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大师章太炎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其学问博大精深,对文字、音韵、训诂、经学、诸子、史学、哲学、佛学等均有很深的造诣。曾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竟然答道:“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7,(6)
孙中山何以「死而复活」文/张宿东说孙中山死而复活,是一大奇闻,不会有人相信。但它并非笔者杜撰,有下列根据:——“学术界泰斗章太炎”,“在他43岁那年……写了一则征婚启事,登在上海的一家报纸上”,“1931年6月15日,章太炎和比他小15岁的汤国梨在哈...  相似文献   

3.
正都说民国时期"大师云集",然而彼时真正被大家尊为"大师"的还真不多,若有者,章太炎先生大概可算上一位。章太炎先生是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的朴学大师。所谓朴学,即上古朴质之学也,后泛指为儒家经学。梁启超称章太炎为清学正统派的"殿军",也就是说,传统之经学,到了章太炎这里基本可以"观止"矣。而且,章太炎学问之大,几乎是当时一批新旧学者人所佩服的,旧学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也在不断加强,传承和弘扬国学传统日益成为国民的共识。章太炎(1869~1936年),浙江余杭东乡仓前镇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朴学大师。其生平学术研究,涉及小学、经学、史学、哲学等领域,造诣深湛,以"经学大师"名世。毕生著述丰硕,约有400余万字,  相似文献   

5.
李昕 《兰台世界》2005,(6):101-102
作为《温州文献丛书》第一批十种的最后一种,清代大儒孙诒让的代表作《温州经籍志》整理本即将付梓。这是温州文化建设的重要事件,更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喜事。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浙江瑞安人,晚清朴学大师,著作有30多种。他在经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以及地方献的整理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章太炎赞誉他为“三百年绝双”,郭沫若说他是“启后承前一巨儒”。他又是近代新教育的开创者之一,是清末著名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谁不该念错?     
念错字,古时或许不大常见。因为,那时的人要么穷得念不起书,他因此也不假装斯文,不在电视上主持节目,私下里骂隔壁阿二淘气时,也不会把“可恶(Wu)”说成“可饿”;要么他就从“小学”学起,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学成了卖弄“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酸是酸掉了听者的大牙,却断不会念错。至于现在念错字,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因为如今大家差不多都识文断字,识字人一多,念错字者也是几何级数陡增,这就像汽车多了交通事故随之增多一样。 我一向以为,大众念错字,错就错了。汉字有五六万,就是章太炎、郭沫若…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1869-1936)是晚清时代的革命文豪、经学大师,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史,还是文化史上都享有盛名,是我国近代难得的文化泰斗.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清朝腐败政府,曾经七次被追捕,三年牢狱、三年软禁,革命之志终未动摇.他一生追求光明,奋斗不息,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站到时代前列,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年,章太炎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节录,和为邹容的《革命军》写的序,因此触怒了清廷。清朝统治者勾结帝国主义侵略者,查封了《苏报》,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一九○四年,判决章太炎监禁三年,转到租界监狱。在法庭上和监狱里,章太炎英勇不屈,愤怒斥责中外反动派的卑劣勾当,宣言“不认野蛮政府”。帝国主义者对他进行百般凌辱,经常拳打脚踢,甚至用锤子捶其胸,但章太炎毫不畏惧,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狱中三年,他先后写了《狱中答新闻报》、《狱中赠邹容》、《狱  相似文献   

9.
刘强 《全国新书目》2012,(12):53-53
《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向读者重点展示了章太炎在四个领域的治学理路和学术成就:金石文字、医学、理学、史学,这些内容是目前已经出版的多卷本《章太炎全集》所没有的,其展示的领域和方式也是《章太炎全集》以及已经面世的章太炎的著作和研究章太炎的著作所欠缺和难以做到的,可以说填补了章太炎研究资料的重要空白。  相似文献   

10.
安彦涛 《大观周刊》2011,(6):210-210
记得小学时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列宁幼时到姑妈家作客,在其单独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虽然当时列宁的心里充满了恐慌,但他还是勇敢地向姑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姑妈原谅了他的过失,并表扬了他敢于承认错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上,曾起过至深至广历史诈用的一位巨人,被个人誉为“中华英杰”或“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他身为浙江余杭入,但他的大半生是在上海度过的。他离开书斋步入社会革命的第一站就是上海,时年仅三十。以后在上海办报、讲学、著述、革命、坐牢、成婚、生息,凡三十余春秋,几乎参与了他这个时代的所有重大的历史变革,颠沛了大半辈子,直至六十七岁移居苏州。上海成了他真正的第二故乡。三十多春秋的浦江水,哺育了太炎,使他对上海留下了无限眷增,同时也为上海史留下了斑烂的一页。但是,…  相似文献   

