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拿破仑·希尔说:"不管我们是谁,或者我们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是自身习惯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一个年轻的摄影记者带着家人一走到海边度假。因为职业的习惯,他总是篷心观察那些有意义的生活画面.年轻的拐影记者连续几天在海边散步时都发现,有一位老渔夫总是会在这个时候打上一网鱼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鲜美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  相似文献   

3.
杨晓东 《新闻实践》2014,(12):61-64
如今,视觉新闻已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日益走俏,年轻摄影记者已经成为报纸新闻摄影的主力军。年轻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思想活跃,身手敏捷,一大批优秀的年轻摄影记者脱颖而出。不过,新闻摄影入门容易,提高难,在自身的摄影业务有了长足发展之后,年轻摄影记者大多有力不从心之感。这样的现实背后有很多原因,但最为要紧的,应是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的相对缺乏,这是年轻摄影记者所普遍面临的"职业软肋"。  相似文献   

4.
一、编辑的审美观决定着摄影记者的审美观。我们看新闻照片美不美,不能光从画面、构图上来判断,还要从它有没有独立的新闻性、有没有与众不同的视点、有没有能吸引人的地方。老编辑与年轻编辑的审美观不同,他们对摄影记者的照片的理解也就不一样。有的认为照片上人越多,越热闹就是好照片,有的认为画面越简洁越好;有的喜欢特  相似文献   

5.
《新闻天地》2006,(9):50-50
最年轻的报业掌门人;资历最老的战地摄影记者;最拮据的骗子记者;拖延时间最长的绑架记者事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1956年,他当记者,我出生,27年后我与他同事时,觉得他和我一样年轻。他对生活、对工作,有一种永恒的热情。他虽年近花甲,却仍然两手油腻腻地在院里修他的摩托车,以使自己能够随时出征。他就是我们辽宁日报高级记者、摄影部主任蒋少武。新闻照片在报纸上常常充当美化版面的配角,作为摄影记者,蒋少武对此始终“愤愤不平”,说:“新闻照片首先是新闻。”为此,他集中精力,为新闻照片唱主角而奋斗。  相似文献   

7.
在出版界我认识一位老编审,他平时说话慢悠悠的,做事慢腾腾的,工作上也不例外,选题、组稿、审稿都是慢节奏,总是比别人慢几拍.为此,有人戏称他为"慢编".工作上常常有同事和作者与他着急.老编审不生气,总是乐呵呵地解释:"不急,不急,时间和实践将会验证最终结果."但别看他慢,其生活和工作却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8.
1956年,他当记者,我出生,27年后我与他同事时,觉得他和我一样年轻。他对生活、对工作,有一种永恒的热情。他虽年近花甲,却仍然两手油腻腻地在院里修他的摩托车,以使自己能够随时出征。他就是我们辽宁日报高级记者、摄影部主任蒋少武。新闻照片在报纸上常常充当美化版面的配角,作为摄影记者,蒋少武对此始终“愤愤不平”,说:“新闻照片首先是新闻。”为此,他集中精力,为新闻照片唱主角而奋斗。当儿童团长出身的蒋少武,刚刚背上照相机时,编辑要什么,他就去照什么。久而久之,他发现那些溜光  相似文献   

9.
刘开明直言不讳:摄影记者不能总是跟在文字记者身后当配角。初当记者时,他也时常象“出租车”似的为文字记者做“跟班”,只是配角当惯了以后才不甘愿起来。他琢磨:新闻摄影与文字报道相比独具形象优势和魅力,摄影记者的主攻方向应该是更多地运用形象独立报道新闻。或许,正是有了这份不甘愿,刘开明名下的“独立报道”才得以在新民晚报上频频出现。常读《新  相似文献   

10.
摄影人才重新组合 年轻的摄影记者是中国新闻摄影的生力军,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极好,年轻化更是特点.据调查,现在活跃在新闻摄影采访一线的摄影记者,大多是70年代后出生的,广东<新快报>摄影记者平均年龄只有28.3岁,而创刊仅两年的上海<东方早报>摄影记者平均年龄只有26岁,该报主管新闻摄影的副总编辑常河只有27岁,而摄影部主任安光系也才33岁.在年轻都市类报纸中,年龄的优势与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呈正比,媒体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他们自身的活力成就了今天新闻摄影.  相似文献   

