ,中国水文化的意蕴异常丰富。独特而丰富的“水乡”人生经历和审美意趣 ,使沈从文对水的精深之义有独到的体悟 ,从而形成了他的人格个性 ,成为他书写人生的重要参照体系。从创作题材 ,到文本隐喻 ,到语言审美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贯穿着水的精灵。解读沈从文创作中的水崇拜 ,是深入挖掘其作品深邃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侗族水文化与文化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族源主要为江海之滨的古百越族,经迁徙来到湘黔桂边地,逐水而居.侗族热爱山水环境,其物质生产活动、神话传说、古歌和民俗事项多与水有关,形成了以水为魂的栖居观和上善若水的文化性格.水为侗族文化记忆中的重要原型意象,山水侗寨是触发文化记忆的场景地.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侗族也面临着文化失忆的危机,需要保护记忆的载体,重建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明清王朝对西南边疆的控制与影响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儒家文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思想与制度得到全面的发展。大理地区文化、政治、经济基础较为雄厚,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尤其是水资源丰沛。水资源对农业生产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水利建设成为大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明清两朝均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引入水利社会的研究概念,目光转向基层,从中可看出民族地区大规模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重要的社会关联,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建设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状态决定了这些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以乡镇政府为建设的主体,走政府主导型的小城镇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宾川某镇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为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提供考依据。方法:选择宾川某镇8个村的水样作为采样点,共检测32份水样的14个指标。依据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测,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进行卫生学评价。结果:宾川某镇生活饮用水中硝酸盐氮、氨氮污染严重,超标率为100%,93.75%的水样pH偏低,合格率为6.25%;总硬度、TDS、氟化物、亚硝酸盐氮合格率为100%;铁、锰、铜、锌、镉、铅、铬均未检出。结论:宾川某镇农村生活饮用水部分检测项目污染严重。建议增强居民健康意识及环保意识,加强人畜粪便的无害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南宋两浙地区城镇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城镇数量、规模,还是城镇商业经济,已大大超过此前的水平。城镇居民中从业人员增多,结构日趋复杂,并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市民阶层。这不仅影响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对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城镇经商之风盛行,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风气,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城镇居民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9.
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和长远规划,国内许多古镇陷入了主题重复、产品单一的瓶颈。营造出一个文化主题,树立古镇独特形象,给予游客独特体验,是古镇旅游开发的根本所在。本文探讨古镇如何进行主题旅游开发,并以湖南长沙的铜官古镇为例,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研究陶文化主题开发的思路,以期能够为众多古镇确立主题旅游开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