12.
符思毅 《大观周刊》2012,(41):25-25
鉴于目前学界对“经学”定义尚有争议,对民国“经学”概念又关注不够,文章试从近代历史学、治世学、传统学术三个角度对民国“经学”概念进行分析,以探究民国时期“经学”概念研究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3.
【相关链接】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章太炎虽然曾关注西学,但传统文化对其影响深入骨髓,因此在辛亥革命后他依然推崇国学,堪称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不只是革命家,更是近代中国最博学、思想最复杂高深的人物,堪称是"有思想的学问家"。  相似文献   

14.
在民国历史上,章太炎与冯玉祥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是一位民主的斗士,无论是排满倡导革命,还是抗拒袁世凯复辟帝制,或者揭露蒋介石的对日妥协,他恣睢放纵,不怕杀头,不怕坐牢,自称“章神经”,尽显英雄本色。而他的学问,则淹通博洽,造诣精深,为一代宗师。冯玉祥为著名的革命将军,他出身贫寒,行伍起家,颇具传奇色彩。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忧国忧民,不断追求进步。其学问虽然无法和章氏相比,但他颇为嗜读,创造的“丘八诗体”,自成一家,也独具魅力。两人一文一武,但都是性情中人。他们虽曾因政见不同有过芥蒂,但当…  相似文献   

15.
李琼 《兰台世界》2014,(9):120-121
邵雍是北宋的哲学家和易学家,他不仅是“百源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象数学派的开山之人。他的哲学思想基本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在对经学的研究中,他还提出了“经有因革”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一般人都知道“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一门科学。但是,“红学”一词最早出自何人之口,说起来,这还是一个笑话呢。 自清乾隆以后,社会上不少人热衷于研究“经学”。埋头钻研易、诗、书、礼、春秋等几部经书。当时有个叫朱子美(昌鼎)的人,他也是个小有名气的学者。但他却对经学不感兴趣,而喜欢看小说。特别是《红楼梦》,他更是爱不释手,有一次,  相似文献   

17.
罗琤 《图书馆杂志》2003,22(9):76-78
本文就章太炎先生别号“末底”略作考释,追溯了“末底”一词的梵文原意,及其在中土的流传情况,并就《汉语大词典》对此词的解释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黄侃诞生一百周年和逝世五十周年,三联书店出版了《量守庐学记》,选辑黄侃师友概述他的生平和学术的文章三十二篇。这些文章一部分写于三十年代,一部分写于近几年;其中三十二篇用文言写成。黄侃是文字、训诂、音韵的专门学者,尝从学于章太炎,章太炎说他“虽以师礼事余,转相启发者多矣”。以一个非专业的出版社来出版这本书,在编校上是作了重大努力的,但读了以后,觉得还可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9.
儒学的危机引发了北宋学者的文化忧患意识,他们出于维护儒学权威、阐扬儒学价值的目的,对经道关系、汉唐经学以及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的尊儒、崇道、宗经等意识比汉唐儒者更为强烈;二是出于“卫道”的目的,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三是在提倡经世务、重义理的同时,对汉唐经学进行了反思与批评。但是,北宋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新观察不是为了损害儒经的权威,而是为了强化经典与“圣人之道”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对经典、对儒学的信仰。他们虽然对汉唐传注之学有过激烈的批评,但并不否认传注对于理解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北宋学者通过对传统经学的反思与批评,促进了经学变古和儒学革新,使儒家经学走出了汉学,构建了宋代经学的基本特征,为儒学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佚失20多年的“三绝碑”,又在张季鸾先生的故乡——陕西榆林重见天日,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1934年10月,张季鸾为纪念其父楚林公冥诞100周年、其母王氏忌辰30周年,全家专程自天津回籍谒墓、立碑。该碑墓表由资产阶级革命家、经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撰文并篆额,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挥毫,苏州集宝斋石刻坊著名工匠精刻而成。榆林各界皆认为难得,因此轰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