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高校专利的现状与可持续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专利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通过分析影响高校专利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高校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实现专利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校专利战略的SWOT矩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丽芳 《情报科学》2007,25(8):1180-1184
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我国高校专利战略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了我国高校制定和运用专利战略要注意问题,包括专利战略与技术标准战略相结合、专利战略与人才战略相结合、专利战略与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相结合和专利战略与其他知识产权战略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高校专利维持率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高校专利维持率较低的现状,分析影响高校专利维持率的若干因素,提出提高高校专利维持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高校科研管理的角度,分析了高校专利战略包含的基本内容,从专利战略目标、专利申请战略和专利实施战略三个层面探讨高校专利战略模式构建,并且从专利战略规划、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和科研成果转移三个方面,探讨了专利战略实施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高校专利战略模式构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高校科技管理的角度,分析了高校专利战略包含的基本内容,并从专利战略目标、专利申请战略和专利实施战略三个层面上探讨了高校专利战略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8,(5):59-62
从专利竞赛的特点、企业专利战略动机与战略选择、企业专利战略性运用与管理等方面,总结国内外理论动态并划分研究维度,提出企业专利战略性运用管理框架。研究表明,未来应关注企业专利战略性运用管理的系统性研究,设计基于专利竞赛的企业专利分析与决策方法,同时既要注重专利研发、申请、维持和实施等常规活动管理,更要加强专利许可、专利联营、专利侵权诉讼与诉讼应对等战略导向的专利活动管理,注重专利资源集成和专利活动协同管理。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专利状况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85年我国实施专利制度以来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授权情况,指出高校专利工作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已经成为高校专利工作重点.分析了高校有效专利情况,并和国内有效专利进行了比较,认为高校发明专利保护工作已成为高校专利保护、维持之重点;分析了高校专利转化状况,提出了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概念,高校专利传统意义的许可、转让只是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一部分,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主要组成,是一项系统化、社会化工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校专利战略探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文章运用专利战略的一个重要指标-专利数量(申请量与授权量)来分析中国高校专利数量的发展变化情况,并通过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大小来分析中国高校专利权质量的情况,最后给出中国高校专利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专利维持时间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专利维持时间的影响因素对提高专利制度的运行绩效非常重要。技术领域和专利族等是影响专利维持时间的技术性因素;专利维持年费制度、保护范围、创造性标准和专利侵权的认定方式等是影响专利维持时间的制度性因素;专利管理制度和专利战略等是影响专利维持时间的创新主体因素。  相似文献   

10.
浅析高校专利战略与技术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高校专利质量水平较低现象进行分析,探讨高校实施专利战略的必要性以及专利战略与技术转移有机结合对促进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作用,并对高校专利战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张米尔  国伟  曲宁 《科研管理》2018,39(1):135-142
近年来,专利陷阱及后续的专利诉讼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日益凸显,应对这一态势的重要手段是专利预警。专利申请书是最早公开的专利文献,以此为突破口,对申请书的特征字段进行分析,构建申请特征与专利诉讼的回归模型;研究表明,权利要求数、引用专利数和技术宽度与专利诉讼发生概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是与专利诉讼密切相关的关键特征。因此,针对目标技术领域的相关专利,可以此回归模型为定量分析工具,筛选出易引发诉讼的高风险专利,从而利用最早公开的申请信息开展专利预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专利制度发展的考察,认为"专利爆炸"是现代专利制度不断强化专利保护的结果,同时专利制度自身的缺陷,专利审查过程中对效率的追求,也加剧了"专利爆炸"现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桂锋  李伟  刘红光 《情报杂志》2012,31(5):12-17,22
专利地图是实施企业专利预警的基础性工具。本文首先从三个层面、九大模块的角度构建了基于专利地图的企业专利预警模式。随后以美的微波炉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对实证企业从行业、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进行专利地图绘制与分析,探寻专利地图对于预警机制的具体效用,为我国企业开展专利预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4.
首先,梳理并总结国内外核心专利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国外学者主要通过专利引文、同族专利大小、权利要求数及专利诉讼4个指标来识别核心专利,国内学者主要通过专利引文、同族专利大小、布拉德福德定律和综合指标来识别核心专利;国外学者未给出核心专利的定义,国内学者给出了核心专利的定义。然后,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定义核心专利的概念,将一定时期某技术领域内具备一定竞争力和/或市场价值的专利称为核心专利;并假设这些专利与其他专利相比具有某种特殊属性,可以从专利文献信息中分离出来,称这种分离方法为核心专利识别。最后,提出采用综合指标识别核心专利,采用客观方法确定核心专利指标权重,并基于时域和技术领域开展核心专利指标效力研究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中国申请的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进行定量分析,就其30余年来的发展趋势、国际地位、专利申请涉及领域以及申请机构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中国PCT专利申请数量增长迅速,在世界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专利的领域分布不均衡,主要涉及电子信息产业;专利权人比较集中,以企业为主。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专利的国际保护及国际发展战略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专利地图设计制作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专利地图的3种主要类型,分析了专利地图的设计制作方法与流程,基于若干实例分别对专利管理地图、专利技术地图、专利权利地图设计制作的实际操作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还分析了影响专利地图制作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毛昊 《科学学研究》2016,33(8):1169-1176
立足于国际比较和制度实践,本文从专利研发周期与成本、专利实施与运用现状、创新主体专利保护强度诉求、专利诉讼机制运转等方面对我国专利制度实践进行了综述。同时在专利动机改变与制度异化,专利价值多元属性与质量评价,强弱专利诉讼机制等问题中进行了国际比较。进而提出借助专利调查平台拓展专利研究的思路,阐释了从专利制度、市场规律、政策绩效层面发掘中国专利调查学术价值的方法。本研究的政策指向在于呼吁政府开放基础调查资源,加强问卷设计科学性,优化组织管理流程,提升中国专利调查在学术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专利组合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晶晶  谭思明 《现代情报》2009,29(12):152-155
根据我国专利文献数据的特点,在研究比较我国已有的专利评价指标体系和参考Holger Ernst的专利组合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初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专利组合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从指标体系的设计目的、原则、指标选择和构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构建包括数量类指标、质量类指标和综合类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各级组织的专利情况进行有效分析,进而为其制定技术研发和市场竞争战略提供分析工具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曹勇  黄颖 《情报杂志》2012,(1):25-30
全球范围内专利钓饵的大量出现及其经营合法化为企业敲响了警钟。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专利钓饵的分布特点,揭示了专利钓饵的诉讼战略,并指出近期专利钓饵的发展呈现出公司规模大型化、钓饵业务专利池化以及经营方式协作化的三大新趋势,旨在为我国企业避免专利钓饵的诉讼风险、应对诉讼袭击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专利政策是国家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梳理了专利政策的作用机理后,提出了专利政策的结构效应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对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认为,专利政策整体上对科技创新起正向促进作用,但存在结构效应;促进专利申请类政策是现行政策的重点,但综合作用指数弱于促进专利传播类政策及促进专利利用类政策;促进专利利用类政策的综合作用指数最高,但为现行政策所忽略。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专利政策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