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炜中  刘仁 《文化学刊》2012,(4):161-163
一个民族的建筑,如果没有发展和创新,必然会显得僵化、呆板。羌族传统建筑融合了藏、汉等民族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从形制到功能有所演变与改进,美学表现力变得更加丰富,体现了独创的特性,即便是在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交织下的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依然散发着其独有的光彩。  相似文献   

2.
羌文化是羌族重要的文化产物,其核心地区在川西岷江上游的茂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羌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羌文化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与发展羌文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和价值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少数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是各少数民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精神财富。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需要寻找可行的路径和策略。本文围绕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旨在为实现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广西古老的土著民族,拥有绚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但随着当代社会城市化的推进,壮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种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与壮族传统文化大相径庭,因此,壮族文化的传承要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文化传承是民族群体的一种自我完善;其次要大力培养年轻一代民族文化传承人;最后在保护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民族文化创新,使文化开发和传承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09,(8):F0003-F0003
以摄影作品为载体,向全世界展示贵州绚丽多姿的原生态文化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民族文化风情。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权威性、国际化、高水平、多层次的摄影创作与展示平台。展现世界各国、各地区民族文化的风采.促进全世界共同努力.更加自觉和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岷江上游的理县境内,距省会成都150公里。它依山傍水,雄奇壮丽,整个寨子布局严密工整,座座古碉如宝剑直刺蓝天,乃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民族,人口约20多万,集中分布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县、黑水和松藩等地。吉羌人原先居  相似文献   

7.
《对外大传播》2009,(7):F0003-F0003
以摄影作品为载体,向全世界展示贵州绚丽多姿的原生态文化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民族文化风情。 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权威性、国际化、高水平、多层次的摄影创作与展示平台。 展现世界各国、各地区民族文化的风采,促进全世界共同努力,更加自觉和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应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促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2013年,位于广西、贵州、湖南的共25处侗族村寨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本文以预备名单中的湖南省通道县坪坦河流域侗族村寨为例,探讨村落遗产的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湖南通道县侗族村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与民族文化的空间实证,以血缘与地缘共同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是侗族稳定有序发展的见证。但是,村寨目前面临经济发展落后、村民缺乏遗产保护知识、人口和用地压力大、大量新建房屋破坏风貌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村寨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笔者所在团队针对问题,提出以下创新保护发展策略:一是利用侗族独特的社会组织文化参与遗产的保护管理,促进公众参与;二是另辟新村,缓解老村人口和用地压力;三是进行多元经济模式共同发展的产业规划。这些策略将为村落遗产的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辽宁锡伯族文化生态资源产业化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阳 《文化学刊》2010,(6):124-128
从目前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高度关注角度上看,如何科学地保护和利用好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地域特色,推出地域文化名片,是近年来国内各地都在积极探讨的新问题。辽宁拥有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镇——沈北新区兴隆台镇,是锡伯族西迁文化的源头。锡伯族文化作为辽宁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濒危文化品牌,亟待保护和发展。这种保护既要保护辽宁锡伯族文化的传承链,又要为其原生态生存环境寻求和把握市场化机遇,为辽宁锡伯族的文化资源寻找一条活态传承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韩国人在推广韩国泡菜上所做的努力和坚持让我们意识到,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本文首先介绍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与韩国的文化之争,其次从韩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学习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仫佬族村落是保护传承当地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场域。目前,在国家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下,仫佬族特色村寨石围屯以旅游发展带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大勒洞屯以政府为主导的村落维护与文化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经济收入、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乱搭建、劳动力流失、民族旅游开发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以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础,调动村民保护古村落文化、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守望并延续仫佬族村落的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12.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12,(3):117-123
要陇南白马藏族美术造型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形式与文化含义,尤其以人物面部造型中的"纵目"、"三目"等"目文化"现象最为独特,这种"目文化"与源自氐羌族群的西南地域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创世神话有密切联系,同时《山海经》中也有"一目国"、"深目国"、"三目国"等奇异形象的描述。另外,甘青地区史前彩陶纹饰和造型也向我们流露出一些与氐羌民族"目文化"相关的视觉符号。陇南白马藏族美术文化中的"目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傩面具造型中,另外在白马藏族的宗教造像和服饰图案中也有明显表现,体现出源自远古氐羌族群"目文化"的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等综合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源,是国际竞争的核心力,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责无旁贷,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根本职能和重要使命。地方高校特别是建校历史不长的地方高校更要重视大学文化建设,重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守望大学精神,塑造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大连大学在发展的困惑和困难中促成了文化自觉,逐渐形成了一套由建设目标、大学精神、文化理念、文化载体、文化模式、行为风尚等共同组成的大学文化系统,先进的文化引领着大连大学实现了快速发展。从大连大学的文化建设实践表明,大学能够以和谐文化吸引集聚优秀人才,以先进文化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可以让大学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源,是国际竞争的核心力,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责无旁贷,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根本职能和重要使命。地方高校特别是建校历史不长的地方高校更要重视大学文化建设,重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守望大学精神,塑造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大连大学在发展的困惑和困难中促成了文化自觉,逐渐形成了一套由建设目标、大学精神、文化理念、文化载体、文化模式、行为风尚等共同组成的大学文化系统,先进的文化引领着大连大学实现了快速发展。从大连大学的文化建设实践表明,大学能够以和谐文化吸引集聚优秀人才,以先进文化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可以让大学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旅游职业教育中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成为当今旅游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中优势明显。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主要有: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民族传统文化新课程;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从中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6.
连宇 《文化学刊》2023,(4):166-169
文化自信是对一个国家本土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可与肯定,是对未来本土文化发展的一种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是唯一没有间断传承古代文明的国家。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包括了音乐文化自信。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历史非常悠久,根基深厚、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几千年来深厚的音乐文化渊源和历史底蕴,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7.
王林凤 《文化学刊》2015,(4):172-173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文献典籍是社会发展重要的文明成果,保护好这些古籍,对巩固民族情感、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论述古代文献的意义以及必要性,并对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古代文献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媛 《文化学刊》2012,(4):102-106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近年来侗族以其独特的歌唱形式和歌唱文化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由此,侗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大山登上了舞台,那它就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个体,而是牵涉各种因素的文化共同体,关于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对它的保护、诠释和传承都将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势必关乎人类文化、民族文化的经营和发展。本文拟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为例,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去探讨侗族歌唱活动背后深层的文化功能.以期揭示侗族这一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并试图勾勒出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理想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9.
虔诚的藏民     
藏族祖源属于古代游牧民族羌人,羌族居住的中心在青海、甘肃的河湟一带。公元七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在西藏拉萨建立了吐蕾王朝,征服附近的部落后,向青海地区进兵,与吐谷浑争夺牧地。击败了吐谷浑和白兰羌、党项羌后,统治青海草原。进入青海的吐蕃人,同青海高原上的土著民族羌人、吐谷浑人长期交往融合,他们的后代就是今天的藏族。  相似文献   

20.
作为民族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民族工艺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占有关键地位。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传统民族工艺正逐渐被迫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传承与保护民族工艺成为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本文将以甘肃省Z中学为例,分析唐卡工艺传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