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代表之一,被后世奉为中国礼法传统的奠基人。其礼法思想以"性恶论"为人性基础,以"礼法"为核心范畴,强调道德修养与政治地位的对应。荀子礼法思想重视人性,重视礼法制度的价值追求,重视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围绕着如何实现儒家三代之治理想政治以及如何达到至善社会的问题,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展开了多重进路的思考.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路是既重视仁、又重视礼,既重视收拾人心,也重视重建秩序;孟子则侧重于内在之仁,将政治内向化,用政治主体内心的道德意识(仁心)来解释政治事务并强调仁心对于政治事务的无可替代性;荀子主张泛礼化的政治,用礼来解释政治活动,强调礼的规范对于政治的意义,将政治与儒家礼学典制结合起来,以此来保证政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就尚贤理论而言,在先秦诸子中,儒家与墨家是最积极拥护任用贤才的两派,而儒家的尚贤理论,从孔、孟一直到荀子,才得以彻底完成。在荀子思想体系中,"人"的思想占据一定的地位。本论文试图以荀子尚贤使能为中心,来探讨其治人思想。  相似文献   

6.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荀子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趋恶"为逻辑起点,以"礼义之道"为落脚点,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依据.荀子的人性论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人对先秦儒家艺术学的研究,多着重其“经世致用”的社会政治功利观方面.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了先秦儒家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指出它不同于老子、庄子等道家的哲学——心理学,而以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特色,并肯定了它是中国艺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独特而强大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对孔子、孟子、荀子的艺术心理学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8.
孟子荀子人性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青钰 《文教资料》2007,(6):115-116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学术史上,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争论影响最为深远,两种人性论均以孔子的人性论为思想渊源,两者各自对人性加以规定。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内部虽存歧义,实则在逻辑上既对立又存在着互补的关系,对后世的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性论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首先提出人的"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指出"善"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而生于孔孟之后的荀子侧重于孔子"习相远"的思想方面的探索,认为"恶"是人的社会属性,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道,法等先秦诸子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性恶论.本文将对荀子人性论思想从其哲学基础、内在矛盾、内容、思想实质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的角度进行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11.
赵敏 《现代语文》2008,(5):119-120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和社会实践对战国末期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的发展,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人性思想的形成源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是沿着孔子规定的路线向两翼展开,结果产生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先秦儒家人性思想的不同特点又决定了他们美育思想的各自特色。其人性思想对他们美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规定其审美教育的方向和在审美教育中所采用的方法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天”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先秦儒家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天”的涵义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对“天”的理解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经历了一个由非完全哲学意义向完全哲学意义转变的过程,我们在对“天”的哲学化过程进行初步探讨的同时,也就其社会历史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儒家注重修养,而人性论又是修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性论最早由春秋末年的孔予提出,孔子对人性的简单表述在学术界引发了很大的分歧,也为后来儒家人性论的发展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先秦人性论的形成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背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先秦人性论产生的背景基础上,通过分析孔子、孟子和荀子提出的“性”的含义和道德本质,着力梳理出他们的“人性论”观点,并以此为线索剖析性善论和性恶论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虽然先秦各学派大都有对其他学派所秉持的价值观念的批判,但儒家学派的批判才具有理性的自觉意识,并且命之曰"正名",至荀子发展成为一种理论学说,代表着先秦哲学中价值批判的最高水平。这首先表现在荀子对十二子的批判中表现出极强的理性洞察力,其观点和论证具有相当自洽的系统性,传递出哲学理论思维的特有魅力;其次表现在荀子将"道"作为其"正名"学说的基础。但是,由于荀子并没有解决老子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道"与先秦儒家价值论意义上的"道"之间的扞格不通,导致了他的正名学说没能做到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6.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相似文献   

17.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总结者与法家之师,其武德思想介于儒法之间。一方面,荀子继承了孔子武德思想的基本原则,他认同孔子"先教后刑"的基本治民原则,重视礼仪礼制对于社会治理以及"智"与"勇"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荀子融入工具理性的成分,对儒家武德做出了新发展。正视武力的现实作用,将其纳入社会治理的整体体系中加以考量,从而为儒家重新介入现实政治找到了突破口。荀子武德思想,是理想性与操作性的结合,对于当今社会管理与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乱世提出复礼正乐的主张,继承和发展周代的礼乐制度,以"正名"来拨乱返正,正本清源;以"和谐"来突出文艺的特征;以"诗教"来实施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从而建立起对文艺性质、特征、价值、功用的保障和规范的思想体系,对文艺制度、体制、机制的建构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制度化的文艺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艺的自主性、自由性、自立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已有富国富民、反对贫富两极分化的思想传统。不仅如此,保障民众的基本生存,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历代儒家先贤崇尚的终极理想。与孔孟有所不同的是,荀子通过“礼义”的结构规范建立起利益分配的差等原则,又力图通过合作共享的制度调节贫富差距。从现代分配正义的角度看,荀子基于“应得”的分配原则体现了对财富创造的动力和责任问题的关注,也以人性平等和仁道关怀提供了上下阶层流动的开放渠道。相比较而言,荀子的共同富裕思想更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依然可以为当前共同富裕的推进提供思想资源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梳理《周易》与孔子、孟子、荀子的哲学论述,认为三位先秦儒家在天命观、人的能动性、“中庸”伦理观、思维方式等方面承接和发展了《周易》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周易》与三位先秦儒家在哲学方面的源流关系及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