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健身意识形成、健身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本文对洛阳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体育锻炼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目前大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并给学校如何组织科学、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进行调查,力求了解他们的体育健身意识现状,发现大部分学生有较高的体育健身意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态度积极向上,参与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提升气质,调节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大学生们普遍喜欢结伴锻炼,且兴趣广泛。高职院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充实体育理论课的内容,加强对新兴运动项目的认识和指导,注意提高高职女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创建良好的体育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健身意识形成、健身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学校体育教育要转变长期以来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健身运动兴趣的培养,提高健身意识,以支配健身行为的产生,培养健身能力,带动全民健身。文章根据新疆六所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问题,提出了改善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北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意识、健康状况与运动兴趣的现状问卷调查,就目前研究生体育锻炼意识淡泊与体育运动兴趣的倾向性不同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喜欢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到50%,近半数研究生对体育的健身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研究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近人意,必须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研究生对健身类、健美类、娱乐类和球类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学校应多为研究生提供这方面的教学和活动场所,而对田径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则相对不大.  相似文献   

5.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大学生余暇时间增多,余暇健身作为余暇时间参与活动中受人们关注的一种活动,因此,大学生体育锻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其体育活动能力。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具有自主性,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过程中有更多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解决,在某些方面甚至达不到大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在新形势下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关系着今后大学生身心健康建设。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关键。为此,本结合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及身心特征,从高校体育实际出发,以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问题进行探讨,以全面提高大学终身锻炼意识,促进全民健身计划顺利进行,更好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7.
为了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文化阶层,通过健身意识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动机,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在阅读有关体育专著、走访高校体育工作专家和在校大学生后,就体育锻炼动机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大学生终身体育动机的培养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旨在为培养大学生体育动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天津市6所高校934名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锻炼行为、体育消费和体育信息的获取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意识总体上是积极的,大多数大学生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整体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多数大学生关注体育信息,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积极、有效.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学校建设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体育行为特点,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态度、兴趣以及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良好,体育兴趣一般,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与他们的体育兴趣显著相关.提高体育弱势群体的健身意识必须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并提出了培养这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有效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赣州市特殊学校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薄弱,欠缺正确的健康观念,对体育健身的目的、价值理解不够深刻;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可程度与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体育锻炼普遍缺乏;影响和制约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要内部因素为健身意识、身体条件、心理压力,而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是锻炼项目、场地器材和同学及朋友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王焕波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4):84-87,93
当代大学生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和传承体育文化的主要群体,因此他们的体育观赏意识和体育观赏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他们体育观赏行为的取向,进而影响我国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和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德州学院的2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从中发现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宏 《甘肃高师学报》2012,17(5):136-137
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学生时期是否有良好的体育意识.然而新形势下的初中生体育意识不容乐观.有学生自身的因素,有体育教师的因素,还有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建议从体育教师的自我完善,学校的培养,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配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几个方面去改善.  相似文献   

13.
如何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摆在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实现体育教育教学的终身受益目的,必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个性化培养,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的超市化是指体育教师应为学生学习体育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对体育学习的选择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教学超市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能调动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同时,又能学到一技之长。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终身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其宗旨是:更进一步地促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掌握自我锻炼的基本知识和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最终目的。高校体育教育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养成锻炼习惯,即为终身体育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本校204名体育协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体育协会对大学生终身体育和能力的培养,在大学中开设体育协会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满足他们对体育教育的心理需求,同时又满足他们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为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认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心由体育课堂教学向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方向逐步转变,培养学生主动、自主、经常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才有可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基于这一认识,结合四川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性对策:(1)加强阳光体育理论研究,提高认识;(2)阳光体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3)优化师资配备,加大体育经费投入,以满足体育课和课外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比较及归纳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的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相对于我国传统的班级制和选项制教学是一种文化变迁,大学体育文化行为主体意识的"被忽视"是我国大学体育文化变迁效应缺失的内在障碍。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方面存在着差距。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意识处于良好水平,但是体育锻炼的现状不令人满意,这与一部分学生体育意识不强有关,也与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有关。由此提示,在今后的体育教育中,对运动不积极的学生要在体育意识上加以引导,还要加强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