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心理测量法,以"镶嵌图形测验(EFT)"和"注意力测验(AT)"作为测查工具,对优秀、一般男子散打运动员的认知方式与注意特征进行测量,主要探讨男子散打运动员认知方式特点,进而分析男子散打运动员认知方式特点对注意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认知方式以场独立型或中间型为主,一般男子散打运动员认知方式以场依存型或场中间型为主;男子散打运动员认知方式特点仅对注意特征个别指标具有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散打运动员的注意广度水平明显高于场中间型、场依存型运动员.  相似文献   

2.
男子散打优秀运动员智力特征与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方法,对我国现役男子散打优秀运动员的智力水平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男子散打优秀运动员的智力总体等级分布处于中等水平,有偏下趋势;(2)男子散打优秀运动员智力结构分布不同于其它男子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智力测验成绩主要取决于单元C、单元A和单元E的原始得分。依据全样本测验成绩与各个单元原始得分建立回归方程以及智力评价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3.
我国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对我国现役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进行测试分析。结果:1)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优于一般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和"常模;"2)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均不受年龄、训练年限、参赛次数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水平和结构相对较稳定;3)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程度多处于中等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4.
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心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心理实验测量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在训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的心理能力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优秀散打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明显优于一般散打运动员,存在有意志能力因子、焦虑水平因子、反应能力因子和操作思维能力因子构成的结构特征,以其各因子的典型评价指标制订的评价标准,能反映出优秀散打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5.
吉洪林  赵光圣 《浙江体育科学》2013,35(1):108-110,124
目的:探讨散打运动员的骨骼状况,完善散打运动的理论体系.方法:采用HOLOGIC公司双能BMD测试仪对41名专业散打运动员的BMD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①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的BMD与一般运动水平的散打运动员的BMD差异具有显著性;②大级别运动员的腰椎、股骨、胫腓骨及趾骨部位的BMD与小级别散打运动员相应部位的BMD差异具有显著性;③不同训练年限的散打运动员各个部位的BMD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论:①优秀散打运动员的骨骼质量优于一般运动水平的散打运动员;②散打训练对大级别散打运动员的BMD影响程度大于小级别散打运动员;③散打运动员的BMD达到峰值后,训练年限的长短对运动员的BMD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运动级别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BT-LYR注意能力测试软件(1.0版)",通过对27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40名一般水平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现象的测试,结果显示: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程度较一般水平散打运动员要轻;持续时间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经历了中度注意瞬脱、轻度注意瞬脱、轻微注意瞬脱、注意无瞬脱,而一般水平散打运动员的注意瞬脱则经历了完全注意瞬脱、重度注意瞬脱、中度注意瞬脱、轻度注意瞬脱四个区间。  相似文献   

7.
周高柱 《体育世界》2010,(10):30-31
通过对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的体能指标与拳腿组合击中率成绩进行相关分析。探讨散打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特点及结构,筛选能够反映出散打特点的专项体能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模型及评价模型,为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和训练提供体能意义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37名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功率自行车分别对其进行10s、30s、60s最大持续运动能力测试与分析,旨在探讨散打运动员磷酸原供能、糖酵解供能和混合无氧供能能力的特征,为合理制定发展专项所需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计划,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服务。研究显示,优秀散打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表现出明显的项目特征,即具有较强的磷酸原、糖酵解代谢能力和较强的最大做功能力;性别差异明显;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差异明显,男子之间的差异程度大于女子运动员。提示,武术散打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与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的体能指标与拳腿组合击中率成绩进行相关分析,探讨散打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特点及结构,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出散打特点的专项体能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模型、权重模型、均值模型及评价模型,以便于明确散手运动员在体能上与优秀散手运动员的差距,为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和训练提供体能意义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镶嵌图形测验(EVT)、注意广度测验和注意分配实验(采用单双重任务)作为测查工具,探讨男子摔跤运动员认知方式特点,及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摔跤运动员的注意广度、注意分配特征是否具有差异.结果发现:优秀男子摔跤运动员认知方式以场独立性为主,一般男子摔跤运动员认知方式以场依存性为主;场独立性摔跤运动员注意广度能力明显好于场依存性摔跤运动员;而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摔跤运动员的注意分配能力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模拟比赛情景训练对优秀散打运动员注意分配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20名优秀散打运动员为被试,以散打比赛情景片段和两种刺激信号为素材,对优秀散打运动员模拟比赛情景训练过程中注意分配值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比赛情景模拟训练对优秀散打运动员训练的效果.结果表明,比赛情景模拟训练能有效提高优秀散打运动员的注意分配能力;优秀散打运动员注意分配技能提高的进程是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的;在散打专项情境中,教练员施以观众声音因素的干扰并不能影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注意分配能力;运动员运动水平越高,注意分配能力也相应表现出较高水平,说明散打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较高水平的注意分配能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散打队等160名优秀散打退役运动员退役前各阶段年龄特征的调查与分析,得出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的退役类型,提出了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成长过程中各阶段的年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列出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最佳运动成绩保持年限的界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16例专家访谈、40例开放式问卷调查和505例现役散打运动员调查,建立了武术散打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五因子模型,具体由自制力、坚韧性、自我延迟满足、运动独立性、采取适应比赛情境的控制调节方式构成。并据此编制武术散打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评价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初步整理出优秀和非优秀散打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常模,为准确地分析和评定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散打和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拳击和散打都属于格斗对抗性项目,均以击中对方有效部位而取胜,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损伤的发生较为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尤其是运动技术伤的发生与运动项目特点密切相关,类似职业病。通过对不同项目损伤的特点比较,探讨不同项目损伤发生的规律,能为指导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进  相似文献   

15.
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水平与特征。方法:以我国35名优秀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各时段气体代谢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运动员水平越高,VO2max越大,散打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强的有氧代谢能力。有目的通过身体训练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促进运动员整体供能水平的提高;通过递增负荷运动中RQ、HR、O2-pluse和BLa的动态变化规律,显示优秀组运动员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心肺功能和耐受乳酸能力均优于一般组运动员,揭示散打运动水平与运动员有氧和糖酵解供能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水平与特征。文章以我国32名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30s Wingate无氧功率中最大功率(PP)、平均功率(AP)、最小功率(MP)、疲劳指数(FI)、30s各时间段输出功率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水平越高,ATP-CP系统供能能力越强;在评价时以30s Wingate功率自行车的PP和AP的相对值评价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7.
运用IsoMed2000型肌力测试系统,选择60°/s和240°/s,对23名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健将级9名为A组,国家一级14名为B组)支撑腿和进攻腿髋、膝、踝屈伸肌群各项等速肌力指标进行测量。探讨优秀散打运动员支撑腿和进攻腿髋、膝、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分析两腿的肌力差异,判断肌力平衡、关节稳定,运动员等级水平对肌力的影响。结果:国家健将级散打运动员双侧下肢髋、膝、踝关节等速肌力及稳定性显著优于国家一级运动员,支撑腿主要体现力的有效传递及稳定性,进攻腿主要体现屈伸肌力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