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著名剧作。本文从文艺心理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人类原始蛮性的遗留促使了《雷雨》悲剧世界的产生,而宇宙的神秘主宰又残酷地将这一悲剧推向了极致,这两者的冲突构成了《雷雨》世界内在的悲剧张力,最终作者将这种矛盾转化为一种宗教式的悲悯情怀,与上帝同座,来怜悯地俯视苍生。  相似文献   

2.
生存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4一、一种新的悲剧观曹禺的《雷雨》是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它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悲剧类型,或者说它表述了一种新的悲剧观,这就是“生存的悲剧”。我之所以认为《雷雨》创造了一种新的悲剧类型,原因就是这部戏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叔本华提出的悲剧情形之三———由于不同的地位和关系造成的彼此间的损害。它完全超越了“命运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两种模式,从而把对悲剧性的根源转向了生存本身,这是《雷雨》以悲剧的形式艺术化地表现出来的。所以我将其称之为“生存的悲剧”。传统的研究大都认为《雷雨》属于“命运的悲…  相似文献   

3.
"悲剧的戏剧,悲剧的人生"代表这一悲剧特色的无疑是《雷雨》这部作品.《雷雨》带着它的悲剧色彩走向了世界,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不论戏份儿多少,都能够表现出他们鲜明的个性,性格复杂而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悲剧观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而来的,在黑格尔那里真正决定人的行动动机和人的行动目的的根本原因是实体性伦理力量。黑格尔把人类的一切行动都看成是伦理所支配的。马克思便将这一理论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曹禺的话剧《雷雨》,不仅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解读《雷雨》,分析《雷雨》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能够更好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5.
《雷雨》是一部命运悲剧。本文从对命运的抗争与超越这一特定角度对繁漪形象作了解读,对其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意义进行了具体地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6.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命运悲剧的杰出代表,《雷雨》是中国式悲剧作品的典范,后者对于前者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两部戏剧在结构、主题和情节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闭锁式戏剧结构,通过“发现”实现“突转”,进而揭示真相,情节上都包含了许多偶然性的巧合,但在表现主题上,《雷雨》将纯粹的命运悲剧发展成为社会悲剧,在偶然性情节中包含着历史必然性,这赋予了《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农奴制改革前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而《雷雨》则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作,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大雷雨》和《雷雨》都属于悲剧范畴,但二者除了在悲剧结构方面有异有同外,在悲剧冲突和悲剧高潮方面存在较大不同,鲜明地体现出西方古典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雷雨》中,曹禺塑造了最具有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繁漪。她雷雨式的性格在剧中的淋漓尽致的体现和她的悲剧形象交错在一起,体现了这一人物悲剧性格的深刻性。繁漪那火炽热情,强悍灵魂的本质是时代的觉醒。本文将探讨繁漪的雷雨性格并挖掘其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9.
社会悲剧,还是命运悲剧─论曹禺《雷雨》的悲剧性质与主题韩南宗《雷雨》是一出悲剧,这是毫无疑义的,似乎还没有人异议过;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也为世所公认,没有多大分歧。可是,当问题涉及到它到底是一出什么性质的悲剧,主题是什么时,就令人为难了。按照时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鲁贵是曹禺悲剧《雷雨》中一个"二丑"似的喜剧人物,他的喜剧行为影响了其他人物的悲剧命运,推动着悲剧冲突向着更加悲剧化的方向发展。曹禺对鲁贵喜剧形象的塑造,由于把握了典型的人际关系,把握了渗透于这种关系之中的悲与喜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大大加深了《雷雨》的悲剧底蕴,强化了《雷雨》的悲剧特色,显示了曹禺戏剧艺术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1.
陈琦 《华章》2012,(31)
在著名戏剧《雷雨》中,蘩漪这一人物形象一直是最受争议的女性形象,深受作者和读者的喜爱.在蘩漪身上交织着最残忍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雷雨》以蘩漪为中心线,细致刻画了人性悲剧和封建家庭的悲剧,进而影射出当时封建社会的悲剧.本文对《雷雨》中的“蘩漪”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蘩漪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正>《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雷雨》的出现对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戏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雷雨》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中国戏剧文化与世界戏剧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有着无法替代的高度。本文主要从《雷雨》中戏剧性的情节、《雷雨》的悲剧色彩、代表人物性格分析三个方  相似文献   

13.
第一节中国曹禺研究简况在中国,曹禺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剧作家。根据所接触到的材料,我本人粗略地把中国的曹禺研究分为四个阶段:1、1949年以前的中国曹禺研究《雷雨》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敏感和注视。刘西渭(即李健吾)率先撰文对《雷雨》进行了专门评析,他指出:"《雷雨》是一个内行人的制作,虽然是处女作,勿怪立即抓住一般人的注意。"刘文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雷雨》里的"命运观念",二是蘩漪性格的内涵和意义"紧接着郭沫若也撰文称赞"《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张庚的《悲剧的发展——评〈雷雨〉》,则是把《雷雨》放在整个世界的悲剧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它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雷雨》的成功除了能够将欧洲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等各种悲剧观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塑造出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等主要因素外,还表现在大型化的戏剧结构、激烈的戏剧冲突、富有“潜台词”的戏剧语言等多方面的创造上,并且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不仅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中国现代剧作,而且完全可以与世界名剧相媲美。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受种种因素的干扰,学界一直把《雷雨》定位在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层面。但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理应从原版本进行考察,且要尽量抛开政治语境和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以还原作品的真实面目。若本此原则来解读《雷雨》,就会发现该剧首先是一部命运悲剧,这便是对《雷雨》悲剧主题的一种还原性阐释。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曹禺的创作动机——形而上的理性思索;主人公的生命境遇——"郁热"下的挣扎困境;观众的审美感受——先悲后愤之情。  相似文献   

16.
1933年,曹禺还仅仅是个23岁的大学生,他创作了《雷雨》。1935年,《雷雨》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话剧艺术矗起了第一座丰碑。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雨》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读者、观众和批评家至今仍在不断地发现、挖掘着这一剧作的丰富蕴藏。 《雷雨》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家庭生活的悲剧。曹禺在《雷雨》里“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  相似文献   

17.
《雷雨》首先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直接受到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的影响;《雷雨》在结构上受到《俄底浦斯王》的影响,在戏剧情节进展中运用了“发现”和“突转”的技巧。同时采用了封闭式结构。《雷雨》还受到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美狄亚》等的影响。它们都属于家庭悲剧,又同时具有社会悲剧的性质。两部悲剧的女主人公都同时具有复仇女神的性格特征。《雷雨》受外来影响,但它首先是民族的,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阶级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8.
吴亚平 《语文天地》2013,(13):22-23
四幕悲剧《雷雨》创作于1933年,是曹禺的处女作。它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悲剧。从问世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雨》以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艺术,吸引着广大读者和观众,保持着新鲜活泼的舞台生命。曹禺在《雷雨》中生动地塑造了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19.
何晓归 《中学文科》2009,(1):136-137
《雷雨》是曹禺先生20世纪30年代创作完成的一部现实主义悲剧,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剧中的人死的死,疯的疯,痴呆的痴呆,一个家庭在雷雨之夜毁灭了,而这一悲剧主要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周朴园。  相似文献   

20.
过去评论界和多数读者都把《雷雨》归为社会悲剧一类,归结于周朴园这类资本家对鲁侍萍这类下层人物的始乱终弃;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的不平等,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本文就命运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尤其是从命运的悲剧的角度谈谈《雷雨》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