11.
刘占坤,中国新闻摄影界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曾创下这样一个奇绩:凭着一幅新闻摄影《9·23北京不眠之夜》,几乎荣获1993年所有全国新闻摄影比赛的头等奖,这在当时的新闻界是空前的。他还多次荣获“全国青年摄影记者十杰”、“体育摄影十杰”的称号。面前的刘占坤很年轻,很豪爽,言谈中充满着自信,但没有很多成名者那股“睥睨”一切的劲头。不过,若和他接触久了,你又可以分明感受到他身上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譬如,他总是留着一头很有特色的“长发”。于是,当他时常挎着照相机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捕捉新闻的时候,长发就成了他的“通行证”。守门人往往不用和他打照面,一看长发就明白了:“中青报的摄记刘占坤又来了,进去拍吧!”他  相似文献   

12.
他是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更是一名优秀的军有.30多年的千锤百炼,使他成为中国新闻界擅长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突发新闻摄影报道的能手.  相似文献   

13.
张新政,是河南画报社年近花甲的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辞典》第465页有他的辞条。多少年来,他不鹜虚声,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悉心求索,求真求美。他,一连8个春节没有与家人团聚,而是分别在从郑州到上海的列车上,在豫西首阳山电厂的建设工地上,在新县、陕县、鹿邑、兰考等地农民家中度过。他拍摄了一连串新闻摄影报道和艺术照片,热情赞颂改革浪潮  相似文献   

14.
摄影记者光会照相是不够的,一个摄影记者如果光会使用照相机而不会用笔写报道,那么他不是一个合格的记者。摄影记者既要有娴熟的摄影技术,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既能拍摄出生动的新闻图片,又能用笔写出形象、准确、有深度的文字报道,两种手法相互配合,才能把党交给我们的新]司宣传工作,做得更生动、更形象、更全面。一、摄影记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善于两条腿走路。摄影是摄影记者报道新闻的主要手段,但不是报道新闻的唯一手段。以去年的抗洪斗争为例,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当时身在抗洪前线,当他听说九江决D的消息后,立…  相似文献   

15.
记者这职业,是创造的职业,发展的职业。只有独具慧眼,别具匠心,去创造,去发现,才能常写常新,记者工作也才能做到越来越有滋味。倘若在新闻报道上因循守旧,缺乏探索、开拓和创新精神,在新闻报道中势必缺乏竞争能力。浙江日报记者楼国平采写的摄影通讯《放歌瓯江三百里——随放排工摄影散记》,之所以受到读者好评,就是因为他能够跳出读者熟悉了的套子。楼国平是位年轻的摄影记者,他在拍摄了三、四年新闻照片以后,一天忽发“奇想”:能不能不重复自己、不重复他人?能不能踩出一条新的新闻摄影的路子来?他从小生长在温州,多次路…  相似文献   

16.
说话平心静气,写字工工整整。做人、做事都是那么专注、认真.携一架照相机进进出出,匆匆的脚步总像在追寻着什么……这就是胜利油田报社青年摄影记者姜东青给我的印象. 童年时,他曾有过许多美好的梦幻.梦过蓝天,梦过大海,梦过海水上玩具般的各式战舰。可是他,从来也没梦到过照相机,没梦到过做摄影记者,更没  相似文献   

17.
刘子芳同志是许昌县档案局副局长,认识他的人戏称他为“年轻的老档案”。说他年轻,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年轻人的工作态度和热情;说他“老档案”,是因为在他43年的生涯中,已在档案战线上勤奋耕耘了22年。爱岗敬业忘我工作1983年,刘子芳同志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县档案局工作,一干就是  相似文献   

18.
一、活跃在南联盟前线的摄影记者中国摄影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略带苦涩的故事:波黑战争结束后,中国摄影记者才前去采访,外国记者大惑不解,“你们怎么才来?”中国记者苦笑着答道:“因为我们路远,我们来迟了。”的确,无论是器材装备还是记者的经验,我们同国外记者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段路并不好走。然而,在这次科索沃战事报道中,战争开始前一周新华社摄影记者黄文便进驻前线,战役打响之后,立刻发回照片,其后又有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年轻的小伙子胡海昕前往增援,另外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刘宇还到阿尔巴尼亚传回有关难民的报道,就…  相似文献   

19.
很多人用“德高望重”这个词来表达对许鞍华的尊敬。但许鞍华说她很怕这个词,因为这意味着她老。她知道自己老了,但还是希望能显得年轻,精神上年轻。用这番话来描述许鞍华非常合适;总是能与命运面对面,坦诚,朴实,又有股倔劲。  相似文献   

20.
沈志文 《新闻记者》2008,(10):82-83
雍和,是上海新闻界颇有名气的摄影记者.多年来,他在新闻摄影方面,匠心独具,独辟蹊径,棋高一着,别有神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